“静待花开”害惨我全家!儿子厌学躺平后重返校园,我才醒悟:最愚蠢的教育,就是对不懂感恩的孩子“无条件接纳”
咨询人:孩子妈妈
孩子年龄/性别:17岁/男孩
指导老师:陈海婴老师及其团队
情况介绍:
孩子高一成绩下滑,高二彻底摆烂,目前厌学在家,沉迷游戏,亲子关系差,无法跟父母交流,跟父亲之间有过动手的行为,导致父亲断了三根肋骨。
经过指导,亲子关系明显缓和,孩子能跟父母进行正常的沟通,学会了感恩,知道了生活的不易,主动提出返校。家庭整体氛围有了很大的提升。
“你要是再逼我去上学,我就把家里一把火点了,再从楼上跳下去!”
这是儿子在家躺平以后,最常对我说的一句话。
不仅如此,他还变得非常暴躁易怒,连打游戏输了,都要摔桌子砸碗,见谁咬谁。
我准确意识到:我们家对儿子的教育方式,绝对出了问题。
可我老公不这样想。
他在网上看到一篇叫“静待花开”的文章,坚持认为教育孩子不能来硬的。
孩子越叛逆,家长越要“无条件接纳”,只有“静待花开”,孩子才会越变越好。
于是他开始更加纵容儿子熬夜打游戏,甚至给儿子转账,允许他给游戏充钱。
日子一天天过去,儿子往游戏里充的钱越来越多,性格也越来越恶劣。
有一次,就因为我老公给他转账转得慢了点,他就去抢手机,我老公不给,儿子抬腿照着他爸就是一脚。
那一脚,直接踹断了我老公三根肋骨。
连医生都说,没见过这么“狠”的孩子。
也是直到那时,我老公才终于醒悟,在病床上哭着问我:“媳妇,摊上这么个孩子,咱以后该怎么活啊?”

孩子妈妈向咨询师讲述情况
01
儿子从小受尽宠爱
我和老公结婚比较晚,四十出头才生下了儿子。
儿子一出生,就得到了全家人的疼爱。
可能是被长辈溺爱得太厉害,儿子小小年纪就养出了自私的毛病。
遇到好吃的菜,他会直接把菜端到自己面前,还会说:“这个是我爱吃的,你们都不要吃。”
在儿童乐园玩游戏,他看上的玩具,其他小朋友摸一下,他就要大哭大叫,还拿玩具打人家。
明知我生病很不舒服,但只要他想出去玩,就一定要把我从床上拉起来陪他一起,不然就在地上打滚。
转眼,儿子上了初中。
可能是课程难度加大了很多,儿子的学习成绩下滑得厉害,班长也竞选不上了。
这下可把儿子气疯了,放了学连作业不写,回到家就是哭,把所有成绩比他好的同学骂了一遍。
我觉得儿子的性格有点过于娇惯了,这样下去不好。
于是我不再惯着他,衣服让他自己放洗衣机,饭菜自己盛,房间卫生自己打扫。
儿子虽然不情愿,但在我的威逼恐吓之下,还是照做了。
我刚要松口气,紧接着,我老公开始出“幺蛾子”了。
他嫌我对儿子太严厉,开始变着法去“惯”儿子,儿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要还硬塞。
在我老公的撑腰下,儿子把我说的话当成耳旁风,刚训练出的好习惯,半天回到解放前。
高中以后,儿子的成绩下滑得更厉害了,同时迷上了手机游戏。
高一一个寒假过去,手机简直成了他的命根子,走到哪带到哪。
开学半个月,光因为上课玩手机,我就被请了三次家长。
老师忍无可忍,让我把儿子带回家反省,说什么时候戒掉手机什么时候去上课。
回到家后,我逼着儿子写保证书,并且没收了儿子的手机。
可没想到,保证书不仅没写出来,儿子还跟疯了一样,摔桌子砸椅子,威胁我把手机还他,不然他就把家里砸个稀巴烂。
我老公吓坏了,偷偷把手机给了儿子。
儿子拿到手机,在家连着打了半个月游戏,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学校。
当时的我没想到,那一场闹剧,仅仅是儿子厌学的“开始”。
高二过后,儿子的成绩彻底沦为班级吊车尾。
不仅如此,他还逃学出去上网,和社会混混称兄道弟,学着抽烟喝酒。
我把儿子从网吧逮回家,对他咆哮:“不想上学以后就别上了!我再也不会管你了!”
我的本意是让儿子有危机感,从而改过自新。
谁能想到,儿子听到这话不仅不害怕,干脆直接“躺平”了。
白天不起晚上不睡,常常我和他爸都下班了,他才刚起床。
不跟我们同桌吃饭,饿了就点外卖。
澡不洗,衣服不换,下楼倒个垃圾的力气都没有,但可以三更半夜因为游戏失败大吼大叫。
最过分的,是儿子已经敢对我动手了。
当我进他房间收拾垃圾,忍不住唠叨他几句时,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当听不见,而是直接抄起椅子对着我,恶狠狠地威胁:
“你再说一句试试!”
那一刻,我的心彻底凉了。
我老公倒很想得开。
他从一篇叫“静待花开”的文章里,学着对儿子“无条件接纳”,指望着儿子自己变好。
结果就是被儿子踹断三根肋骨,原因仅仅是零花钱发放不及时。
我真的不明白,那个“静待花开”,到底是什么原理?
居然能让我老公那么相信,把他害得那么惨!
02
儿子厌学躺平,不懂感恩,原因竟不在“静待花开”身上?
老公出院以后,因为不想面对儿子,直接搬去了单位宿舍,连家都不回了。
我下班以后,一个人回到家,守着个只知道打游戏的熊孩子,人都要抑郁了。
同事听说了我家里的情况,给我推荐了个家庭教育机构,还专门给我找了个咨询师。
在和咨询师的沟通下,我才终于知道,“静待花开”,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以爱浇灌,静待花开:教育的慢艺术
“静待花开”的原理,主要基于对孩子成长规律的尊重,和对孩子个体差异的接纳。
这一概念强调: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节奏和发展路径。
我问咨询师:
“既然静待花开这么有道理,那为什么我老公用在儿子身上,换来的就是被踹断三根肋骨?”
咨询师:“你先生是怎么实施静待花开的?”
我:“就是无条件接纳呗,什么都同意,什么都让他干,要什么给什么。”
咨询师严肃下来:“问题就出在这里了。”
咨询师:“静待花开”并非不作为,也并非听之任之。它不是父母懒散的托词。而是重过程,轻结果的科学理念。”
当代父母关于“静待花开”的误解:
01
误解一:放任自流
很多父母把“静待花开”错误地等同于放任自流。
孩子不讲卫生、不懂礼貌,家长却觉得这是孩子的天性,不严加管教,认为长大了自然会变好。
在孩子的学习上,任由孩子作业拖沓、沉迷电子设备,丝毫不重视。
但事实上,孩子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孩子就像树苗,成长中会歪斜。
家长若只静待,不扶苗、不驱虫,小树难成栋梁。
02
误解二:盲目等待
还有些家长把 “静待花开” 曲解为盲目等待。
他们期待孩子某天突然开窍,成绩突飞猛进,习惯一夜变好。
却忽略了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努力。
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不能仅仅怀揣着期待,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与孩子一起打败问题。
咨询师:
“最重要的,是符合静待花开范畴内的孩子,本质上攻击力都是对内的,比如自闭焦虑、抑郁自残,所以需要父母耐心温和的引导。
而攻击力对外的孩子,火力主要集中在父母身上,并不针对自己,因而静待花开的理论,并不适用于这些孩子。”
我恍然大悟。
原来,“静待花开”并没有错,错的是我那个不清楚状况,就在孩子身上胡乱“套公式”的老公!
03
我用“饥饿法则”,把儿子从“厌学躺平”中拉了出来
在制定方案时,咨询师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
在一个实验室里,有一只饿得骨瘦如柴的老鼠,面对着一个诱人的按钮。
老鼠每按一次按钮,就会得到一点食物。
时间久了,老鼠知道只要按动按钮,就有食物出现。
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老鼠开始不停地按下按钮,即便身边堆满了食物,它已经吃饱吃撑,也一直在按。
最后,老鼠精疲力竭,倒在食物堆里死去。
这就是著名的生存实验:饿鼠效应。

“饿鼠效应”的核心——欲望失控,走向毁灭。
现在的父母总是抱怨:
孩子长大了不知道心疼父母,依赖性严重,自主能力很差,什么事都要父母为他兜底,稍微说两句内心又脆弱不堪……
实际上,这样的孩子是被父母“喂得太饱”。
当生存不再成为问题,物质上过度得到满足,又没有适时的引导,你很难养出一个懂得知足和感恩的孩子。
我害怕了,迫不及待地问咨询师:“那我应该怎么办?总不能让我看着儿子这样堕落下去吧?”
接下来,咨询师给我提到了“饥饿法则”。
饥饿法则: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对自己的目标保持一种“饥饿感”。
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要给他营造一个略显“饥饿”的环境。
让他自己主动去努力、去获取、去进步。
适当的“饥饿”,会铸造更强大的孩子。
“饥饿法则”实施步骤:
01
物质上“饿一点”
爱需要双向流动,付出也需要。
我们要杜绝孩子不懂感恩,就一定不要什么都满足,让孩子学会去“取”,而不是伸手要。
因此:我们要帮孩子分清需要和想要。
需要的东西:学习用具、换季的衣服、生活的吃食这些必需品,父母可以无条件地给予。
想要的东西:一双想要已久的名牌鞋子、一部想看的电影、一个昂贵的玩具,这些可有可无的需求,父母要学会“饿一饿”孩子。
物质的“饥饿感”,会让孩子因为想要一个东西而去努力,得到了之后也会更加珍惜。
老公不在家,儿子开始找我要钱充游戏。
“给我转两百,我买个皮肤。”
儿子冷冰冰地对我说。
如果放以前,我一定会对儿子大骂出口,然后他再拿着椅子对我,我害怕,再赶紧把钱转给他。
但经过咨询师指导后,我连火都懒得发,指着客厅的地面说:
“拖地100。”
“刷碗20。”
“倒垃圾30。”
儿子愣住了,似乎根本没想到我还能这么回答。
发完呆,他生气地说:“我不想干,快点把钱转给我。”
我:“你不想干说明你没有那么想要那个皮肤,那我就没有转的必要。”
眼见儿子又要发火,我抢先一步抄起椅子,对着他说:“你今天敢对我动一下手,我就敢把你打死,大不了一命换一命,咱们俩谁都别想好。”
儿子被我身上的“狠”劲吓住了,第一次没有蹬鼻子上脸,也没再提要钱的事情,灰溜溜地回房间了。
第二天,我一觉醒来,发现家里被打扫得特别干净,地板都反光了。
儿子从厨房出来,手上还沾着洗洁精,板着张脸对我说:“活我干完了,钱什么时候转我?”
一点不夸张,当时我感觉我整个人都重新活过来了。


咨询师指导孩子妈妈
02
让孩子的成长“苦”一点
适当的劳动能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提升自我约束的能力。
父母要“狠心”让孩子去吃点苦,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拥有独立生活,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
方案进行到月底,迎来了儿子的十八岁生日。
我没有像往常那样准备一桌好菜,再求着他出来吃几口。
一直到儿子按捺不住,问我今年送他什么生日礼物,我才对他说:
“我给你找了个电子厂,你过了今天就去报道吧。”
“反正你已经成年了,到了自己赚钱花的时候了。”
“你放心,你赚钱以后,不用给我上交一分,全部充值游戏我都不管你。”
儿子原本还黑着脸,在听到“充值游戏”以后,眼睛瞬间就亮了,当天就收拾好了行李箱。
进厂不到半个月,我收到了儿子的电话。
儿子哭着说:
“妈,我求你来把我接回家吧,这里一天要站十几个小时,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我真的快要撑不住了,你快来救我吧!”
当天,我把儿子接回了家。
儿子沾床就睡,一睡就是一天一夜,醒来根本顾不上碰手机,张嘴就喊“饿”。
过去只知道叫外卖吃垃圾食品的熊孩子,一顿饭干了三碗大米饭。
还对我说:“妈,你做饭真好吃,还是家里的饭香。”
我把儿子的变化说给老公,我老公根本不信,回到家看到儿子,才相信是真的。
03
给孩子的操心“少一点”
有位作家说过:
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就是从父母牵手,再到父母放手的过程。
毕竟父母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任其生长”也许他会走得更远。
以前,我对儿子总是操不完的心。
操心他成绩不好,操心他玩游戏,操心他以后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
在咨询师的开导下,我全部都想开了。
全中国那么多的孩子,怎么偏就你的孩子一定要有出息?一定要考大学?
不考大学又怎么样?活不了了?
于是,我对儿子说:
“从现在开始,我不会再逼你上学,你以后要走什么路,是你自己的事情。
你当皇帝,我跟你爸也不沾你的光,你上街要饭,我和你爸也管不着。
关键是你自己要做好准备,不后悔就行。”
可我没想到,当我表明态度以后,儿子反而急了。
“谁说我不上学了!”
儿子三两下收拾好书包,跟生怕捞不着一样。
“你快点送我去学校,我要学习,现在就学!”
我懵了,不懂这孩子吃错了什么药。
直到复学成功的第二个月,和儿子再说起这件事,儿子才和我吐露了心声:
“以前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觉得学习就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直到我进厂,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原来有那么多人,做梦都想上学,却没有那个机会,一辈子只能干最苦的工作,赚最累的钱。”
“那种日子,我想想就要发疯。”
“好在我和他们不一样,我还有爸妈,我还能有回头路。”
看到儿子的思想转变,我喜极而泣,难以相信自己真的做到了。
我真的把我的儿子,从“躺平”中,拯救出来了!

孩子妈妈向咨询师提供反馈
回顾这一路,带给我最大感悟的,就是咨询师曾对我说过的一段话:
教育孩子,从来都是一场拼尽全力的战争,不是佛系等待花朵自然盛开。
古人云:人生有度,过则为灾。
“饿鼠效应”,就是在警示家长们:教育孩子,物质适当,过满则溢。
放纵带来的乐趣,只能维持一时。而长久的满足,靠的一定是合理的“自我节制”。
我们既要宠爱孩子,让孩子尝到甜头,也要让孩子适当吃点苦头,让孩子保持“微饿”。
只有让孩子体会到生活的苦,他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学会在逆风中立足。
才能在“微饿”中,修得人生的圆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