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欢迎访问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一对一贴心疏导 | 半军事化管理模式

多年专注青少年叛逆、厌学等问题解决方案

四大服务承诺

  • 全校高清监控,家校同步,家长随时查看;
  • 孩子到校安排专业心理老师一对一服务;
  • 全方位育人分阶段教学,十大科学系统课程;
  • 住校老师24小时响应家长需求;
24小时在线一对一咨询
15610130037
我校面向全国常年招生 无节假日

学霸女儿重度抑郁,三次住院,成功复学后我醒悟:要想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必须理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1031 阅读
孩子童年活泼爱笑,上学后开始变得内向,初一浏览自伤网站,初二出现自伤,确诊中度抑郁,初三抑郁转重度,一年住了三次院,药物不起效果。

 

咨询人:孩子妈妈

 

 

孩子年龄/性别:14岁/女孩

 

指导老师:苗锦勇老师及其团队

 

情况介绍:

孩子童年活泼爱笑,上学后开始变得内向,初一浏览自伤网站,初二出现自伤,确诊中度抑郁,初三抑郁转重度,一年住了三次院,药物不起效果。

 

经过指导,孩子和父母恢复了正常沟通,孩子妈妈改变了教育方式,孩子爸爸也知道了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孩子抑郁明显改善,不再自伤,后期成功返校。

 

 

“妈妈,看我用刀割自己的胳膊,你会感到开心么?”

 

女儿确诊抑郁的第二年,突然对我说了这么没头没尾的一句话。

 

我惊呆了,连忙说:“不会啊,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女儿笑了笑,没说什么,背起书包去上学了。

 

第二天,班主任给我打了电话,说女儿在教室突然发病,用削笔刀割了自己的手腕。

 

我火急火燎地赶往医院,看着女儿昏迷中的小脸,心都碎了。

 

更雪上加霜的,是检查结果出来:

 

女儿的中度抑郁,已经转为重度。

 

连医生都忍不住问我:“你平时都是怎么带孩子的?”

 

我委屈得说不出话。

 

明明我是那么小心地对待女儿。

 

不仅在她从小到大都没有骂过她一句,在她初二查出抑郁以后,我更是对她言听计从,连句重话都没说过。

 

可为什么即便这样,女儿的情况还是在恶化?甚至转为重度抑郁?

 

我回忆起女儿小的时候。

 

穿着碎花裙,扎着两个小辫子,小脸总是跑得红扑扑的。

 

每次放学我去接她,她都会抱住我亲一口,奶声奶气地说:

 

“妈妈,我最爱你了。”

 

我想不明白,当初那个活泼可爱的女儿,究竟到哪里去了?

 

我的孩子,究竟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样?

 

01

 

 

女儿从小就很懂事

 

我老公是三甲医院急诊科大夫,因为工作原因,连续半个月住在宿舍都是常事。

 

女儿的整个童年时期,几乎都只有我们娘俩相依为命。

 

一天24小时,我的心思无时无刻不在女儿身上。

 

对女儿说过最多的话,就是:

 

“别动,放着我来。”

 

“你不用做那些,妈妈会做。”

 

“我的宝贝只负责开心就可以了。”

 

没错,我给女儿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她能每天“开心”。

 

女儿也确实像个小太阳。

 

从小就爱笑,摔倒了也不哭,拍拍灰就爬起来。

 

唯一哭的时候,就是我跟她爸吵架的时候。

 

因为聚少离多,我很没有安全感。

 

有一次,因为我给老公打电话连打十几个都不接,我直接带着女儿去了医院,问老公到底在忙什么。

 

当时我老公刚出手术室,当着所有同事的面,指着我的鼻子就骂:“你带孩子把脑子带傻了吧!我今天连做了七台手术!连顿饭都吃不上,你说我在忙什么!”

 

我无地自容,丢下女儿就往外跑。

 

女儿哭着追我,一直喊:“妈妈抱抱,妈妈抱……”

 

再后来,女儿上了小学。

 

不知道是不是学习有压力,女儿逐渐变得内向,不像以前那样爱笑了。

 

有一次,女儿考试得了第一名,我很高兴,抱着她亲了好几口。

 

女儿问我:“妈妈,我考试得第一名,你会觉得开心吗?”

 

我:“当然会了,说明你上课有在认真听讲。”

 

害怕女儿有压力,我又赶紧改口:“不过你不得第一名也没关系,妈妈只要你开心就够了。”

 

女儿笑了笑说:“妈妈开心,我就开心。”

 

整个小学六年,女儿没让我操半点心。

 

自主作业、自觉学习,早上都不用我叫起床,闹钟一响,人家自己就起来刷牙洗漱。

 

邻里邻居都说,女儿是来“报恩”的。

 

我自己也觉得,能有这样的孩子,一定是我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

 

直到女儿上初中,情况开始改变了。

 

早出晚归的走读生活,占据了女儿的大多数时光,使得她比之前还要内向沉默。

 

我不开口,她基本不会主动和我说话。

 

有一次,我帮女儿的手机充电,发现她竟然在浏览自杀网站!

 

我吓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下意识给老公打了电话。

 

老公难得回趟家,陪了女儿一整天,虽然没正面提起自杀网站的事情,但一直在耐心开导她:

 

“青春期难免会有些奇奇怪怪的想法,爸爸也是过来人,能理解的。”

 

“最重要的,是无论内心在想什么,都要和爸爸妈妈交流。”

 

有爸爸在身边,女儿的状态明显好多了。

 

我的心情也跟着好起来,做了一大桌子菜。

 

可这种状态并没有维持多久。

 

第二天,老公去上班,女儿紧接着恢复了原状。

 

不说话、不沟通,只要进了家,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机。

 

好像那手机不是手机,是她唯一的朋友一样。

 

初二,女儿出现了第一次自伤。

 

老公知道,赶紧回了家,认真开导了女儿好几天才回去上班。

 

可这样并没有阻止女儿伤害自己,反倒像形成了一个恶循环。

 

女儿自伤——她爸回家——她爸离开——女儿接着自伤。

 

终于,我老公忍无可忍,带着女儿去了医院做检查。

 

检查结果身体没有什么毛病,精神却有不小的问题。

 

女儿得了中度抑郁症

 

“你是怎么带孩子的!”

 

老公看到检查结果,下意识指责我。

 

医生开了药,让女儿坚持吃。

 

老公虽然放心不下女儿,但工作实在太忙了,不得已回了医院。

 

我以为在药物的帮助下,女儿会一点点好起来。

 

可没想到,从初二到初三,一年的时间,女儿自伤了不下于十次,三次住院。

 

最严重的一次,是在过了年的三月份。

 

女儿直接在课堂上割腕,把同学老师吓个半死。

 

当我在医院见到昏迷中的女儿,连医生都指责我“是怎么带孩子的”。

 

可躺在床上的是我的亲骨肉啊!

 

如果这份痛能转移到我身上,即便疼个十倍百倍我都愿意!

 

我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养孩子,吃不饱穿不暖,甚至连义务教育都没让孩子上完,孩子却健康成长,正常生活?

 

为什么我家衣食无忧,甚至物质条件优渥,对女儿悉心照顾,有求必应,女儿却重度抑郁,自伤成瘾?

 

我多想能来个人回答我,告诉我,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孩子妈妈向咨询师表达谢意

 

02

“空椅子疗法”,帮助我了解女儿的抑郁真相

 

在医生的建议下,女儿本来该住院治疗的。

 

但她很排斥消毒水的味道,已经到了闻到就要吐的地步。

 

无奈,我和她爸只好把她接回了家。

 

我老公担心归担心,医院还有那么多手术等着他,他必须回去工作。

 

独自照顾女儿的日子,我没有一天不在提心吊胆。

 

不仅收了她房间所有尖锐的东西,就连睡觉,我都是在女儿的床边打地铺,生怕她又自伤。

 

我闺蜜担心我想不开,开解了我好久,还推荐给我一个家庭教育机构,让我和里面的咨询师沟通试试。

 

我觉得不靠谱,内心是拒绝的,但因为是闺蜜的好意,还是找了过去。

 

和咨询师对接的第一天,咨询师了解完我家的全部情况,并没有急着推销课程,而是对我说:

 

“孩子的情绪是跟着大人走的,如果你自己都没办法做到冷静,又怎么奢求孩子走出抑郁呢?”

 

那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我,我收拾好心情,决定和咨询师认真沟通。

 

在知道我和女儿已经很久没有交流之后,咨询师让我把女儿拉进了咨询群,由她和女儿正面接触。

 

女儿一开始非常抗拒,不仅退群,还把咨询师的手机号拉黑。

 

后面经过咨询师发短信解释,两个人才慢慢建立沟通。

 

在取得女儿的信任之后,咨询师让我把家里收拾出一个空房间,里面什么都不放,就放一把椅子。

 

我照做了。

 

之后的日子,女儿开始频繁出入那个空房间。

 

开始还算正常,连续过了几天,房间里突然传来女儿又哭又笑的动静。

 

可等出了房间,女儿又立马恢复正常。

 

甚至状态比之前要好很多。

 

我感到特别神奇,忍不住问咨询师用了什么办法。

 

咨询师向我介绍了空椅子疗法

空椅子疗法:

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空椅子疗法起源于格式塔疗法,由其创始人弗里茨·皮尔斯所发展,旨在帮助个人面对心灵深处无法调和的冲突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人静静坐在房间中,对面是一把空椅子。

 

心理咨询师轻声邀请他:“那个让你感到不安的人,或者是你内心那个一直压抑的情绪,就坐在那里,现在,你可以自由地跟它对话。”

 

咨询师会鼓励参与者表达压抑已久的情绪,与想象的对象交流,从而对过往的伤痛,或未解的疑问,进行直面的探讨。

 

在那一刻,空椅子不再是一个具象的存在,而成为了内心世界重新和解的象征。

 

空椅子疗法也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治愈技巧,更是一种引导人们面对自我内心真实的勇气。

 

介绍完,咨询师发给我一段录音,说已经征得了女儿的同意。

 

我点开一听,听到的第一句,居然是“妈妈”。

 

“妈妈,其实我知道,你一点都不开心。”

 

“爸爸不回家的日子,你经常在半夜偷偷哭,你以为我不知道,但我都知道。”

 

“妈妈,你不开心的时候,我变得好焦虑,我想用一切方法让你开心。”

 

“我发现,只要爸爸回家了,你就会开心。”

 

“妈妈你放心,我会让爸爸回家的,不管用什么方式。”

 

听到最后,我就算是个傻子也明白了。

 

女儿之所以会自伤成瘾,是因为她发现只要伤害自己,爸爸就会回家看她,妈妈就会因此开心!

 

我崩溃了,我哭着告诉咨询师:“我一定要治好她!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

 

因为让全天下父母最心碎的,不是孩子受伤,而是孩子因自己而受伤!

 

03

 

 

当我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孩子终于走出抑郁,返回校园

 

在制定方案之前,咨询师先仔细分析了我们家存在的问题:

 

1

过度保护的陷阱  

妈妈24小时的“贴心服务”,实际构成情感吞噬:

 

当孩子所有生活细节都被代劳,等于剥夺了其发展自主性的机会。

 

心理学中的"自我分化"理论指出,过度卷入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将父母的情绪视为自己的责任。

2

情绪镜像的灾难

女儿那句"妈妈开心我就开心",正是关键症结。

 

儿童发展研究显示,7-12岁是情绪自主性形成关键期,而母亲长期将自身幸福与女儿表现绑定,导致孩子形成"取悦型人格"。

3

缺席的父亲:家庭三角的致命缺口

丈夫作为急诊科医生,职业特性导致其长期处于情感隔离状态。

 

这种"救他人却伤家人"的模式,本质是创伤代偿——用工作成就填补婚姻裂痕。

4

 家庭同盟的扭曲

家庭系统理论指出:当夫妻轴心断裂,容易形成母女病态同盟。

 

女儿的自伤行为,实质是潜意识为父母婚姻续命的"牺牲仪式"——用身体伤痛,转移情感伤痛。

 

咨询师:

 

“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孩子的自伤行为,本质上是对安全感缺失的极端表达。

 

从家庭系统失衡到代际情绪传递,再到个体心理需求未被满足,需通过系统性干预逐层重建安全感。”

安全感“重建”法则:

01

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摔东西,你说:“你很生气对吧?”

 

孩子躲房间,你说:“现在想一个人静静吗?”

 

孩子突然哭,你说:“是不是有什么委屈憋久了?”

父母要学会当“翻译官”,帮助孩子讲出心里话。

 

给情绪“降温”,比立刻讲道理要有用。

 

过去只要察觉女儿有自伤的迹象,我就会立刻给老公打电话,给女儿找药,联系医院,问专家。

 

一番操作下来,没有给女儿带来丝毫用处,还把自己累不轻。

 

在咨询师介入以后,我学着不再去大惊小怪,而是安静陪伴在女儿身边。

 

“妈妈知道你现在有多难受,妈妈都能理解。”

 

“在妈妈心里,你比一切都重要,妈妈因你的存在而开心。”

 

“你的所有情绪都是正常的,不要压制它,试着和妈妈分享你的感受,好不好?”

 

在我的开导下,女儿虽然没有明显好转,但我能感受到,她有在认真克制自己自伤的念头。

 

咨询师指导孩子妈妈

 

02

父亲角色激活:制定“父亲值班日”

 

父亲的存在,对女儿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父亲的关爱能使女儿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出更强的心理自愈能力,父亲的鼓励和赞扬对女儿的自信心有着直接的正面影响。

 

此外父亲的支持和认可还能帮助女儿建立坚实的自我价值感,从而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更加坚定和自信。

 

在和老公沟通后,我把他也拉进了咨询群。

 

在咨询师的建议下,老公每天上班都会录制视频发给女儿,增加和女儿的互动。

 

视频里,老公可能是在食堂吃饭,可能是在换衣服,可能是准备进手术室。

 

但每个视频开口,都会有那一句:“宝贝女儿快看,爸爸正在……”

 

女儿看着他爸每天发来的视频,忍不住开始笑,后来还会主动和我说话:

 

“妈妈你看,我爸食堂的饭菜还挺有食欲的。”

 

03

父母角色进化

 

一、母亲需从“过度保护者”转型为“安全基地提供者”,允许女儿体验适度挫折(如自己收拾卫生、打扫房间)。

 

有一次,我听到女儿房间传来扫地的声音,走进去发现她是在打扫卫生。

 

我下意识重复以前的话:“你不要动,放着妈妈来。”

 

女儿退后说:“咨询师说这周要我自己打扫房间。”

 

我恍然大悟,不再去插手。

 

一连过去几天,可能是做家务可以转移注意力,女儿的心情明显有了好转。

 

吃到特别酸的橘子,还能跟我开玩笑,一本正经地说:“妈妈你快尝尝,这个橘子特别甜。”

 

二、父亲则从“缺席拯救者”变为“稳定存在者”,通过每周固定陪伴女儿,打破“自伤-父亲回归”的病态循环。

 

在知道女儿能够自己打扫卫生以后,我老公特别高兴,特地送了女儿一个礼物。

 

女儿拆开包装,发现里面是个听诊器。

 

我老公说:“从现在开始,这是你的专属听诊器,每周六下午三点,除非地球爆炸,否则李医生只属于李小雨(化名)患者。"

 

女儿红了眼眶,眼泪流了出来。

 

从那天开始,女儿连睡觉都要抓着听诊器才行。

 

同时,她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

孩子妈妈给咨询师的正面反馈

 

04

培养孩子爱好

 

一个人就像一张桌子,需要桌子腿将其立住,一旦有一条腿撤掉了,桌子就容易倒塌。

 

对于个人来说,爱好就是“桌子腿”,桌子腿越多,即使一条腿撤出去了,其它无数条腿还可以作支撑,使桌子牢牢地立住。

 

咨询师告诉我:合理的运动能刺激人的多巴胺,使人感到快乐。

 

于是,每周爬山,成了我们一家三口的固定节目。

 

在爬山的过程中,女儿笑过,也累得想放弃过。

 

但只要坚持到最后,看到山顶的风景,她的眼睛就会闪闪发亮。

 

“妈妈,我现在觉得,人活着,真是一件好幸福的事情。”

 

在听到女儿说出这句话后,我就再也没有看到过女儿自伤。

 

去医院复查,女儿的重度抑郁已经转为轻度。

 

医生都惊了,说是“不可思议”的存在。

 

一个月后,女儿成功复学。

 

学校门口,向来害羞的女儿,居然当着许多同学的面抱了抱我。

 

“妈妈,谢谢你这些年辛苦照顾我,在我生病后无微不至地关心我。”

 

“妈妈,谢谢你愿意听咨询师的话,愿意做出改变。”

 

“妈妈,谢谢你没有放弃我。”

 

我哭成了泪人。

 

在那一刻,咨询师的一段话出现在我的脑海,我想送给所有受孩子抑郁折磨的家长:

 

根据最新的数据和研究,在青少年群体中,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超过10%;初中生的抑郁检出率超过30%;高中生的抑郁检出率超过40%。

 

每有一个孩子出现抑郁自伤的情况,背后痛苦的都是起码两个以上的家长。

 

可家长们要记住,抑郁不是终点,而是家庭系统进化的契机。

 

当痛苦被赋予意义,当抑郁找到源头;

 

孩子们终将破茧成蝶,自伤的伤疤,终将化为重生的图腾!

上一篇
亲眼见证女儿抑郁厌学、沉迷游戏,我濒临崩溃,终于明白:她不是不想学,而是在向父母求救...
下一篇
16岁女儿抑郁休学后,彻底躺平!当我放下期待不再和她较劲,日子越过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