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抑郁躺平,我卑微妥协毫无作用,如今才懂:想让孩子恢复正常,父母必须在这3件事上够“狠”
咨询人:孩子妈妈
孩子年龄/性别:13岁/女孩
指导老师:陈贺祥老师及其团队
情况介绍:
孩子初一,中度抑郁,有自伤行为,一开始是请假不去学校,之后发展到三个月没去;
玩手机到凌晨2点,黑白颠倒,不出门,经常不刷牙不洗脸不洗澡;
亲子关系一般,特别跟爸爸关系紧张,心里认为爸爸偏心妹妹。
经过指导,孩子抑郁情绪大大减少,恢复正常生活,已回学校上课两个月,亲子关系变好,对爸爸不再有敌意,期盼爸爸回家。
13岁女儿患上抑郁症,是我活到40岁,经历的最大的坎。
都说对待抑郁的孩子,要学会接纳,静待花开,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我接纳之后,女儿却愈发消极,彻底摆烂了。
现在除了手机、游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已经整整3个月没去学校了。
现在除了卑微妥协,我拿她丝毫没办法,生怕不按她说做,她的抑郁就复发。
连我那在外地工作的老公都数落我:
“你这妈是怎么当的?连个孩子都教育不好!”
有谁能告诉我,难道真的是我做错了吗!
01
女儿确诊中度抑郁
我在银行工作,老公是公务员。
我们有两个可爱的女儿,本应是幸福美满的一家,却在孩子的教育上遭遇滑铁卢。
女儿和妹妹相差4岁,还记得妹妹出生时,女儿趴在婴儿床边,小心翼翼地把自己攒了三个月零花钱买的小铃铛,轻轻放在妹妹身旁,奶声奶气地说:
“妈妈,妹妹的眼睛好像星星。”
那时候,我就暗下决心,无论如何,都会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做到一碗水端平。
然而,我老公却不这么觉得。
他认为作为姐姐,女儿必须给妹妹树立榜样,事事都得做到优秀,对女儿的要求总是格外严苛。
女儿小学有次考了双百,满脸通红跑到我们面前,高高举起试卷,满是自豪说:
“爸爸妈妈,我这次考了两个满分!”
我立刻毫不吝啬地夸赞:“我女儿就是棒!”
可老公却像兜头浇下一盆冷水:
“考一次没什么了不起,你次次都这样才厉害!”
就在这时,小女儿举着歪歪扭扭的涂鸦扑进他怀里,他眼角的笑纹藏都藏不住地夸:
“我看这是画得什么呀?画得可真棒!”
留下女儿站在旁边,一脸尴尬。
慢慢地,两个孩子性格上的差别越来越明显。
妹妹性格开朗,爱说话,嘴巴也甜;姐姐就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有什么事儿都藏在心里。

在女儿初一那年,老公因工作调动长期驻外。
老公不在家,女儿的话明显多了起来,她跟我说自己喜欢漫画,喜欢二次元的东西,并让我帮她跟爸爸保守秘密。
虽然我不懂这些,但我觉得女儿有自己的爱好是好事,便答应了她。
一次,女儿去参加漫展回来,正好撞见出差回来的爸爸。
老公一看女儿的打扮,顿时火冒三丈,对她一顿责骂:
“你这打扮得人不人鬼不鬼的,上哪去了?”
“我说你成绩怎么下滑得这么厉害,心思都用在这歪门邪道上了!”
还警告我:
“别再给她钱,让她去干这些乱七八糟的事!”
那天,女儿终于压抑不住内心长久以来的委屈和愤怒,第一次和爸爸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她红着眼睛,声音颤抖地喊:
“你就是看我干什么都不顺眼!反正我怎么做都不能让你满意,你就是偏心妹妹!我不需要你来操心,我就算以后去摇奶茶你也管不着!”
“啪” 的一声,老公一巴掌狠狠扇在了女儿脸上。
女儿捂着脸,哭着跑了出去。
因为这事儿,我和老公也大吵了一架。
我跟他说,女儿已经长大,有了强烈的自尊心,不该对她这么凶,更不该动手。
老公却直接怼我:
“我这一走,你看看你把孩子教成什么样了?现在不仅成绩一塌糊涂,还学会顶嘴了!”
一周后,老师给我打电话,说发现女儿在偷偷割手,撸起袖子还有很多伤痕。
老师说她最近就像个空壳坐在教室里,眼神空洞,毫无生气。
我也察觉到女儿行动迟缓,整个人都没了精气神。
我心急如焚,赶紧带她去医院检查,结果居然是中度抑郁。
那一刻,我感觉天塌了下来,内心充满了自责和痛苦。
看了网上的文章,说孩子抑郁了,要无条件接纳,等压力恢复正常就会慢慢好起来。
我觉得很有道理,心想一定是老公平时对女儿太严格,才导致她变成这样。
于是,我不顾老公的反对,开始对女儿百依百顺,想弥补这些年爸爸亏欠她的爱。
她玩手机我不再管,黑白颠倒睡觉我也随她。
她要吃外卖我就给点,想买cosplay的东西我也掏钱。
可慢慢地,我发现情况越来越不对劲。

她点的外卖越来越贵,打游戏不停地充值,一个月就能花掉4000多。
性格也变得更加暴躁,只要不按她的要求来,就撒泼打滚,还总拿我们偏心妹妹说事,甚至用跳楼来威胁。
老公回来看到女儿的变化,不仅没体谅我一个人的不易,还对我大声斥责:
“你是怎么照顾孩子的?怎么把孩子搞成这样?我在外面累死累活地工作,你连孩子都看不好!”
我当时真的特别委屈,我既要努力工作,又要照顾两个孩子,他啥忙也不帮,现在还来责怪我,到底要我怎么做他才满意?
我反而觉得女儿变成如今这般模样,都是他害的!
要不是他太严格、太偏心,女儿怎么会走到这一步!

02
我和老公不知不觉走进两个误区
我和老公在教育女儿这件事上,意见总是不合,谁都觉得自己有理,谁也不肯让着谁。
有一回,当着朋友的面我们又激烈争吵,朋友实在看不下去,劝我们找专业人士帮忙出主意。
我和老公觉得有理,我便在网上四处寻找,一番周折后,终于联系上一位口碑不错的咨询师。
咨询时,咨询师耐心听我们讲述孩子成长的点滴、父女俩的冲突,以及孩子抑郁后我们的应对。
经咨询师的专业分析,我跟老公才彻底明白,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我们竟不知不觉走进了两个误区。
1
代际创伤传递
如果你对孩子很强硬很凶,那么有可能是你的父母在你小时候也是如此对你。
上一代的创伤被你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代际创伤传递”。
老公家一共三个孩子,老公是老大。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一直被父母要求给弟弟妹妹做表率,哪怕考了好成绩,得到的也只是一句“别骄傲,继续保持”,稍有差池,便是一顿严厉斥责。
所以对于女儿,老公下意识地把她当做小时候的自己来培养,不自觉地去严格要求,完全没意识到自己重复了父母当年的教育方式。
可女儿天生内向敏感,和老公的性格截然不同。
老公这种高压式的教育,非但没能让女儿成长为他期待的样子,反而让女儿养成向内自我攻击的习惯。
一旦别人给出负面评价,女儿就会陷入自我怀疑,内心不断重复 “我真的不好,太差劲儿了,我需要改,为什么我改不了?我真没用”,自责与沮丧瞬间将她吞没。
咨询师指出:
不是孩子得了抑郁症之后,自我认知才变低,恰恰是长期对自我评价过低,导致孩子得了抑郁症。
2
把接纳等于放任,孩子越救越堕落
女儿抑郁后,我一心想着弥补她,便选择“无条件接纳”,可我对“无条件接纳”的理解却错了。
当我们说“接纳”抑郁的孩子时,我们的本意是理解他们的痛苦,尊重他们的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心态。
但这绝对不是说对他们的病情不管不顾,由着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过于强调接纳,而忽视了孩子实际面临的问题。
比如,孩子可能因为抑郁而不能上学,失去社交的能力,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拒绝和外界交流。
这时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接纳他们的状态,而不去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他们的病情有可能会进一步恶化,甚至陷入恶性循环。孩子的心理防线也会越来越脆弱,甚至对未来彻底失去希望。

听完咨询师的分析后,我和老公抱头痛哭。
哭完之后,我们知道,光后悔没用,得赶紧行动起来,按照咨询师说的方法,陪着女儿一起走出这个黑暗的深渊。
03
想让孩子抑郁快点好,
必须要在这3件事上够“狠”
抑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视与逃避。
想要孩子抑郁快点好,父母有时需要“狠”一些。
这里的“狠”并非冷漠无情,而是以坚定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走出阴霾。
01
狠下心真实表达,不怕孩子发脾气
孩子抑郁时,可能会情绪失控,向家长发泄。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选择忍气吞声,默默承受孩子的情绪爆发。
然而,大多数患有抑郁症的孩子并非有意伤害家长,而是因为病情导致他们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并且在情绪发泄过后,他们往往会陷入更深的自责之中,加重内心的痛苦。
这时就需要家长狠下心来,坚定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带动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出口,比如写日记、运动等。
这样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绪管理模式,有利于康复。
那天我不小心说了一句:“你怎么还在玩手机。”
这话一出,女儿就像被点燃的火药桶一样炸了。
以前遇到女儿发火,我往往会默默忍气吞声,生怕再刺激到她。
但这次,我深吸一口气,温柔地对女儿说:
“宝贝,这不是你的错,妈妈知道你现在控制不住情绪,妈妈不会往心里去的。
但我能感觉到你心里肯定特别难受,如果你愿意,可以跟妈妈说说。”
我发现我坦白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女儿原本愤怒的眼神里闪过一丝惊讶,然后情绪也慢慢平静下来,不像之前那么激动了。
之后,咨询师也教女儿一些缓解情绪的方法。
慢慢地,女儿控制情绪的能力越来越强,也慢慢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不满。
我在家里也做好榜样,认真沟通,和家人交流时总是平心静气,尊重彼此的想法。
家里的气氛越来越稳定,这也为女儿的康复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02
狠下心打破舒适圈,激发孩子内在动力
孩子抑郁后,往往会蜷缩进自己构建的舒适圈里,拒绝外界的一切。
比如整日闷头睡觉、沉迷电子设备,回避社交与活动。
家长若心疼孩子,任由其逃避,舒适圈就会变成困住孩子的牢笼。
家长得狠下心打破僵局,比如规定孩子每天要出门散步半小时,参与一项家庭活动。
通过适度的挑战,让孩子在困难中成长,慢慢适应并克服内心的恐惧。
女儿抑郁后,就像变了个人,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抱着手机打游戏。
我思来想去,打算从她喜欢的二次元文化下手。
这天晚上,我坐在女儿旁边,小心翼翼地开口:
“宝贝,我最近刷视频,刷到好多动漫角色可有意思了,像那个《咒术回战》里的五条悟,又厉害又搞笑,你看过这个不?”
女儿正打着游戏,听到我的话,抬头看了我一眼,不屑地说:
“当然了,不过你怎么突然看这个了?”
“这不是看你你天天这么着迷,我也好奇。不过我看的时候好多都不懂,比如说那个 coser,我看网上图片,感觉就是穿着动漫衣服拍照,是这样吗?”
女儿一听,放下手机,坐直了身子:
“才没这么简单!coser 是指通过穿上角色服装、化妆、模仿动作和神态,高度还原动漫、游戏里角色的人,他们在漫展上还会表演、互动,可有意思了。”
我连忙点头:
“原来是这样,听起来真有意思。对了,我听说过几天有个超大型漫展,好多coser会去,还有限量周边呢,咱们这次也去凑凑热闹呗?”
“不想去,人又多又吵,麻烦得很。”
我接着软磨硬泡:
“你就带我去呗,妈妈是真不懂,就想让你给我好好讲讲,现场到底啥样,我可太好奇了。你就当陪我去长长见识,行不?”
女儿无奈地叹了口气:
“真服了你了,那我带你去,到时候你可别嫌累啊。”
我一听,心里乐开了花,忙不迭地点头:“行,行,保证不拖你后腿!”
到了漫展那天,刚一进去,女儿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兴奋地拉着我到处逛。
她一边走一边给我介绍各种动漫角色,看到喜欢的 coser,还拉着我去合影,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
看着她和其他同好热烈地交流,分享着自己的喜好,我知道,这一步我走对了。
03
狠下心放下期待和焦虑,让孩子感受到信任
孩子抑郁时,内心脆弱敏感,家长的期待与焦虑,会像巨石般压得孩子喘不过气。
家长务必狠下心,放下这些负面情绪,用信任为孩子营造宽松环境。
告诉孩子:
“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我不关心成绩、名次,只在乎你开不开心,要是心里有委屈,都跟我说。”
“不管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大胆去尝试,失败了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你努力的过程。”
只有当家长真正放下这些沉重的包袱,孩子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重拾自信,更有勇气对抗抑郁,走向康复。
自从老公接触了心理咨询,整个人就像脱胎换骨了一样。
以前,他一迈进家门,张嘴就是女儿的学习,唠唠叨叨个没完,听得女儿和我都心烦。
现在一回家,怀里准揣着给女儿的小礼物。
他还偷偷向我打听女儿最近又迷上了哪些二次元的东西。
女儿第一次收到礼物的时候,满脸懵,悄悄跟我说:“妈妈,爸爸是不是脑子搭错线了?不会是吃错药了吧?”
我笑着跟她说:“爸爸是意识到之前太忽略你的感受了,他这是在补偿你呢。”
女儿听了,撇撇嘴,哼了一声。
日子一天天过去,女儿对老公的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以前老公在家,她就盼着老公赶紧出门。
可现在呢,一到假期,她就眼巴巴地问:“爸爸啥时候回来呀?”
我偷偷把这事告诉老公,他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 ,还特别诚恳地跟我道歉:
“老婆,以前是我不对,你自己在家带俩孩子很不容易,而且教育孩子是咱俩共同的事儿,我不该把责任都推到你身上。”
听到他这话,我心里的委屈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

现在,女儿已经回学校上课两个月了,一天假都没请过。
而那些因为孩子抑郁而产生的焦虑与不安,也在老公的改变和女儿的好转中渐渐消散。
走过这一遭,我想告诉和我一样正在经历孩子抑郁困境的家庭:
我们不是在与抑郁作战,而是在共同孵化新生的翅膀。
当父母和孩子真正学会携手飞翔时,那些曾经的伤痛,都会化作羽翼下的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