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师,儿子却厌学躺平1年!成功复学后我顿悟:越被“尊重”的孩子,青春期越叛逆
1孩子年龄/性别:14岁/男孩
2心理指导老师:王老师
3孩子情况:
厌学,沉迷网络,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黑白颠倒;
摔门、砸东西,动手推搡妈妈,对父母恶语相向,毫无感恩之心;
向父母索要3000多块钱的限量款球鞋,指责父母“没本事”,无视父母的付出;
因为孩子的躺平,导致家庭关系严重破裂,父母之间频繁争吵,互相指责。
目前,孩子已经成功返校,不再沉迷游戏,理解了父母的辛苦付出,有了感恩之心;复学后第一次模拟考试成绩排在班级前20名,状态十分良好。
“我就是不上学!打游戏怎么了?还有脸说我,你除了会教书还会什么,当你儿子真倒霉!”
儿子的话音刚落,他爸的巴掌已经甩了过去:
“你个没良心的,我们白养你了!你再敢说这种话试试!躺平1年还不够丢人吗?”
儿子猛地推开我,冲进房间,“砰”地一声摔上门,紧接着传来砸键盘、摔东西的刺耳声响。
我气得浑身发抖,僵在门外,心揪成一团,嗓子像被什么堵住,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十几年,我把他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学习上倾尽心血教育他,生活上处处尊重,事事满足。可结果呢?
换来的,却是他今天的沉迷游戏、厌学躺平、摆烂了,甚至对我恶语相向,一点不懂得感恩。
张口就要我给他买3000多块钱一双的鞋,不买就开始“发疯”乱吼。
这些年,我们夫妻俩起早贪黑,省吃俭用,每个月工资除去房贷、生活费,哪来那么多钱买这么贵的鞋?
可他呢?根本不在乎这些。
我真的快被气得吐血了,但更多的,是心寒。

我是老师,带出过无数尖子生
却教不好亲儿子
我们夫妻俩都是老师,我是重点班班主任,老公是年级主任,自认为对教育再熟悉不过了。
没想到,却在儿子身上踩了“尊重教育”的大坑,让他“厌学躺平”了整整1年。
从小到大,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俩想法一致:生活尊重满足,学习严格要求。
生活上,他要什么给什么,事事以他为主,尊重他的选择:
他说走路上学太辛苦,同学都骑车上学,我二话不说也给他买了一辆;
他说想吃网红餐厅的炸鸡,哪怕排队两小时,我们也陪他去。
学习上,从小我们就给他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学霸养成计划”:
放学第一件事必须是写作业;
做错一道题就要罚站一小时,站到腿麻也不准休息;
周末只允许休息2小时,其余时间必须用来刷题;
兴趣班只能选一样,因为“贪多嚼不烂”,学太多会分散精力。
在这样高强度的学习下,儿子确实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名列前茅,经常代表学校参加省级比赛。
每当听到同事夸赞,我都会暗自得意:看,我们的教育方式多有效。
然而,这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却在儿子初二那年彻底崩塌了......
从“学霸”到“躺平”,我们错得离谱
儿子开始和我们“讨价还价”:只要考试考得好,就要买这买那。
起初,我们觉得这只是孩子的小任性,没太在意。
可没想到,这成了儿子厌学躺平的导火索。
有一次,他英语考了年级前十,非要缠着我们给他买一部手机:“同学们都有,就我没有,你们是不是说话不算话?”
我们担心手机会影响学习,想也没想,一口拒绝了。
没想到,儿子当场急了,摔门而出。
那天晚上,我们夫妻俩找遍了整个小区,直到答应给他买手机,他才乖乖跟我们回家。

从那以后,儿子彻底迷上了游戏,也成了我们最头疼的问题。
放学回家,作业不好好写,虽然打开课本,但却偷偷在桌子底下玩手机;
我一说要监督他写作业,他就找各种理由拖延,每天熬到深夜,却什么都没做出来;
给他报了补习班,他又开始叽叽歪歪,说什么也不去上,学习不好,还不愿意补课,怎么能好?!
结果,初二期末考试,他直接考砸了,全班56个人,他竟排到了26名,跌到了中游。
他爸看到成绩单后,当场就炸了,歇斯底里地冲他吼:
“考这点分,你怎么好意思的,真给我们丢脸!”
我也彻底火了,冲进他的房间,没收了他的手机:
“让你去上补习班,你不去,要是听我的,我能这么丢人现眼吗?学成这样,我都不好意思去学校,手机别想玩了!”
没想到,儿子竟然抄起桌上的花瓶,狠狠地摔在地上:
“整天就知道学习!我不去上学了,没人给你丢脸了,你们满意了吧?!”
那一刻,我瞬间感觉天旋地转。“老师”两个字对我们来说,简直成了最大的讽刺。
我们夫妻俩教了无数学生,却没能教育好自己的儿子。
儿子说到做到,真的不去上学,彻底躺平摆烂了。
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黑白颠倒,手机电脑轮着来;
最让我心寒的是,他在游戏里认识了一个朋友,看到人家有双限量款球鞋,非要我们也给他买。
那双鞋要3000多块钱,相当于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我们哪舍得!
可他呢?根本不管那些,冲我们大喊:
“你们就是没本事!别人家的父母要什么给什么,我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了......”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这一年多来,我被他气得浑身是病,老公也彻底放弃,撒手不管了。
儿子的躺平和叛逆让我每天焦头烂额,和老公的争吵也越来越多,甚至开始互相指责......
儿子复学成功
从“叛逆”到“感恩”的蜕变
在一次与朋友的聊天中,我提到了儿子的情况。她建议我去咨询有经验的心理老师,或许能对我们有所帮助。
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想法,我们把儿子送到了心理老师身边,开始了系统性的调整。
1// 改善亲子关系,重建情感联结
心理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
儿子和我们之间的情感联结已经断裂,导致他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选择用叛逆和躺平来对抗我们。
在一次对话中,儿子抱怨说:
“我觉得我爸妈根本不在乎我,他们只关心我的成绩。”
心理老师温柔地问儿子:
“听起来你觉得自己被忽视了,对吗?你能具体说说,你希望他们怎么对待你?”
通过这样的对话,引导儿子表达内心深处的委屈和不满,帮助他梳理了情绪,让他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终于让儿子意识到,父母行为的背后是对他的关心,只是方式可能存在问题。
2// 学会情绪管理,提升自我认知和价值感
儿子在厌学躺平期间,内心充满了挫败感和对父母的怨恨。
但他不懂得如何正确表达这些情绪,反而通过游戏和叛逆行为来逃避现实。
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儿子通过“情绪日记”的方式,记录每天的情绪变化,逐渐学会了如何正确表达情绪,不再通过摔东西或发脾气来发泄。
有一次,儿子抱怨:
“每次考不好,我爸就骂我,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废物’”。
心理老师问他:
“你觉得爸爸的批评让你感到自己很失败,对吗?但你知道吗,失败并不等于你这个人不行。你有没有想过,你的情绪背后,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期待?”
儿子沉默了一会儿,点了点头。
这次对话后,儿子开始尝试用更积极的方式看待失败,而不是一味地自我否定。
3// 重塑学习动机与目标感,增强自信心
心理老师说,儿子之所以厌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
老师通过“目标设定法”帮助儿子重新找到学习的意义。
她让儿子列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比如他对科技和编程有浓厚的兴趣,然后引导他思考如何通过学习来实现这些兴趣。
儿子终于意识到,如果以后想发展自己的兴趣,成为一名程序员,数学和英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同时,老师还帮助儿子制定了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让他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
通过这种方式,他逐渐从“为父母学习”转变为“为自己学习”,学习动机也从外在奖励转向了内在成就感。

4// 复学成功,努力又懂事,亲子关系升温
短短半年,儿子终于走出了厌学躺平的困境,重新回到了学校。
复学后,他的变化让我们既惊喜又感动。学习认真又努力,还能主动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更让我们欣慰的是,儿子变得懂事了,开始体谅我们的辛苦。
有一次,我下班回家,儿子端着一杯热水,轻声对我说:
“妈,以前是我不懂事,你们为我付出太多了,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他爸也感慨地说:
“儿子,你现在真是长大了,我们不怪你,希望你也不要怪爸爸妈妈,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看着儿子脸上洋溢的笑容,我心里一阵暖流涌过,眼眶也不由得湿润了。
复学后的第一次模拟考试,儿子考进了班级前20名。虽然成绩不比从前,但我却心满意足。
父母对“尊重”的错误理解
是孩子行为变质的主因
在儿子逐渐走出困境的过程中,心理老师特别耐心地帮我分析了问题的根源。
最初我不明白:我们夫妻俩为了儿子费尽心血,教育上倾尽全力,生活上处处尊重,可他怎么没有一点感恩之心呢?
心理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
“很多父母以为,事事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要什么就给什么是尊重。恰恰相反,这不是尊重,是溺爱。
尊重和溺爱只有一线之隔,稍不注意,父母就会越过红线。”
听到这里,我突然回想起儿子一次次无理取闹的场景,心里一阵酸楚。
我们以为的“尊重”,其实是“溺爱”。
我们以为,在生活上事事以儿子为主,满足他的所有需求,就是尊重他的意愿。
在学习上,为了让儿子进步,不惜用外在奖励来换取他的努力学习。
但事实上,这种无条件的满足和妥协,其实是对他的过度“溺爱”。
结果,不仅没有帮助他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反而让他变得自私、任性,缺乏感恩之心。
让他觉得一切都是父母该做的,应该理所当然地享受,根本不在乎父母的辛酸。
被过度尊重的孩子,会不断试探父母的底线,一旦父母掌握不好度,他们就会越来越贪婪,胃口越来越大,越来越难被满足。
一旦被拒绝,他就会抓狂崩溃,变得不可理喻、无法沟通。
所以,越是被“尊重”的孩子,青春期越容易叛逆。

注意:
出现以下3个信号,
说明你的“尊重”已越界成溺爱。
信号①:用“别人家的父母”PUA你,把索取当理所当然
“同学都用最新款iPhone,就我用破烂安卓机!你们就是没本事!”
当孩子频繁用物质攀比打压你,甚至把高消费和“爱不爱”挂钩,说明他已把索取当作权利。
信号②:谈判全靠“发疯”,规则永远向欲望低头
“不买鞋我就跳楼!反正你们也不在乎我!”
孩子用自残、绝食等极端行为要挟,父母因害怕冲突而退让,本质是纵容情绪暴力。
信号③:对父母0感恩,却对陌生人过度讨好
“你做饭难吃死了!还不如游戏好友关心我!”
在家摔碗吼叫,在外对同学、网友却小心翼翼讨好,说明亲子关系已沦为“情绪垃圾桶”。
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怎么应对呢?
尊重本身没错
错的是没掌握好尊重的力度和方法
1、给孩子尊重,但把握好度,坚定地守好原则。
当孩子提出要求时,父母一定要学会甄别,既不能无条件满足,也不能一味拒绝。
尊重孩子的选择,但必须建立在原则和规则的基础上。
以下4步沟通法,推荐给所有父母:
第①步:明确底线,合理甄别
在孩子提出要求时,父母要首先判断这个要求是否合理,是否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孩子想要一部手机。
父母可以评估手机对他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作用,而不是直接拒绝或盲目答应。
第②步:设定规则,达成共识
在满足孩子需求之前,父母要与孩子明确规则和底线。
例如,如果同意给孩子买手机,可以事先沟通:
什么时间可以玩手机?
每次玩多长时间?
如果出现影响学习的情况,应该怎么办?
通过这些问题,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同时也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第③步:签订协议,强化约束
将协商好的内容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双方签字确认。
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规则的严肃性,还能在后期执行时提供依据。
比如,如果孩子违反协议,父母可以按照约定采取相应措施,而不是随意惩罚。
第④步:承担后果,培养责任感
让孩子明白,选择的同时也意味着承担后果。
比如,如果孩子因为玩手机导致成绩下滑,父母可以按照协议暂时没收手机,并引导他反思自己的行为。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2、尊重、理解、包容孩子的感受和情绪,但绝不放纵行为。
很多时候,父母觉得同意孩子的要求和决定就是尊重他。
其实不然,比起让孩子在行为上不被拒绝,更有效的尊重是尊重他的感受。

以下是几点给父母的建议:
建议①:理解情绪,接纳感受
当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时,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急于纠正或批评。
比如,当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沮丧时,父母可以说:“妈妈知道你这次考试没考好,心里很难过,对吗?没关系,我们一起找找原因,下次努力。”
这种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而不是被否定。
建议②:表达共情,但不纵容行为
父母可以在尊重孩子感受的同时,明确表达对某些行为的不接受。
比如,像我儿子一样,因为不给他买限量款球鞋而发脾气。
如果有类似这种情况,父母可以说:“妈妈理解你很喜欢XXX,但我们现在的经济条件不允许。我们可以一起想想其他办法,比如攒钱或者找类似的替代品。”
这种方式既尊重了孩子的感受,又避免了纵容他的无理行为。
建议③: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情绪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情绪,而不是通过发脾气或摔东西来发泄。
比如,当孩子因为游戏时间被限制而生气时,父母可以引导他:“你可以告诉妈妈你为什么生气,我们一起商量一个解决办法,好吗?”
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孩子学会理性表达情绪,而不是用极端行为来对抗。
建议④:提供情感支持,建立信任
当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父母要给予情感支持,而不是一味指责。
比如,当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大而焦虑时,父母可以说:“妈妈知道你最近学习很辛苦,但你已经很努力了。如果你需要帮助,随时可以告诉妈妈,我们一起面对。”
这种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信任,从而更愿意敞开心扉。

要知道,孩子的天性中难免有自私、任性、贪心、懒惰的部分。
唯有爱与规范并行,有尺度地尊重,有智慧地引导,孩子才能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优秀的人。
有原则,有底线,尊重才不会过度。
愿父母们都能跳出尊重的“陷阱”,让孩子的成长少走弯路,助力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