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欢迎访问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一对一贴心疏导 | 半军事化管理模式

多年专注青少年叛逆、厌学等问题解决方案

四大服务承诺

  • 全校高清监控,家校同步,家长随时查看;
  • 孩子到校安排专业心理老师一对一服务;
  • 全方位育人分阶段教学,十大科学系统课程;
  • 住校老师24小时响应家长需求;
24小时在线一对一咨询
15610130037
我校面向全国常年招生 无节假日

永远别太尊重孩子!把孩子养废后才发现的扎心真相:越尊重孩子越躺平,许多休学孩子父母都掉进了“尊重陷阱”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1080 阅读
永远别太尊重孩子!把孩子养废后才发现的扎心真相:越尊重孩子越躺平,许多休学孩子父母都掉进了“尊重陷阱”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不要太尊重你的孩子,当你充分尊重孩子时,你会发现孩子越任性、越躺平,很多休学孩子父母都掉进了“尊重陷阱”。”

 

这让我想起上周去朋友家做客的场景。

 

她儿子休学在家“躺平”大半年了。

 

刚一进门,我就听见房间里面传来嗷嗷的尖叫声:“快打!快打!别送啊!”。

 

原来,是她儿子正戴着耳机打游戏呢。

 

看着朋友尴尬又无奈的表情,我似乎读懂了一切。

 

她无耐地向我诉起了苦:

 

以前听很多育儿专家说,越被尊重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更自律,更强大。

 

从小到大,我给足了他尊重,满足了他所有的要求,可他为什么还躺平了。

 

他不爱吃青菜,我顿顿给他挑出来;

 

他不想写作业,我也不逼他,相信他能安排好;

 

他说上课太累了,我也很开明地同意他玩游戏;

 

他说走路上学太辛苦,我毫不犹豫就给他买了一辆山地车。

 

......

 

我事事以他为主,尊重他的意愿,尽量满足他的要求。

 

我还想当然地认为被尊重的孩子会更强大,将来也能更好地掌控人生。

 

可结果呢?

 

我的过分和尊重让儿子变本加厉,越来越难被满足。

 

一被拒绝就大发雷霆,完全就成了一个不懂感恩的叛逆孩子。

 

 

前段时间,他非要买台两万多块钱的笔记本,我在网上看了一下价格,足足小两万。

 

我劝他:“你现在还是学生,用不着那么贵的笔记本。”

 

没想到,我话还没说完,他就开始发疯。

 

对着我咆哮,说我“没本事,太抠门”,把自己反锁在屋里一天没吃饭。

 

也就从那时候开始,儿子学习状态就急转直下,成绩一次比一次差。

 

每天放学一回来就四仰八叉地躺在床上,手机游戏打得可欢了,一说学习就跟我翻白眼。

 

直到他彻底躺平在家不去上学了,我才发现事情已经到了完全失控的地步。

 

为了让他上学,我放下尊严,忍气吞声地讨好他,跟他示好。

 

可他呢,动不动就跟我甩脸子,把我对他的尊重全都踩在了脚底下。

 

从朋友身上,我发现了一个扎心的真相,那就是——

 

千万不要太尊重你的孩子,越尊重越躺平!

 

因为这不是“尊重”,而是放纵!

 

这种放任的“过度尊重”,就像一个甜蜜的陷阱,只会“喂养”孩子的任性和自大,让他们缺乏界限感,不断踩踏父母的底线。

 

尊重本身没错,错的是“用力过猛”,尊重过了度。

 

过度尊重,会让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就像我这位朋友,为了表示对儿子的尊重,他对儿子提出的要求有求必应:

 

她习惯性地满足儿子,事事都征求儿子的意见,哪怕委屈自己,也甘之如饴。

 

她每次和儿子沟通,都会习惯性的把“好不好”挂在嘴边:

 

玩游戏把眼睛累坏了吧?先休息一会好不好?

 

想吃什么?我们今天中午吃炸酱面好不好?

 

出门走走吧,下周末我们一起去爬山好不好?

 

生活中也有许多父母像她一样,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询问孩子的意见。

 

但这背后的副作用却显而易见:

 

孩子没有紧张和压迫感,让父母失去威严,让孩子对父母没有敬畏感,越来越得寸进尺。

 

其实,父母尊重孩子,重视孩子的感受并没有错,但错就错在过度尊重和满足。

 

当父母问“要不要、好不好”的时候,其实潜意识里就是在允许孩子“反驳”,在向他强调“什么事你都可以”自己做主。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不能接受任何批评或反驳,更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孩子的欲望,也很有可能一再膨胀,甚至把自己的情绪和意愿凌驾于父母之上,变成一个不懂体恤的利己主义者。

 

过度尊重,会助长孩子的任性妄为

 

过去,朋友就是过度尊重孩子,事事跟孩子商量,任何事情都会按孩子的愿意去推进。

 

儿子不想学习,不想上辅导班,她妥协了。

 

儿子不愿意写作业,她也不勉强,觉得逼着学也学不好。

 

就是这样一步步的妥协、尊重,把儿子纵容成了现在任性妄为,厌学又叛逆的样子。

 

 

这其实是一种“放任式”的尊重:

 

表面上看,是把孩子的意愿放在了第一位,但却缺少了给孩子设定规矩。

 

长此以往,孩子就学不会自律,变得任性妄为,未来面对困难也缺乏承受能力。

 

就像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家有儿女》,里面有这样一幕让我印象深刻。

 

刘星向父母吐槽小时候没给自己报兴趣班,可一直以尊重孩子想法的妈妈刘梅却很委屈:

 

“小时候给你报这班那班,想让你学,你自己不学啊!”

 

刘星却反驳道:

 

“我不愿意学,您就不让我学啦?那时候我还小,我还不懂事,难道您就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培养我、教育我、逼着我学呀......”

 

话虽直白,但却道出了真理。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们只关注当下,难免会依着自己的性子行事。

 

过度尊重孩子的选择,任由孩子行事,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会助长孩子任性妄为的性格。

 

父母就算再尊重孩子,心中也要有一杆“秤”,千万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

 

一旦父母过度尊重与宽容,就会给孩子造成认知上的错误,让他觉得:我可以为所欲为,即使犯错,也有父母替自己承担责任。

 

那么,像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怎么应对呢?

 

尊重没错,要掌握尊重的力度和方法

 

所以,给大家两点建议:

 

1、真正的尊重,是给孩子有原则、有底线的爱

 

其实,父母疼孩子没错,管孩子也没有错,但错就错在没有拿捏好“分寸”。

 

有话句说得好:“凡事过了头,就会走反路”。

 

哪怕再正确的道理,要是不知道灵活变通,硬生生地执行到顶,就会闹出反效果!

 

当孩子提出要求时,父母要学会甄别。

 

只要后果在可控范围内,可以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要懂得找到一个平衡点。

 

就像平时炒菜一样,菜好不好吃,全看调料放多少、火侯怎么掌握!

 

分享一个方法:七分尊重,三分管控。

 

具体怎么做呢?

 

就是让孩子自己拿主意的事情占七成,剩下的三成需要父母把关,该立的规矩不能少,别硬逼着孩子去做,得先把道理讲明白!

 

比如:

 

他可以选择什么时间玩游戏,但决对不能通宵玩游戏;

 

他可以情绪低落,但不能以此为借口对父母乱发脾气,甚至逃避生活;

 

他可以需要休学调整,但也要保持正常的作息时间,合理安排生活。

 

尊重但不过度尊重,接纳但不“无底线接纳”,在尊重的前提下,必须要有原则、有底线。

 

在这个基础上,提前和孩子谈好,想打破原则,不行!

 

这样孩子就会知道,哪些底线是他不能碰的。

 

能做到这句话的父母,孩子的状态大概率都能变好。

 

 

2、父母先别失衡,尊重自己,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

 

亲子冲突从哪里来的?

 

很多父母认为,是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不对,是自己不够尊重孩子,自己不够了解孩子。

 

尊重孩子很重要,但尊重孩子的前提是,你有没有足够尊重自己。

 

有没有发现:

 

你明明很累,却还在为孩子的情绪小心翼翼;

 

你想发火,却又害怕再次“伤害他”把话咽了下去;

 

你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却从来没想过为自己活过......

 

长此以往,你的情绪容易焦虑、易怒、失控,而这些状态都会悄悄传导给了孩子。

 

再回想一下,孩子休学以后,你有多久没踏踏实实睡过一次觉了?

 

自己的日子、想做的事情、跟朋友的交往,是不是都没有了心情?

 

其实,如果孩子暂时休学“躺平”在家,我们更得沉住气,别让自己先乱了阵脚。

 

你越稳定,孩子越安心;你越混乱,孩子越无助。

 

父母和孩子就像拴在一根线上的人,要是自己先乱了节奏,那这种失衡就会影响到孩子。

 

所以从今天起,先过好自己当下的生活:

 

下班回家先别去管孩子,炒几盘自己爱吃的菜,喝点小酒;

 

约三五个好友,逛逛街买几件喜欢的新衣裳,打扮得精神点;

 

周末闲着没事摆弄摆弄花草,泡壶热茶,和朋友打电话唠唠家常。

 

记住:学会爱自己,才能学会爱孩子,没有谁捧着谁,有的只是互相“尊重”!

 

 

孩子暂时休学并不可怕,最怕的是父母用“假尊重”当借口,把该守的底线都丢了。

 

教育的关键不是完全放手,也不是死板管控,而是在与放与收之间找到那个“不偏不倚”的分寸。

 

尊重,从来不是一味满足,而是有原则、有温度、有力量的陪伴。

上一篇
14岁儿子沉迷游戏、躺平摆烂一年,如今复学成功,妈妈顿悟:别让“踢猫效应”亏空孩子的未来
下一篇
16岁孩子摆脱叛逆厌学、躺平摆烂后成功复学——这位妈妈的做法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