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可以恨孩子的!当我哭着对孩子说'我恨你'后,那个躺平厌学毫无改变的儿子终于开口说了真心话
这一年来,我每天都不想回家看见我儿子。
儿子上初中后彻底躺平了,叫他去上学,他不去。
整天打游戏,或者跟外面的人混,一玩就是一晚上不回家。
在家,我只能吼。
吼他起床,吼他别玩游戏,吼他回家。
吼也没用,他该干嘛还干嘛。
好习惯一个没有,坏毛病越来越多。
最受不了的是,错事说一万遍,他还是犯。
看着他这样,我一点办法都没有。
我心里憋着一团火,烧得难受。
为什么养个这样的孩子,能这么累?
累死我了,像要我的命。
我真的很想问问大家,难道只有我讨厌我的孩子吗?
1
儿子不上学、彻底躺平,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回头想想,早就有苗头了,只是我那会儿光顾着着急上火,完全没往心里去。
变化是从他上初二开始的。
那会儿学校抓得紧,竞争特别厉害。
他以前数学挺好的,可不知道为啥,成绩突然就往下掉。
第一次考砸了回来,书包一扔,脸拉得老长,就嘟囔了一句:
“妈,题太难了。”
我赶紧给老师打电话。
老师说:
“难度上来了,孩子一时跟不上也正常。他上课还行,就是最近几次考得不太好,可能基础有点松,家长多盯着点吧。”
“盯着”?我立马就“盯”上了!
周末给他报了补习班,买了练习册。
晚上吃完饭,啥也别想干,就盯着他做数学。
我坐他旁边,看着他对着那些题抓脑袋,眼神从发愁到发呆,最后干脆就空了。
我急啊,说话越来越冲:
“这题不是刚讲过吗?”
“你上课到底听没听?”
“再这样下去高中都考不上!”
每吼一句,他就把头埋得更低一点。
后来他干脆锁门写作业,跟我说话就“嗯”、“哦”,多一个字都没有。
那段时间他整个人都变了。
放学回家越来越晚,问他,就说老师留堂或者跟同学打球。
零花钱要得越来越多,给多少都不够花。问他钱花哪了,他就支支吾吾,眼神乱瞟,要不就跟我急眼。
最明显的是,他越来越迷手机,晚上偷偷摸摸玩到半夜,白天上课没精神。
直到有天我洗衣服,在他裤兜里摸到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写着:“晚上老地方通宵,别迟到!钱带够!”
我捏着纸条冲进他房间问他,他一看那纸条,脸“唰”地白了。
我问他:
“你天天那么晚回来,钱都花哪了?是不是去网吧了?!”
他嘴唇哆嗦半天,才挤出来:
“…是…就去了几次…”
我脑子嗡的一声:
“几次?!你撒谎!多久了?!为啥不跟妈妈说?!”
他一下子抬起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冲我吼:
“跟你说?!跟你说管用吗?!我烦死了!学校压力大得要命,回家你就知道盯着我学习。
学学学!除了学习你眼里还有啥?我就该是个学习的机器,不能有别的想法,不能喊累。
你啥也不懂!就知道让我学!学!学!”
我整个人都僵住了。是啊,我知道他压力大。
看他对着数学题抓耳挠腮,眼神越来越空的时候,我知道。
看他锁着门,连话都不愿意跟我说的时候,我也知道。
可知道归知道,我心里那股火,它压不住!
“谁压力不大啊!
我们当年不也是这么熬过来的吗!”
我当年上学是什么条件?家里穷,能念书就不错了。
爸妈天天在地里,哪有功夫盯着我学习?
作业不会?自己琢磨!
考试考砸了?自己难受着拼命学,下次考好点!
老师骂,家长骂,那不都是常事吗?
谁还不是咬着牙,眼泪往肚子里咽,硬着头皮往前冲!
有饭吃,有书念,就是福气!
忍着忍着,不也就过来了吗?
怎么到了他这一代,就“不行”了?
学校是好学校,老师是负责任的老师,家里好吃好喝供着,要啥给啥。
我盯着他学习,给他报班,买资料,不就是为了他能考个好高中,以后少吃点苦吗?
这难道错了?怎么就变成“逼”他,把他当“机器”了?

2
那段时间,我整个人都快疯了。
每天一睁眼,脑子里就嗡嗡响:
“我怎么会生出这样的孩子?”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我是不是上辈子欠他的?”
最可怕的是,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讨厌他。
看到他瘫在沙发上打游戏,我就想砸了他的手机;
看到他考试卷子上的红叉,我就恨不得撕了它;
甚至有时候,他好好地从我面前走过,我都觉得烦,想冲他吼:“你能不能别在我眼前晃?!”
我吓坏了——哪有当妈的这么恨自己孩子的?
有天半夜刷到一篇文章,里面写着:
“恨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假装不恨。”
“你越逼自己‘必须爱’,就越会失控。”
“承认恨,才能真的开始爱。”
我盯着屏幕,眼泪啪嗒啪嗒往下砸。
原来……我可以恨他?
原来……我不是个坏妈妈?
父母对孩子的恨,往往是因为“无力感”。
“你拼命想拉他上岸,他却死活不肯伸手,你恨的不是他,是那个无能为力的自己。”
我恍然大悟。
对啊,我恨的不是儿子,是那个怎么使劲都没用的自己!
我恨他躺平,其实是恨自己管不了他;
我恨他顶嘴,其实是恨自己说不赢他;
我恨他堕落,其实是恨自己救不了他……
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本来就像扭绳,爱和烦搅在一起。
就像儿子小时候半夜哭,我抱着哄,心里却盼着他快点睡;
现在他躺平在家,我一边做饭一边嘀咕 “养这孩子图啥”。
我学了一个方法,就是开始在笔记本上写“讨厌孩子的事”:
记录方法:
不评判对错,只记 “当时的想法”。
怎么写:像记流水账一样,先写事件,再写 “我为什么生气”。
比如:
“今天他又把脏袜子扔沙发上(事件),我吼他时其实在想‘他以后独立生活该怎么办’(真实想法)”;
“他说‘上学没意思’(事件),我心里冒火是因为怕‘他以后没学历会吃苦’(深层担忧)”。
注意:别写 “他不该这样”“我不该发火”,只写 “我当时为什么会有那种情绪”。
哪天因他没吃饭就发火,就记上 “发火是怕他以后不会照顾自己”;
看他打游戏冒火,就写上 “生气是怕他没前途”。
写着写着发现,那些所谓的 “恨”,底下全是 “怕”—— 怕他过不好。
有次在群里聊天,一个妈妈说半夜把孩子锁门外,就因为作业没写完。
底下好多人跟帖 “我也干过”“我还打过孩子”。
我才发现,大家都在 “当妈” 路上偷偷摔过跤,不是只有我在自我怀疑。
有天早晨,儿子又赖床。
要是以前,我早就掀被子骂人了。但这回,我站在门口,深吸一口气,直接说:
“我现在特别火大,看你躺着就来气!”
他猛地睁开眼,一脸懵。
我继续说:
“但我不是来骂你的,我就是告诉你——我很生气,但我不会冲你发火。”
说完我就走了,留他一个人在床上发呆。
结果那天,他居然破天荒地自己起来了,还比平时早了十分钟。
有天儿子突然问:
“妈,你是不是很讨厌我?”
我叹口气:
“有时候是挺烦的,就像你烦我唠叨一样。但烦归烦,妈还是想跟你好好过。”
他听完没说话,默默把桌子上的书摞整齐 —— 原来真话比吼骂更管用。

3
说实话,为了解决孩子厌学躺平我试过网上所有专家说的办法。
什么"温柔而坚定",什么"共情沟通",在我家统统不管用。
直到有天我彻底想通了——既然大道理都没用,那就试试土办法。
第一招:每天只说三句话
我给自己定了个死规矩:一天最多催他三次。
早上只说"起床了",吃饭时说"饭好了",晚上说"睡觉了"。
其他时间,哪怕他把游戏机搓出火星子,我也要咬牙忍住。
刚开始简直要命。看着他跷着二郎腿打游戏,我手心都掐出印子了。
有次他连续玩了六个小时,我实在憋不住,冲到他面前张嘴就要骂。
结果他突然抬头说:"妈,你嘴巴都在抖。"
就这一句话,把我给说愣了。原来我的忍耐他都看在眼里。
慢慢地,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我不唠叨之后,他反而会自己看时间。
有天晚上九点半,他居然主动说:"这把打完就睡。"
要知道以前可是要三催四请才肯关机的。
最让我意外的是,有天下雨他没带伞,居然给我发了条微信:"妈,能送伞吗?"
要知道这小子已经一年多没主动求我帮忙了。
我举着伞跑到校门口,看着他淋得跟落汤鸡似的,突然明白:闭嘴比说话管用多了。
第二招:每周必须一起摆烂一次
我规定每周六下午是"摆烂时间"。
要么陪他打游戏,要么一起刷短视频,最差也是并排瘫在沙发上发呆。
刚开始他嫌我菜,说我连游戏按键都记不住。
"妈你这操作太下饭了!"
他一边嫌弃一边教我。
后来居然给我注册了个游戏账号,ID叫"无敌暴龙老妈"。
有次我们组队打游戏,他队友问:"这菜鸟是谁啊?"
我儿子回了句:"我妈,别骂她。"
那一刻我突然鼻子一酸。
原来在他心里,我还是那个需要他保护的老妈。
这些"摆烂时间"里,他反而会突然冒出几句心里话。
有次打着打着,他突然说:"其实我不是不想学,就是觉得怎么学都追不上。"
这是他被我骂了一年多后,第一次说出真心话。
第三招:撕碎最坏的结果
那天我又因为儿子打游戏到凌晨气得睡不着,突然想起一句老话"说破无毒"——把最坏的可能说出来,反而就不怕了。
我找来一个笔记本,封面写上"最坏的结果"。
每当焦虑发作时,就翻开本子写下最坏的设想:
"我预言我儿子将来会找不到工作,天天在家打游戏。"
"我预言他连最差的高中都考不上,只能去读职校。"
"我预言他这辈子都学不会照顾自己,永远长不大。"
写着写着,我发现这些所谓的"预言",其实都是我最深的恐惧。
有次写得正投入,突然听见身后"噗嗤"一声笑。转头看见儿子不知什么时候站在那儿,正歪着头看我写的内容。
"妈,你这预言水平不行啊。"
他居然凑过来指指点点:
"要写就该写'我预言我儿子会成为电竞选手,年入百万但就是不结婚'。"
我愣了一下,随即和他一起哈哈大笑。
那个下午,我们像两个中二病发作的编剧,比赛似的编造各种离谱的"预言":
"我预言我儿子会发明时光机,但只是为了回到过去多打会儿游戏。"
"我预言他会成为世界首富,然后把所有钱都拿来买皮肤。"
笑着笑着,他突然轻声说:
"其实...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
那一刻,我看着他亮晶晶的眼睛,突然明白这些荒诞的"预言"正在变成我们之间特殊的对话方式。
现在这个本子已经写了大半,但神奇的是,每写完一页"预言",我都会郑重其事地把它撕下来,当着他的面撕碎。
这个动作像是在说:看,妈妈最害怕的这些事,其实也没那么可怕。
现在,儿子还是不爱学习,但每天会按时去学校,不会在躺平在家。
游戏照样打,但知道在十点前关机;
我们还是会吵架,但吵完能一起啃鸭脖子。
上周他班主任打电话,我以为又要挨批。结果老师说:"他最近在科技社做的机器人,被选送市里比赛了。"
我握着电话的手直发抖。那个被我骂了一年多的"没用的儿子",原来一直在偷偷发光。
你看,孩子就是这样。
你越用力拽,他越往后退;
你稍微松手,他反而会自己往前走几步。
这三招说来简单,做起来难。
要忍住不唠叨,要放下身段陪玩,要把担忧变成玩笑。
但正是这些笨办法,把我们快断的母子情又一点点缝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