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儿子厌学摆烂、不出门、熬夜玩游戏,复学后我才明白:不想彻底“毁掉”孩子,就不要让他待在家里,越待人越废
“让孩子在家待着”从来不会治愈孩子
“这可怎么办啊!孩子都已经两个月没出门了,一天到晚就知道在家打游戏,再这么耗下去,可真就废了。”
朋友红着眼圈,无助地向我倾诉道。
谁能想到,这个天天窝在屋里打游戏的孩子,曾经却是人人羡慕的重点中学尖子生。
之前每次聚会,朋友总是滔滔不绝地炫耀自家孩子多么优秀。
可现在,她却被孩子的处境逼到束手无策。
不仅厌学,还彻底躺平在家了,整天只知道打游戏,连房门也不跨出一步。
就连吃饭也是有上顿没下顿,跟家里人说话就像点了炮仗似的,三句话不到就吵得鸡飞狗跳。
......
听着她的哭诉,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仿佛看到了两年前的自己。
那时候,儿子天天把自己关在屋里打游戏,窗帘一拉就是一整天,跟他说话爱搭不理,急得我整宿整宿睡不着觉。
当初,我真以为儿子没救了。
可如今,儿子却迎来翻天覆地的改变,不仅彻底摆脱了游戏,还重新走进了校园。
曾经那个蔫头耷脑的孩子,现在精气神十足,就连家里的气氛也跟着好了起来。

我给了朋友一个建议,那就是:先带孩子出去走走。
这个方法,还是我去请教了一位资深老师后学到的。
当时听了老师的建议后,我硬拖着儿子去爬了几次山。
后来我发现,儿子慢慢地变得活泼多了,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玩游戏的时间也变少了。
在户外撒过欢之后,他开始主动让我每周都带着他外出,才开始逐渐走上了复学之路。
不想彻底“毁掉”孩子,千万别让他一天到晚待在家里,越待人越废......
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像我一样,一个又一个家庭用血淋淋的教训换来的结论。
要是孩子长时间闷在家里不出门,慢慢地就会从“不想上学”变成“彻底不学”,从“状态差”变成“什么都不想干”。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出现眼神茫然、作息紊乱、沉迷电子设备,对事物缺乏兴趣,情绪失控,沉默回避等。
更可怕的是,这状态像陷进了泥沼,越挣扎陷得越深,等反应过来时,往往已经很难回头了。
请记住:
“让孩子在家待着”从来不会治愈孩子,反而越来越糟,甚至把他们一步步推向深渊。
为什么让休学孩子“待在家里”
会变得越来越糟?
长时间宅在家里,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会和现实脱轨、社会能力变弱。
其实,孩子不是不愿意出门,而是他觉得自己没有力量走出去。
对于休学孩子来说,外面的世界充满“恐惧”,只有躲在熟悉又安稳的房间里,才能找到一点安全感。
之前在学校里,虽说压力大、节奏快,但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化环境:
作息有规律、能和同龄人打交道、有老师的肯定或批评、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哪怕孩子心里抵触上学,但至少每天知道几点起床、几点吃饭,有人可以说话,有事情需要去做。
可一旦整天宅在家里,孩子能接触到的只剩这几样:
游戏里的虚拟成就、父母越来越明显的焦虑情绪、“我什么都干不好”的自我否定。
当目标、反馈、社会联系这三样东西全都缺失了,孩子的内在动力就很容易彻底崩塌。
李玫瑾教授也曾建议:
“别让休学的孩子整天窝在家里打游戏,不然他的大脑会持续亢奋,小脑得不到刺激,神经调节失衡就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很多父母不知道,孩子休学后脾气暴躁、叛逆,恰恰可能是长期“宅家”惹的祸。
每天十几个小时面对电脑和手机,几乎不与外界接触。
孩子的脑力和视力不仅容易极度疲劳,还容易因为过度消耗自控力,产生崩溃感。

有研究发现,长期宅在家的人,心理状态会明显变化:
超70%的人会觉得无聊又焦虑;
近30%的人感觉记性变差、注意力涣散,做事丢三落四,整天恍恍惚惚。
分享两个真实的案例:
案例一: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曾跟踪过一个14岁的厌学少年。
父母没让他一直窝在家里,而是每天要求他去社区自习室待满4小时(哪怕不学习也要出门坐着)。
3个月后,孩子状态慢慢恢复,顺利重返校园。
案例二:北京安定医院记录的一个孩子,休学后整天打游戏、作息颠倒。
父母担心“刺激”他,就由着他在家待着。
4个月后,孩子出现社交恐惧、人格解离等严重问题,甚至分不清现实和游戏,最后不得不靠药物干预。
让孩子走出家门,走出厌学泥潭
想要真正帮到休学的孩子,关键不是任由他在家“摆烂”,而是先引导孩子动起来。
先调整好身体状态,情绪自然会慢慢好转。
当然,难就难在如何让躺平在家的孩子“动起来”。
牢记九个字:小范围、小目标、大耐心。
1、先小范围的走出去,在孩子的接受范围内引导。
想要唤醒孩子行动的积极性,可以先从他的兴趣点入手。
父母可以观察:孩子喜欢什么?愿意和哪些人相处?
找准这些切入点,才能找到合适的引导方式。
别一上来就让孩子重返校园,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可以先从一些小事做起:
比如,让孩子帮忙下楼拿个快递、一起出门吃顿晚饭、一起喝杯奶茶,这些轻松的活动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可以利用孩子对友情的渴望,邀请之前关系比较好的同学上门,以朋友的身份邀请孩子走出去,也是不错的方法。
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每日“出门任务”,比如去超市买买菜、到楼下散散步,或去快递驿站取快递等。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社交接触,就像给孩子输送“社会电流”,能持续刺激大脑保持活跃,帮他们一点点找回与外界的连接。
2、设定可实现的小目标,用“小成就”积累信心
陪孩子走出厌学困境,过程肯定会有反复,很难做过一步到位。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愿意出门了,就急着想让他复学;
刚复学没几天,又盼着他能立刻考出好成绩。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没进步,而是父母把目标定得太远了。
就像吃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可以给孩子设定一个阶梯式的小目标:
比如,从愿意和父母一起散步,到主动出门逛街或去图书馆,再到参与喜欢的活动……
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能让孩子更确信自己在慢慢变好。

还有一些孩子厌学的深层原因,是在学习中频繁受挫,逐渐产生了自我否定。
这时候,父母可以帮孩子从其他领域找回成就感。
比如,学一门乐器、研究自己喜欢的兴趣、坚持日常锻炼,哪怕为家人做一顿饭。
当孩子从这些“小成功”里重新建立自信,才有可能鼓起勇气,去面对学习和社交等更复杂的挑战。
3、保持持久耐心,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引导孩子出门一定是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孩子这段时间状态不好,不愿出门,也不必强求。
若强迫着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引发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就会对出门产生恐惧、厌恶等情绪,形成恶性循环,更不愿出门。
让孩子自己有“想走出去”的意愿很重要。
但如果孩子已经出现:
长期沉迷网络、闭门不出、拒绝与人沟通、明显情绪异常,父母千万不要“硬扛”。
专业的心理干预,能够帮助孩子重建认知和行为模式。
但更重要的是: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家庭问题的“镜子”,父母需要同步调整自己的情绪管理和教育方式。
父母越能保持耐心,孩子就越能感受到安全感,才能真正走向复学的道路。
记住:
帮孩子走出厌学躺平的低谷,不是“拉他上岸”,而是先递出一根“能抓住的绳子”。
从小事开始,用耐心铺路,孩子终会找回向前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