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不建议“无条件接纳”孩子!亲历儿子从休学到复学的转变,我彻底醒悟:父母越接纳,孩子越躺平
儿子今年14岁,休学躺平一年后,终于回心转意,愿意复学了。
回想他躺平在家的这段时间,简直成了我记忆里最煎熬的日子。
他整个人变得既叛逆又厌学。
每天窝在房间里,日夜颠倒地打游戏,脾气大得像个火药桶;
一日三餐不是泡面就是外卖,出门的次数屈指可数;
半个月都不见他洗一次脸,头发乱得像鸡窝,看着就让人糟心;
最崩溃的是,每个月还理直气壮地跟我要2000块钱充游戏,好像这钱是大风刮来的;
好几次,我强行把手机收走,他立马就炸毛,掀桌子、摔东西,指着我的鼻子骂,要多难听有多难听。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养儿14年,我一直听信专家的话,对孩子“无条件接纳”。
哪怕他后来闹着不想上学,我也咬着牙顺着他、哄着他,盼着他能突然开窍。
结果呢,不仅没换来浪子回头,反而让儿子在叛逆的路上越走越远。
无条件接纳14年,儿子却躺平了
我和孩子他爸都是初中老师,自认为在教育孩子上还算有点心得。
从小到大,我们从没想过给孩子太大压力,就希望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让他自由自在地长大。
只要不触及到底线的事情,我们基本都是由着孩子性子来。
小时候他挑食,嫌葱花味道冲,我做饭就单独给他盛出一盘;
偶尔闹脾气,我们也不着急说教,留足空间让他发泄情绪;
后来迷上航模,吵着买了一大堆模型,折腾了几个月,最后全闲置在书柜吃灰。
说实话,这些年我们打心底尊重他、接纳他,就想让儿子能毫无负担地做自己。
虽然儿子脾气大了些,但的确是个学习的好苗子,奥数竞赛、作文评选每次都能捧回奖状,给我长脸不少。
看着身边同事为孩子学习愁白了头,我们还偷偷庆幸,觉得自家的教育路子走对了。
儿子的转变,大概是从初中第一次模拟考后开始的。
那次他考进年级前十,我和他爸打算奖励他一下,没想到,他张口就让我们给他买一部手机。
我心里琢磨着,初中课业压力大,有个手机放松放松也说得过去。
为此,我们还郑重其事开了家庭会议,定下规矩:平时每天玩半小时,周末最多一小时。
儿子当时胸脯拍得砰砰响,保证绝对说到做到。
哪成想,手机一到手,他就把承诺抛到九霄云外。
每天放学回家,书包往沙发上一甩,伸手就朝我要手机。
我提醒他先写作业,他头也不抬,压根儿不理人;
再催几句,立马不耐烦地嚷嚷:“知道了知道了!烦死了!”
到了周末更管不住。明明说好玩一小时,时间到了,他就开始找各种理由继续玩。
五分钟过去又五分钟,最后干脆把自己反锁在屋里,怎么敲门都不开。

初一刚开学两个月,儿子就因为一场重感冒转成肺炎。
我心疼得不行,给他请了两周病假,想着让他在家好好养身体,顺便抽空补补功课。
哪知道,请假之后,儿子一点不自律,整天沉迷手机无法自拔,根本没心思学习。
等病好了回到学校,他也是三天两头说头疼,找各种理由请假。
我急得百爪挠心,却还是自我安慰,觉得儿子是因为生病耽误了课程。
只要我每天哄着他,顺着他,他就能回心转意好好学习了。
他不想去上学,我就给他请假;
他想玩游戏,我就给他足够的时间;
不爱吃家里的饭,我就让他点外卖。
我满心以为,只要我有足够耐心,孩子总能明白我们的苦心。
可现实却狠狠打了我的脸,儿子不仅没好转,反而越来越离谱。
请假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只要一提学习,立马像被点了火药桶,冲我们大喊大叫。
原本优异的成绩也像坐过山车一样,直线往下掉。
看着曾经的骄傲变成这副模样,我彻底慌了神,开始变本加厉地管教他。
他朝我发火大喊,我就用衣架打他;
他没日没夜打游戏,我就一次次没收手机;
他摔东西,我就威胁他,让他滚出这个家。
但这一切对儿子都不起任何作用,反而让他更加暴躁逆反,彻底躺平不去学校了。
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白天拉着窗帘睡觉,晚上通宵打游戏。
牙不刷、脸不洗,整天蓬头垢面,连门也不出,饿了不是吃泡面就是点外卖。
有天半夜12点多,他玩游戏玩饿了,非要我起床给他做饭。
我强撑着困意炒了盘蛋炒饭,结果他尝了一口就把盘子掀翻在地,冲我吼:
“做的什么玩意儿,真难吃!”
看着满地狼藉,我积攒了半年的委屈一下子爆发:
“你别蹬鼻子上脸!你到底想怎么样,学也不上,书也不读,整天就知道玩游戏!”
“从小到大,不缺你吃,不缺你喝,什么都依着你,你就这么报答我们的!”
面对我的怒吼,儿子直接对我威胁大喊:
“别说了,你再啰嗦我就离家出走,这辈子都不回来!”
我吓得一句话都不敢说,彻底败下阵来。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让我常常觉得熬不下去,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
亲生的孩子,从牙牙学语养到这么大,怎么就走到这一步?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这样叛逆的儿子,还有改变吗?无条件接纳他,是我做错了吗?
想要孩子变好
最忌讳的就是“无条件接纳”孩子
每次提起儿子的网瘾,我都忍不住掉眼泪,感觉好好的孩子彻底“废了”。
这些年,我一门心思照着网上说的,对孩子“无条件接纳”,事事顺着他、尊重他,可换来的是什么?
一个整天精神萎靡、黑白颠倒打游戏,张嘴就对我爆粗口的“问题少年”。
我无数次问自己:难道我接纳得还不够吗?

直到我看到一篇文章,里面指导老师提到了一个“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概念,让我印象深刻:
对孩子“无条件接纳”,本身并没有错,但接纳并不等于放任孩子所有的行为,需要分具体情况来使用。
如果孩子已经有了严重的自毁倾向,甚至悲观厌世,这个时候,无条件接纳就是良药。
但如果孩子只是单纯躺平,放任自己,那这个时候,父母必须是有边界的接纳。
就像儿子,整天黑白颠倒玩游戏、蓬头垢面不出门、三餐不规律,我仍然无条件接纳,就等于全盘接受了他的这些坏习惯。
我才明白,原来,我这些年坚持的“无条件接纳”根本就是错误的。
想让厌学躺平孩子变好,最忌讳的就是“无条件接纳”孩子!
而我之前理解的却是:
我要做孩子的容器,接纳他所有的行为,优秀也好,不优秀也好,然后用静待花开来麻痹自己。
实际上却是,我无条件接纳儿子的一切,就是在无底线隐忍,和放任他的种种行为。
最后就会导致儿子变得更加自我,根本不考虑父母的感受,情况越来越糟。
我才明白:父母盲目地无条件接纳,不仅无法帮助孩子,帮助他走出叛逆和躺平,反而会助长孩子变本加厉,彻底堕落。
没有原则的接纳不是爱,而是把孩子往更深的泥沼里推!
儿子不再颓废躺平
开始努力学习
我迫不及待地和指导老师取得了联系,经过一番沟通,我采纳了老师的建议,把儿子送去接受更加系统专业的调整。
说实话,这半年我过得特别煎熬,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儿子还能不能变回原来的样子。
事实却是,儿子的成长速度超乎我的想象,简直像换了个人一样。

老师夸赞儿子,说他经常像大哥哥一样,耐心地开导新进的学员。
还给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故事,鼓励他们勇敢地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在最近一次短跑比赛中,儿子获得了小组获军的名次。
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但也觉得特别惭愧,作为父母,竟然不知道儿子还有这样的潜能。
前两天,我收到儿子寄来的信,字写得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写得认真:
“爸妈,我想复读初二,希望你们能支持我。”
看完信,我和孩子他爸喜极而泣,连夜回信:
“儿子,你有这样的想法,我们真的为你感到高兴,我们会全力支持你!”
如今,儿子的学习动力重新被点燃了,学习劲头特别大,每天雷打不动地复习功课。
看着儿子一点点变得懂事、上进,我打心底里觉得,这半年的等待,特别值得!
还有不到一个月,儿子即将重返家庭,我相信,当我们再次重逢,他一定会变得更加成熟、自信。
走出“无条件接纳”的误区
重塑亲子关系
这半年,不仅让我看到了儿子好转的希望,更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些年在教育上的缺失和不足。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也在积极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1、保持轻松、向上的家庭氛围,不要跟孩子一起待在“烂泥坑”里。
儿子躺平期间,我每天愁眉苦脸,满心满眼都是儿子,翻来覆去想“孩子不上学,以后可怎么办”。
为了“尊重接纳”他,我连大气都不敢出,憋得难受了也只能偷偷躲进厕所叹气。
然而,我的小心翼翼并没有换来儿子的转变,反而和他一起,像一条深陷在烂泥中的泥鳅,在摆烂的泥沼里越陷越深。
以后,我一定要转变生活的重心,不能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儿子身上,而是要多关注自己。
我会重新捡起了荒废多年的瑜伽课;
周末约上三两个闺蜜喝喝下午茶;
我还要坚持每天写“生活日记”,把看到的、听到的、吃到的全都记下来,偶尔念给儿子听。
用这些生活里琐碎而又温暖的小美好,给儿子传递正向、积极的生活态度,去潜移默化地引导他。
最好的教育,从来都不是一味地要求和强制,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
父母若能活出精彩的模样,这本身就是对孩子最有力、最有效的唤醒。

2、接纳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但要有底线、有规则,跟孩子约定好规则,和善而坚定地执行。
以前我把 “无条件接纳” 当成万能钥匙,儿子说什么就是什么。
他说不想上学,我立马打电话帮老师编借口;
他伸手要2000块钱充游戏,我咬着牙转账还得陪着笑脸。
现在回头看,这哪是接纳,分明是把他纵容得无法无天。
我决定,要和儿子立规矩,一起签定“家庭公约”,白纸黑字写清楚:
每天游戏时间掐表算,超过1小时直接扣零花钱;
每周必须出门三次,哪怕下楼买包盐、取个快递也行。
光立规矩还不够,每月还要雷打不动开家庭会议,复盘规则执行情况,一起讨论是否需要调整。
比如,当他完成一周的学习目标,就可以自主选择一次全家出游的地点;
若违反规则,除了扣除零花钱,还会增加一项他力所能及的家庭任务,像整理书架、打扫客厅。
当父母学会用坚定的立场守护规则的底线,才能给孩子明确的方向感。
规则与爱并行,温柔与坚定交织,孩子才能在这份有温度的约束里,学会对自己负责。
3、引导孩子看见并疏导自己的情绪,学会理智思考面临的问题,调整自己的状态。
虽然青春期的孩子看上去很倔强、逆反,对抗父母,甚至不去上学......
但在内心,他们也积累了大量的压力和情绪,有愤怒,有迷茫,有恐惧。
父母只有理解孩子种种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帮孩子疏导情绪,进而化解。
有一位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他把孩子情绪爆发的过程称之为“情绪山峰”,而且还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都是别人的错;
第二个阶段:知道是自己让自己陷入了窘境;
第三个阶段:哭泣并且接受了事实;
第四个阶段:筋疲力尽,回归平静。
在前3个阶段里,孩子都处于崩溃阶段,根本就不想承认自己错了!
以前儿子一发脾气,我不是火冒三丈地回怼,就是躲起来偷偷掉眼泪。
后来才明白,儿子那些暴躁的外壳下,藏着的都是害怕和无助。
怕成绩下滑被批评,怕让我们失望,更怕自己再也不是那个 “别人家的孩子”。
可当时的我,只盯着他打游戏的样子,劈头盖脸就是指责,哪顾得上他心里的苦。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尊重。
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父母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发掘孩子情绪背后想要表达的内容。
引导孩子了解并接纳自己的情绪,选择更合适的方式表达和发泄情绪,比如:
宣泄法:
打沙发、打枕头、撕纸(这些宣泄法背后的道理就是,要以破坏性最小,不影响别人的方式发泄情绪);
倾诉法:
找人聊天、写日记、随意画画;
镇静法:
数数、深呼吸;
转移法:
看景色、听歌、运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等他情绪平复些,我会像朋友聊天那样复盘。
想想刚才的情绪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引起的,以后可以怎样做才能避免那种情况,下次再有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
我会试着解读他无理行为背后的感受,帮他把那些乱糟糟的情绪,一点点理成清晰的线索。
只有被看见了,被理解了,孩子的情绪自然就不会继续发酵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陪儿子走过这段躺平休学的路程,我深刻体会到:
对休学的孩子,我们既要给予爱,也要给孩子有一定底线和规则。
爱是接纳,是包容孩子的情绪;
只有我们不断通过修炼自己,才有能量帮助孩子重新建立信心和面对世界的勇气。
“孩子第一次做孩子,我们第一次做父母。”
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都会经历学习和调整。
但请记住,真正的爱,是在温暖中带着引导,在支持中带着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