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欢迎访问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一对一贴心疏导 | 半军事化管理模式

多年专注青少年叛逆、厌学等问题解决方案

四大服务承诺

  • 全校高清监控,家校同步,家长随时查看;
  • 孩子到校安排专业心理老师一对一服务;
  • 全方位育人分阶段教学,十大科学系统课程;
  • 住校老师24小时响应家长需求;
24小时在线一对一咨询
15610130037
我校面向全国常年招生 无节假日

从“手机奴”到“会自控”,我发现:解决孩子游戏成瘾的最好方法,根本不是砸手机!而是学会给孩子建立“无菌环境”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918 阅读
从“手机奴”到“会自控”,我发现:解决孩子游戏成瘾的最好方法,根本不是砸手机!而是学会给孩子建立“无菌环境”

“你再这么玩下去,信不信我把手机给你砸了!”

 

凌晨三点,儿子还窝在被窝里刷手机,没有半点要睡觉的意思。

 

手机屏幕的蓝光把他的脸照得煞白,眼窝凹陷,头发乱糟糟的......

 

看着他这颓废的样子,我心里的火“噌”地一下就上来了,冲过去一把抢过他手里的手机。

 

结果,他猛地从床上弹起来,用胳膊肘狠狠地把我撞了一个趔趄,嘴里还嚷着:

 

“疯了吧,你有毛病是不是,给我手机!”

 

我的心像针扎一样疼。

 

此刻才意识到,手机在儿子心里的地位,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刚上初中时,儿子成绩虽说不算拔尖,但每天上学不用催,作业也能规规矩矩地按时完成。

 

在学习这件事上,我和他爸几乎没费过什么心思。

 

也就是那时候,儿子跟我们提起想要一部手机,还拍着胸脯保证,绝不会因为玩手机耽误学习。

 

我和他爸商量了好久,一来觉得孩子确实长大了,有个手机方便联系;

 

二来他当时学习态度还算端正,更重要的是,我们打心底里相信儿子能管好自己。

 

最终,我们点头同意了。

 

 

刚开始时,儿子确实挺自觉。

 

每天就玩一小会儿,作业从不拖沓,成绩也没受到影响。

 

可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风向就悄悄地变了。

 

每次放学一进门,书包往沙发上一扔,鞋都来不及换就找手机,钻进房间半天不出来;

 

吃饭时手机也攥在手里,扒拉两口饭就赶紧低头刷手机,眼睛恨不得黏在上面。

 

我觉得,手机就像块强力磁铁,把儿子所有的注意力都吸了过去。

 

当初跟我们许下的保证,早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了。

 

儿子对手机越发沉迷,是从他那次阑尾炎犯了开始的。

 

当时在医院住了好几天,好不容易好转回家,他就开始缠着我,软磨硬泡地让我再帮他请几天假。

 

看着他病恹恹的样子,我心一软就答应了。

 

想着让他在家踏踏实实休息一阵子,养好了再回学校也不迟。

 

可万万没想到,这一次心软的退让,竟成了儿子休学的开始。

 

刚在家休息的前两天,儿子还会掩饰一下,每天像模像样地按时起床,假装在自学。

 

可没出三天,就彻底暴露了原形:

 

白天蒙头大睡,晚上抱着手机玩到凌晨,有时候三更半夜还会偷偷躲在被窝里玩;

 

一天到晚连书都不碰一下,不是刷短视频、打游戏,就是逛各种社交网站。

 

我提醒他写作业,他就敷衍:“等会,马上。”

 

我一催,他就不耐烦:“你别总盯着我行不行!”

 

只要一提让他回学校的事,立马炸毛:“你能不能别老催我?学校那地方,我多待一秒都难受!”

 

眼看着他请假从一周到半个月,从一个月到两个月,没个尽头,我的焦虑也越来越强烈,心里就跟被猫抓似的。

 

那段时间,我甚至把所有的错都归到了手机上,无数次在心里后悔:

 

“早知道当初就不该给他买手机!”

 

忍无可忍的时候,我拔过网线,藏过手机,还找来了最疼他的姑姑一起劝,可他就是铁了心不回学校。

 

反而变本加厉地跟我们闹:

 

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我一敲门,里头就传来“哐当哐当”摔东西的声音,书本、杯子、台灯......什么都往地上砸。

 

如今,儿子已经彻底休学,成了家里的“钉子户”。

 

别说下楼了,就连让他走出房间吃顿饭都难得要命,上学这件事,更是成了谁也不敢提的禁忌。

 

那段日子,家里就像战场。

 

我和儿子每天都要为手机吵得鸡飞狗跳,嗓子喊哑了,心也累了。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

 

是不是当初就不该同意给他买手机?不该让他请假?是不是哪怕硬逼着,也该让他回学校去?可这世上,哪有什么“早知道”啊。

 

 

直到有一天,我在浏览公众号时无意间刷到一篇文章。文中描述的那个孩子和儿子的表现如出一辙。

 

文章里,那位老师提到一句话,让我感触特别深:

 

“家庭是孩子行为的温床,父母的反应塑造孩子的行为。”

 

那一刻,我才猛然惊醒:

 

在这场儿子休学的风波里,我并不是无辜的受害者,反倒更像个“共谋者”。

 

是我亲手为儿子打造了一个焦虑和控制的“高压环境”,一步步让他走进了手机的世界。

 

我终于想明白了,问题的根源不在手机,而是因为我创造了一个“病菌环境”。

 

什么是“病菌环境”?

 

就是父母过度介入孩子的生活、频繁干预他们的选择、对孩子缺乏基本信任,最终导致孩子不愿配合、陷入对抗,最终把简单的行为问题发展成情绪问题。

 

而我,就是在孩子身边种满“病菌”的那个人。

 

他一碰手机,我就像盯贼似的:“又玩什么呢?”“作业写了吗?”“眼睛都快瞎了看不见?”

 

嘴上说着“相信你有分寸”,脚却像被钉在他房间门口一样,听见手机响就忍不住扒着门缝看。

 

哪怕他说在查学习资料,我也得推门进去,翻两页他桌上的书才肯放心。

 

结果呢?儿子越来越觉得浑身不自在,说我整天像看管犯人一样盯着他。

 

心理学上有个“禁果效应”,越是盯得紧、管得严的东西,孩子越想对着干。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正在迅速成长,他们要的不是被约束,而是被尊重。

 

我越是想把手机从他手里抢过来,他就把手机攥得越紧。 

 

所以,与其把手机当成洪水猛兽,不如抓住这个机会,借由手机教孩子学会成长。

 

真要解决问题,根本不用砸手机、拔电源。不如换个思路——教他“拿得起、放得下”,学会自我掌控。

 

 

(1)解除“病毒环境”,创造“无菌空间”

 

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彻底拆除那个充满焦虑和控制的“病菌环境”,亲手为儿子创建一个信任与松弛的“无菌空间”。

 

他玩游戏的时候,我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天到晚盯着他“玩了多久”,只叮嘱一句“别累着眼睛”;

 

白天他关着门睡觉,我不再隔半小时就敲一次门催他起床,只在饭菜做好时喊一声“饭在桌上”;

 

课本摊在桌子上积了灰,我也不再天天数落他不学习,只是在他偶尔走出房间时,顺手递上一杯温水。

 

我把自己从手机的“战场”中彻底解放出来,转而把心思放回自己身上:

 

每天变着花样做儿子爱吃的菜,傍晚去楼下跳广场舞,晚上窝在沙发上看两集喜欢的剧。

 

该笑的时候放声笑,该睡觉的时候安心睡,再也不把精力耗在盯儿子玩手机这事情上。

 

 

起初儿子还是老样子,熬夜到后半夜也是常有的事。

 

但我咬着牙忍住了所有到嘴边的唠叨,只坚守一个原则:不评价、不干预。

 

结果没过多久,儿子的态度开始悄悄发生变化。

 

他走出房间的次数渐渐多了,偶尔会主动坐到客厅,陪我们一起吃顿饭;

 

听我们聊街坊邻里的琐事时,还会插两句嘴;

 

有时候我做了他爱吃的菜,还会主动跑到厨房里抢两口......

 

我看着他眼角的笑意,心里清楚:

 

之前横在我们中间那堵厚厚的墙,终于开始有了裂缝。

 

(2)变“对手”为“盟友”,给他信任感

 

有天傍晚,我正在厨房炖儿子爱吃的排骨,他突然倚在门框上,声音闷闷的说:

 

“你最近怎么不盯着我了?是不是觉得我没救了?”

 

我转过身,认真地看着他:

 

“妈妈从来没放弃过你。相反,我知道你心里肯定有数,你现在只是有点累了,想休息休息,妈妈信你。”

 

这一句“我相信你”,让他瞬间安静下来,低着头,耳朵悄悄红了。

 

从那以后,我们之间的空气好像突然松快了许多。

 

他不再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偶尔会拿着手机出来给我讲游戏里有趣的事情。

 

我虽然听不懂,也会凑过去认真听他讲两句。

 

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你追我逃”,而是一起讨论关于手机的解决办法。

 

有天晚上,儿子刷着手机突然冒出一句:

 

“其实我也烦天天抱着手机,可一放下就觉得空落落的,尤其是你们越盯着我,我就越想玩......”

 

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

 

孩子真正需要的,从来不是完美表现,而是父母看见他、理解他、仍然选择相信他。

 

(3)从小目标开始,让孩子体验掌控感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和儿子共同制定了一份“简单但能执行”的计划。

 

比如,每天早上吃饭完,先看10分钟课本后再玩手机;

 

晚上10点前要把手机放在客厅,不带进卧室,全家一起遵守;

 

周末要是想玩超过3小时游戏,就得陪我去超市买次菜。

 

前一周,儿子仍旧控制不好。

 

有一次晚上忘了放手机,还有一次凌晨一点了还在刷视频。

 

我没像以前那样急着去催他放下,而是在第二天随口说了一句:

 

“昨晚手机忘归位了吧?你觉得是设个闹钟提醒好,还是我睡前喊你一声?”

 

儿子想了想:

 

“我自己设闹钟吧。”

 

就这么试了小半个月,他渐渐能跟上节奏了:

 

早上闹钟响了会主动关手机,晚上到点就把手机往客厅一放;

 

还像模像样画了一张“打卡表”,完成一项就画个红勾。

 

有次周末,我刷手机忘了时间,他居然跑过来敲敲桌子:

 

“妈,我自律了,你是不是也要做好榜样!”

 

看着儿子认真的眼神,我突然明白:

 

所谓自控,从来不是被逼着“不能做”,而是尝到了“管好自己”的甜头,自然就愿意往前迈了。

 

 

今年暑假,儿子像脱胎换骨了一样。

 

重新找回了以前的学习节奏,每天按时复习功课,作业做得又快又好,抽空就去图书馆自习。

 

手机依然还在,但已经不再主导儿子的一切,他成了手机的主人,也成了生活的主角。

 

这一路,我最大的体会是:

 

教育不是纠错,而是唤醒。

 

手机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用“恐惧”教育孩子。

 

解决孩子游戏成瘾的最好方法,根本不是砸手机!而是学会给孩子建立“无菌环境”。

 

当你愿意先改变,孩子也会还你一个奇迹。

上一篇
亲眼目睹儿子“摆烂”后我才醒悟:父母越在这3件事上放纵孩子,他们躺平得越彻底,复学更遥遥无期。
下一篇
我,厌学网瘾、两次复学失败!很欣慰父母做对这件事,如今回归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