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欢迎访问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一对一贴心疏导 | 半军事化管理模式

多年专注青少年叛逆、厌学等问题解决方案

四大服务承诺

  • 全校高清监控,家校同步,家长随时查看;
  • 孩子到校安排专业心理老师一对一服务;
  • 全方位育人分阶段教学,十大科学系统课程;
  • 住校老师24小时响应家长需求;
24小时在线一对一咨询
15610130037
我校面向全国常年招生 无节假日

直到14岁儿子和我拳脚相向,我才醒悟:让孩子戒掉手机最好的方式,不是打骂管教,不是放任纵容,而是......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995 阅读
直到14岁儿子和我拳脚相向,我才醒悟:让孩子戒掉手机最好的方式,不是打骂管教,不是放任纵容,而是......

自从儿子迷上手机,我这颗心就从来没踏实过,真快被他给逼疯了!

 

一年前的今天,我记得特别清楚,儿子抱着手机玩了整整6个多小时,眼睛都没离开过屏幕。

 

当时我实在忍不住了,冲过去一把将手机从他手上抢了过来。

 

结果,儿子突然变得像一头发疯的野兽似的,朝我扑了过来。

 

拳头狠狠地砸在了我的胸口,嘴里不停地吼着:

 

“还给我!你还给我!给我......”

 

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哐当”一脚,把房门踹出个大洞,那声音震得我心脏直疼,到现在我都忘不了。

 

这就是我养了14年的儿子,一沾手机就像变了个人,简直六亲不认。

 

谁要是敢碰他的手机,他简直能跟你拼命!

 

 

在儿子和我拳脚相向之前,我一直以为,想让孩子戒掉手机,只有打骂,或是纵容。

 

直到我亲身经历了帮儿子戒掉手机的过程,我才终于明白:

 

帮孩子戒掉手机,不是要‘驯服’孩子,而是和他一起对抗手机带来的诱惑,给他一个比屏幕更鲜活、更滚烫的生活。

 

因为玩手机,儿子和我拳脚相向

 

一想起儿子沉迷手机的那些日子,我就觉得苦不堪言。

 

他刚上初中时,每次放学回来都说,班里同学课间都在聊游戏攻略。

 

放学还会凑在一起组队打游戏,他根本插不上话,在班里没什么朋友。

 

说实话,儿子从小就内向,我心里琢磨着,或许给他个手机,就能帮他跟同学搭上话,慢慢融入集体了。

 

被他软磨硬泡了好几天,我实在扛不住了,就把自己之前淘汰下来的旧手机给了他。

 

他当时拍着胸脯跟我保证,说只用手机查查学习资料、跟同学聊聊天,每天顶多玩15分钟游戏,绝对不会沉迷。

 

可结果呢?这话说了没几天就不算数了。

 

学习状态一蹶不振,对学习越来越不上心。

 

作业也不用心做,一有机会就逮住手机玩游戏。

 

我一提醒,他还理直气壮地顶嘴:

 

“你凭什么说我一直在玩?我刚拿起来!”

 

“我遇到不会的题,不用手机搜怎么做出来?”

 

后来更是熬到半夜也不睡觉,成绩一路跌到了倒数最后几名。

 

因为学习和手机的事,他经常跟我大吵大闹,亲子关系越来越僵。

 

可我们越吵,他越沉迷,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反而更多。

 

我能想的办法都试了:

 

吼过、骂过,跟他冷战了三天,甚至把手机都藏了起来,可全都没用。

 

刚想出一个招,他转头就有应对的法子,天天都在这种“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的拉扯里耗着。

 

直到那次爆发冲突,我才算彻底醒过神来。

 

 

有天半夜我起来上厕所,瞥见他房间里还透着一点亮光。

 

悄悄凑到门缝一看,不知道他从哪弄来一个平板,正趴在床头,两眼直勾勾地玩游戏呢。

 

后来才知道,那个旧平板是他偷偷攒了半个月的早饭钱,从二手市场淘来的。

 

他大概是听见了门外的动静,猛地转过头来。

 

这次,他的反应比哪回都激烈。

 

把平板往床上一摔,抓起桌子上的玻璃杯“哐当”一声就朝门口砸了过来,扯着嗓子朝我吼:

 

“你闲的吧?盯着我干什么!出去!”

 

我站在门外,火气一下子冲昏了头脑,也顾不上别的,跟他吵了起来。

 

话赶话,越说越难听。

 

我骂他“不争气、没出息、成不了气候”,他怼我“不懂他、没资格当妈”......

 

最后,我眼看着儿子红着眼从床上弹起来,攥着拳头,想都没想就朝我胸口挥了过来。

 

我整个人都懵了,像被钉在原地似的,动都动不了。

 

亲手养大的儿子,居然因为手机和我拳脚相向!

 

他攻击的不是父母

是在现实中处处受挫的自己

 

为了让儿子放下手机,我看了很多教育专家对手机成瘾的视频解读。

 

视频里提到一个心理学概念:

 

“禁果效应”

一样东西越是被禁止,人们就越想得到,越难抵挡它的诱惑。

 

这让我猛然想起,之前我没收手机、断网,甚至在气头上摔手机的行为。

 

在儿子眼中,就像是对手机这颗“禁果”的强化,手机变得更有吸引力。

 

在禁止玩手机的过程中,儿子会觉得自己的自由受到了限制。

 

 

原本对手机只是一种消遣的兴趣,却因为我的禁止,反倒变成了一种对自由和权利的追求。

 

其实,我对儿子一直管教得比较严格,小学时期,为了让他专心学习,从没让他碰过任何电子产品。

 

上了初中以后,我怕他跟不上进度,一口气给他报了好几个辅导班,可成绩却始终在中游徘徊。

 

我越是指责他不用功,他就越往后缩,学习与家庭多重方面的压力,让儿子的内心不堪重负。

 

一想到学习这件事,给他带来的只有“伤害”——无力、挫败、压抑、愧疚.....

 

久而久之,儿子的抗挫力不断被打击,而手机则成了他唯一的解压阀。

 

我才明白:

 

他攻击的不是父母,而是那个在现实中处处受挫的自己。

 

为了帮他慢慢找回抗挫的勇气,我去请教了一位专业的老师。

 

在她的建议下,我开始一点点引导儿子回到真实的生活里来。 

 

把儿子拉回现实我用了这3招

 

为此,我做出了三个调整,方法不算复杂,效果却很明显。

 

 

第一步:钻进他的圈子,当个新手队友

 

我偷偷注册了一个儿子经常玩的那款游戏账号,故意起了个傻气的名字“陪儿子打怪的妈”。

 

我捧着手机,凑到他跟前:

 

“听说你在班里是游戏大神?我也注册了一个,你教教我呗。”

 

他翻着白眼吐槽我:

 

“你这手速跟老奶奶绣花似的,我可教不会。”

 

那天,儿子特别有耐心,整整教了我四十分钟,讲得比老师讲课还认真。

 

我故意笨手笨脚地出错,他急得抢过手机演示,嘴里念叨着:

 

“你看你看,这样走位才对”。

 

很明显,当时儿子眼里的光,比之前一直盯着屏幕时亮多了。

 

这时候我才发现,儿子不是只会沉迷,只是我们从没看见过他“厉害”的样子。

 

第二步:签一份“不平等条约” 

 

那天,儿子一连打赢了好几局游戏,我趁他心情好,拿出纸笔试探着说:

 

“儿子,敢不敢跟我签个协议?你定玩手机的规矩,我提学习的要求,谁违规谁受罚。”

 

他挑了挑眉,不屑地说:

 

“真的?玩手机我也说了算?”

 

我点点头,儿子琢磨了半天,写下了两条:

 

写完作业能玩1个小时,周末多玩40分钟,晚上11点以后不碰手机;

 

老妈不能突然抢手机,想让我停必须要提前10分钟说。

 

我接着又补了一条:

 

每天教我一道你会的数学题,周末跟我去公园打羽毛球,做到了奖励多玩20分钟。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儿子基本都会按照约定好的去做。

 

虽然有时候会忘记“教我做题”这件事,但我也不催,故意拿着作业本,装作不懂的样子在他旁边走来走去。

 

后来,他不仅按时教我做题,还主动说:

 

“妈,今天这题我思路超清楚,保证你一听就会。”

 

第三步:把手机挤成“备胎” 

 

为了让他离手机再远一些,我开始找各种由头把他从屏幕前拽出来。

 

知道儿子喜欢打篮球,我和他爸就约了邻居一家,周末一起组了个小型比赛,故意叫他一起:

 

“少了你这个主力,我和你爸肯定输,要不要助我们一臂之力?”

 

虽然他嘴上说着“没劲”,但却默默地跑去房间换上了运动服。

 

五一假期前,他爸特意去车行挑了两辆山地车,回到家故意跟儿子叫板:

 

“敢不敢跟我骑回老家?30多公里路呢,你可想好啊。”

 

儿子窝在沙发上刷着视频,头也不抬:

 

“谁怕谁啊,你别哭着让我给你扛车就行。”

 

出发那天太阳特别毒,没骑到一半,他的T恤就已经湿透了,嘴里不停地念叨:

 

“这破车座要硌死我了”。

 

等我们骑到一片山间小路时,儿子突然把手机揣进背包:

 

“妈你看,这种感觉真好,比游戏里的特效强多了。”

 

从那以后,儿子总会找机会拉着我们往外跑。

 

周末一起去郊外骑行,晚饭后一起去公园打羽毛球,偶尔还会跟着驴友爬爬山......

 

对儿子而言,这些实实在在的成就感,比手机屏幕里的虚拟奖励要沉得多。

 

有次,我俩一起去超市买水果,回家路上,他拎着草莓袋子突然对我说:

 

“妈,其实不玩游戏也没那么难受。”

 

我心里一暖,原来当现实里有了比屏幕更鲜活的期待,手机自然就成了可有可无的“备胎”。

 

此时此刻,手机还在客厅的充电座上插着,但多数时候只是安安静静地待着,再也不是儿子生活里的主角了。

 

朋友问我,帮儿子戒掉手机有什么窍门,我笑着说:

 

“以前我以为,让孩子不沉迷手机,要么是打骂管教,要么是放任纵容。

 

现在我才明白,帮孩子戒掉手机,不是要‘驯服’孩子,而是和他一起对抗手机带来的诱惑,慢慢提升他的抗挫折能力。

 

打败沉迷的从来不是禁令,而是给孩子一个比屏幕更滚烫的世界。

上一篇
亲手“养废”儿子,休学躺平沉迷游戏,复学后我才惊觉:最愚蠢、最消耗孩子的教育,就是不停“纠正孩子”
下一篇
我,厌学网瘾、两次复学失败!很欣慰父母做对这件事,如今回归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