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欢迎访问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一对一贴心疏导 | 半军事化管理模式

多年专注青少年叛逆、厌学等问题解决方案

四大服务承诺

  • 全校高清监控,家校同步,家长随时查看;
  • 孩子到校安排专业心理老师一对一服务;
  • 全方位育人分阶段教学,十大科学系统课程;
  • 住校老师24小时响应家长需求;
24小时在线一对一咨询
15610130037
我校面向全国常年招生 无节假日

16岁女儿休学在家,对父母恶语相向:直到我学会接住她的“痛苦”,我才把她拉回正轨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997 阅读
16岁女儿休学在家,对父母恶语相向:直到我学会接住她的“痛苦”,我才把她拉回正轨

咨询人:孩子妈妈

孩子年龄/性别:16岁/女孩 

指导老师:周老师

情况介绍:

 

孩子16岁,经历了校园霸凌事件,被同学针对孤立。

 

孩子休学一年,在家不学习,沉迷于手机,一说返校就头疼、肚子疼。

 

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常与孩子发生争执,不停地起冲突,不知道该怎么办。

 

经过调整后,孩子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未来有了规划、目标和方向。

 

 

我曾经是亲友眼中管教有方的“虎妈”,女儿成绩优异,是我最大的骄傲。可是这一切,在一年前彻底崩塌。

 

女儿在学校遭遇霸凌后,拒绝踏进校门,我们不得已为她办理了休学。

 

休学在家的日子,她像变了一个人。整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手机成了她唯一的世界。我只要一提“上学”两个字,她就跟我急。

 

“你凭什么说我?你自己就很好吗?你看看我同学家的条件,再看看我们!”这句话,像刀子一样扎在我心上。

 

我和她爸爸拼尽全力想保护她,却成了她最恨的人。

 

那段时间,我委屈、愤怒,又无助。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倾尽所有的爱,换来的却是孩子最恶毒的攻击。

 

直到我接触到专业的心理分析和心理学知识,才恍然惊醒。

 

 

01 女儿休学了

 

去年的一天,女儿从学校回来,校服脏乱,头发散落。

 

我一看就感觉出什么事了,连问几声却得不到任何回应。

 

“说话!怎么回事?”我急躁地吼了起来。“你说话呀!”

 

“我被同学打了……”她低声说。

 

“谁干的?我明天就去找校长!”

 

她只是哭泣,默不作声。

 

“你是不是先招惹别人了?为什么她们偏偏针对你?”我本想把事情弄清楚,可是我的这句话却激怒了女儿。

 

“因为我家境不好,因为我自己就很差!你满意了吗?”她突然咆哮道,同时下意识地闭上眼、把脖子一缩,仿佛在等待我的巴掌。

 

那个瞬间,我的手僵在了半空。

 

后来,尽管对方道了歉,但女儿再也不愿回到学校。

 

休学在家的日子里,她将自己锁在房间,沉迷于手机。我们之间的沟通,只剩下剑拔弩张与我的无奈。

 

我和老公都是要面子的人,从来不在外面说这件糟心的事。

 

只能相对无言,在无数个深夜里叹息。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

 

 

02 女儿对我恶语相向

 

“现在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好像特别多,你说我们小时候哪有过这些问题,吃饱穿暖了就不错了……”有一次朋友和我唠嗑时说。

 

“心理问题”四个字也当即击中了我。

 

我突然意识到,女儿容易发怒、情绪波动大、作息紊乱、拒绝沟通,这些也有可能就是心理问题。

 

于是,我决定寻找专业的老师给我支点招,后来通过网络我联系到了基地的周老师。

 

面对我的倾诉,周老师耐心分析,解开了我们长久以来的心结:

 

原来,女儿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我平时的教育方式不当。

 

女儿从小是我带大的,她刚上幼儿园那段时间,家里经历了比较大的变故。

 

我一边要上班赚钱,一边要照顾家里。特别害怕她惹事和不乖,因为我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应对。

 

所以,对女儿也自然很严格,稍微犯点错就会说她,经常控制不住情绪对她吼,每次对她吼的时候她都缩在角落里,眼神怯怯地看着我。

 

事后,我觉得既心疼又自责,暗暗发誓下次不骂她,可是生活的压力扑面而来的时候,我又会忘记自己下过的决心。

 

女儿上小学后,我对她给予了厚望,学习的事情上更加严格。完全忽略了她敏感、胆小、不合群的问题,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的都不是什么大事。

 

我缺乏对女儿的正确引导,让她独自承受了很多,而她又带着这样的创伤长到了16岁。

 

同学的这次霸凌,更是雪上加霜。让她心中那个“是我不够好”的念头越演愈烈。

 

而之所以对我们恶语相向完全是因为“创伤性转移”。

 

周老师说,在心理学中,存在一种“创伤性转移”现象。

 

当一个人承受了无法消化的巨大痛苦时,潜意识会启动保护机制——将无法面对的创伤,无意识地“转移”到当下更安全、更亲密的关系中发泄。

 

这愤怒之下,是呐喊也是求助。

 

“你们是我最亲的人,为什么没能保护我?为什么看不到我的痛苦?”她所有的恶劣言行,都不是在攻击我,而是在向我展示她无法愈合的伤口。

 

原来,女儿的攻击,恰恰证明了在她的潜意识里,我是她最安全的地带。

 

 

 

03 三步走让女儿回归正轨

 

明白了背后的心理根源,我不再和她较劲,开始调整策略,专注于以下几个步骤去解决这个问题:

 

第1步:搭建“情绪安全区”

 

我彻底改变了和女儿的沟通方式。不再追问她“什么时候上学”,不再指责她“别总玩手机”。

 

当她情绪激动地抱怨时,我会压下火气,平静地回应她。

 

有一天,看着她一如往常地玩手机,“别玩手机了”这句话几乎到了嘴边了,可又被我咽了回去。

 

我努力用温和的语气问:“妈妈看到你一直在看手机,是不是里面有什么让你感觉轻松好玩的东西?”

 

“我在看一个画画博主的作品。”女儿见我没有像以前一样急躁地追问,轻声地回应了我。

 

我知道,我只有先接住她的情绪,才能让她对我打开心扉。

 

后来,我就有意识地反复这样做,她竟然一次都没跟我争吵过。

 

第2步:帮痛苦找到出口

 

“妈,我头疼。”

 

“你说是不是检查错了?我明明头疼,为什么啥也查不出来?”

 

周老师说过,身体的疼痛恰恰也是她内心不堪重负的信号。

 

我知道,当下最要紧的任务,是帮她驱赶掉内心的阴霾。无论是让她休息还是再带她去检查,都没有多大意义了。

 

“是不是心里太难受了,身体在帮你表达?”我尝试地轻声问她。

 

她愣了一下,眼泪突然涌了出来。

 

我继续引导:“下次心里难受时,试试直接告诉妈妈‘我很难过’,或者我们一起去跑步,让坏心情跟着汗水流走,好吗?”

 

我不再把她当成一个问题孩子,而是一个受伤的孩子。

 

为无形的痛苦找到有形的语言,其实是治愈的开始。这一点儿,也是周老师告诉我的。

 

有一天晚上,我躺在她身边和她闲聊,我轻声说:“孩子,你怪妈妈是对的。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妈妈没保护好你。我们没能力给你优渥的条件,妈妈心里也很难受。”

 

黑暗中,我感觉到她在轻轻抽泣。

 

“过去妈妈方法不对,让你一个人承受了那么多。一想到这,妈妈心里更难受了。”

 

“我不是完美的妈妈,但我真的想和你并肩作战,让我们都变得越来越好,让这个家越来越好。”

 

“你小时候,我忙里忙外,对你的照顾不够细心,有时候急了就骂你,这是妈妈不对,我希望你发自内心的原谅我,好不好?”

 

话未说完,女儿突然转身紧紧抱住了我,在我怀里哭成了泪人。

 

我也紧紧抱住她,仿佛要将所有的爱与保护都传递给她。

 

由于我用真心疏导她的情绪,并真正地做到耐心地和她交流。

 

她对我,由以前的对抗逐步转变成了信任,她脸上的笑容也渐渐多了。

 

有时候我在厨房做饭,她还会主动放下手机,跑到厨房来帮忙,和我一起聊天。

 

我看着女儿的脸庞,想着她从小时候的怕我,到青春期的争锋相对,再到现在的理解与信任,突然想掉泪。

 

这才是我心目中最想要的母女关系,可是我以前方法不对,竟错过了好多亲密无间的机会,醒悟过来,她已16岁。

 

 

第3步 用绘画疗愈创伤记忆

 

女儿从小喜欢画画,周老师说,这一点儿非常好。

 

在欧美地区,艺术疗愈已成为一种对儿童和成人进行评估、交流和疗愈的重要手段。

 

女儿正好喜欢绘画,完全可以借助艺术疗愈,帮助疗愈心理障碍。

 

艺术疗法主要有两种类型:观赏性艺术疗法和创造性艺术疗法。

 

 

01. 观赏性艺术疗法:这种疗法强调通过欣赏和观赏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来帮助个体恢复身心健康。观赏艺术可以激发情感、促进放松与冥想,并提供美好的情感体验。

 

 

02. 创造性艺术疗法:这种疗法鼓励个体主动参与创造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通过创作过程,个体可以表达内心情感、释放压力、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探索的能力。主要用于疗愈各种心理问题、情绪困扰。

 

听到这里,我想着既然返校的时间还没确定,不如先报个班线下班学习她喜欢的绘画。

 

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她一直在闷在家里,另一方面可以用绘画来疗愈创伤记忆。

 

就这样,我为她报了一个为期14天的线下绘画班,她也很开心。

 

那天,她回来就兴奋地说,绘画老师多么优秀,同学们多么有趣。

 

我还抽空带她去看了一场美术展。

 

画展结束,走出美术馆,晚风拂过脸颊,她突然转头问我。“妈妈,你说我以后当个美术老师怎么样,这样既可以满足我当老师的愿望,也可以画画,两全其美。”

 

“这个想法很好!不过,当美术老师需要专业的培养,第一步就是要先努力考上理想的高中。”我很认真地说了一句,但并没有再多说。

 

后来,我发现她开始主动制定学习计划了,我知道我的女儿正在一点点的蜕变着。

 

线下绘画班结业后,女儿和我聊天说过段时间就回学校上学。

 

那一刻,我没有喜极而泣,而是异常平静,想想这一路,我们都在成长与蜕变。真正让我有所收获的是这段经历。

 

它让我懂得了,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成为我们的骄傲,而是我们成为孩子跌倒时最坚实的土地。

 

“返校”只是一个开始,也许未来的日子,还会有新的问题,但是这段经历给我的启迪,在育儿之路上将伴随我一生。回首这段时光,我内心感慨万千。

 

感恩周老师专业的分析,让我看懂了女儿行为背后深藏的恐惧与依赖。我想把我的这段经历分享出来,希望给遇到同样问题的家长一些参考和思考。

 

在这个特别容易焦虑与烦躁的时代,无论家长还是孩子,心理压力都非常的大。

 

希望大家都能放缓节奏,彼此接纳,在爱与理解中,找到自己的节奏与方向。

 

愿每个家庭,都能成为孩子温暖的港湾。

 

上一篇
不要过度在意你的孩子!休学2年的儿子成功复学后,我悟出扎心真相:复学秘诀就是“拖”,拖着拖着,问题就好了
下一篇
16岁孩子摆脱叛逆厌学、躺平摆烂后成功复学——这位妈妈的做法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