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欢迎访问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一对一贴心疏导 | 半军事化管理模式

多年专注青少年叛逆、厌学等问题解决方案

四大服务承诺

  • 全校高清监控,家校同步,家长随时查看;
  • 孩子到校安排专业心理老师一对一服务;
  • 全方位育人分阶段教学,十大科学系统课程;
  • 住校老师24小时响应家长需求;
24小时在线一对一咨询
15610130037
我校面向全国常年招生 无节假日

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叫:示弱效应(当孩子休学躺平玩游戏,不要争执,不要顺从,只需要记住“示弱效应”)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994 阅读
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叫:示弱效应(当孩子休学躺平玩游戏,不要争执,不要顺从,只需要记住“示弱效应”)

休学后的小宇(化名),已经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两天了。

 

妈妈敲门想送点水果进去,里面立刻传来不耐烦的吼声:

 

“别烦我!说了不想上学就不上!”

 

换作以前,她可能会隔着门跟孩子吵起来。

 

但这次她没有,只是又轻轻敲了第二次门,语气平和地说:

 

“妈妈知道你现在心里肯定特别不舒服,才想一直玩游戏。

 

只是妈妈有点担心你的眼睛,刚才看你房间灯没开,能不能把灯打开再玩?水果我放门口了,你想吃了随时拿。”

 

没过几分钟,房间里的灯亮了。

 

又过了一会儿,门口的水果盘也空了。

 

这是孩子休学以后,第一次没有用“对抗”的态度回应她。

 

后来,我在和这位妈妈交流时,她说:

 

“我不是向孩子妥协,只是学会了用‘示弱’,代替了之前‘硬碰硬’的相处方式。”

 

什么是示弱效应?

 

在心理学上,“示弱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主动展现自己的某些不足、承认局限,以此降低对方的威胁感,拉近心理距离,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它不是懦弱,不是讨好,更不是放弃原则,而是一种以柔克刚的高情商沟通技巧。

 

 

尤其当孩子出现休学躺平、沉迷游戏的情况时,父母“示弱”并非是对孩子行为的“纵容”;

 

而是为了避开孩子当下的对抗情绪,为之后能好好沟通打开一个突破口。

 

为什么“示弱”比“硬刚”有用?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休学在家玩游戏,第一反应往往是“必须马上纠正”:

 

要么用强硬的态度指责孩子,要么用卑微的姿态顺从孩子。

 

可结果却是:孩子变得更叛逆,父母自己也更崩溃。

 

但心理学中的“示弱效应”,本质上就是通过降低自身的“攻击性”,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御,从而改善彼此的互动关系。

 

要知道,孩子选择休学在家、沉迷游戏,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原因——学业压力、社交挫折、父母的控制欲......

 

表面上看,孩子拒绝沟通、和父母对抗,显得格外强势,可实际上,他们是在用这种方式寻找安全感和掌控感。

 

要是父母选择硬刚,只会激起孩子更强的对抗:

 

你越不让他玩游戏,他偏要玩得更凶;你越催着他回学校,他对上学就越抵触。

 

如果父母一味顺从,又会让孩子觉得“只要我对抗,就能如愿”,甚至会进一步突破边界,之后想让他回归正常生活,只会更难。

 

而“示弱”恰好能打破这种僵局:

 

不否定孩子当下的情绪,也不会在原则问题上妥协;

 

而是通过“不跟孩子争夺掌控权”的方式,先让孩子紧绷的防御心慢慢放下来。

 

3个高频场景+实用话术

教你把“示弱效应”用在休学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可能会说:

 

“道理我都明白,可真看到孩子玩游戏时,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和他聊。”

 

下面分享3个最常见的场景和对应话术,你可以直接参考:

 

场景1:

孩子拒绝聊“上学”的话题,一提就炸毛

 

错误做法:

 

要么追着孩子问“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肯上学”;

 

要么忍不住指责“你难道就打算一辈子这样待着吗”。

 

示弱话术:

 

“妈妈知道你现在不想提上学的事,是妈妈之前没考虑到你的感受(示弱)

 

妈妈不是催你马上回学校,只是担心你每天待在房间里,会把眼睛和身体熬坏(说关心,不说要求)

 

咱们先不聊上学,就说说你今天玩的游戏,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可以吗(找孩子愿意聊的话题)?”

 

场景2:

孩子熬夜玩游戏,怎么说都不听

 

错误做法:

 

要么直接过去拔电源,强硬要求“必须睡觉”;

 

要么反复唠叨“熬夜对身体多不好,你怎么就是不听”。

 

示弱话术:

 

“妈妈知道你玩的这个游戏可能正到关键的地方,中途停了肯定会不舒服(理解孩子的情绪)。

 

只是妈妈有点担心你,之前你熬夜之后就会头疼,我到现在还记着(用过去的事提关心,不指责)。

 

你打算玩多久?我们定个时间,这样妈妈也不用一直惦记着(让孩子参与决策,给他掌控感)。”

 

场景3:

孩子对父母的关心很抵触,说“别管我”

 

错误做法:

 

要么委屈地哭着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 

 

要么生气地放话“我不管你了,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示弱话术:

 

“妈妈知道你现在想一个人待着,不想被打扰(认可孩子的需求)。

 

可能是妈妈之前太着急了,总想着帮你解决问题,却没问你想不想要,是妈妈做得不好(示弱)。

 

如果你想找人说说话,妈妈都在客厅等着你(给孩子台阶,留沟通空间)。”

 

 

记住:

 

对休学躺平的孩子用“示弱”,关键不是要父母放低姿态,而是别让父母的情绪,跟孩子的情绪对着干。

 

只要他愿意多跟你说一句话,愿意听你提一句建议,那改变就已经开始了。

 

警惕!对孩子示弱≠无底线妥协

 

下面这3个雷区一定要避开,一旦踩中,反而会让孩子更叛逆:

 

1、假示弱:表面说“妈妈错了”,背后却吐槽“这孩子太不懂事”

 

比如嘴上跟孩子承诺“以后不逼你上学了”,转头就跟亲戚抱怨“我家孩子真是没救了”。

 

这种“假示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没有诚意,不仅不会信任你,反而会心生抵触,之后再想好好沟通就更难了。

 

2、过度示弱:孩子提什么要求都满足,彻底放弃原则

 

比如孩子说“别进我房间”,就连孩子的房门都不敢敲了;

 

孩子说“我要充游戏币”,明明知道这种做法不对,却还是妥协答应。

 

过度示弱会让孩子失去边界感,觉得“只要我强硬对抗,父母就会让步”,反而更不愿意做出改变。

 

3、选择性示弱:只在“想让孩子听话”时示弱,其他时候依旧强硬

 

比如想让孩子放下游戏吃饭时,会说“妈妈知道你玩游戏正投入,肯定累了,先吃饭好不好”;

 

可一旦孩子提出“想买新游戏”,就立刻强硬反驳“你都没上学,还好意思要新游戏?”。

 

这种“双标”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示弱”只是套路,根本不会当真,自然也起不到沟通效果。

 

真正聪明的示弱,是“有原则的柔软”:

 

对原则问题:坚定立场+示弱表达(“我坚持这个决定,但很想听听您的建议”)。

 

对情绪冲突: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古语说得好:“舌存齿亡,刚柔之道”。

 

牙齿虽硬,却易脱落;舌头虽软,却始终完好。

 

要知道,孩子选择休学躺平,不是故意跟你作对,而是他当下“没力气再往前走”了。

 

对父母来说,懂得对孩子“示弱”,不是软弱,更不是认输,而是比硬刚更难的选择。

 

而这份勇气和智慧,终会让孩子慢慢放下防御,重新信任你。

 

到那时你会发现:那些你以为跨不过去的坎,早已在“示弱”的柔软里,悄悄有了转机。

上一篇
把儿子逼到厌学,我才明白:我所有的“为他好”都是在摧毁他学习的自主性
下一篇
11岁女儿从“严重叛逆”变成“懂事上进”,我用了这个策略,成功改变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