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叫:示弱效应(当孩子休学躺平玩游戏,不要争执,不要顺从,只需要记住“示弱效应”)
休学后的小宇(化名),已经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两天了。
妈妈敲门想送点水果进去,里面立刻传来不耐烦的吼声:
“别烦我!说了不想上学就不上!”
换作以前,她可能会隔着门跟孩子吵起来。
但这次她没有,只是又轻轻敲了第二次门,语气平和地说:
“妈妈知道你现在心里肯定特别不舒服,才想一直玩游戏。
只是妈妈有点担心你的眼睛,刚才看你房间灯没开,能不能把灯打开再玩?水果我放门口了,你想吃了随时拿。”
没过几分钟,房间里的灯亮了。
又过了一会儿,门口的水果盘也空了。
这是孩子休学以后,第一次没有用“对抗”的态度回应她。
后来,我在和这位妈妈交流时,她说:
“我不是向孩子妥协,只是学会了用‘示弱’,代替了之前‘硬碰硬’的相处方式。”
什么是示弱效应?
在心理学上,“示弱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主动展现自己的某些不足、承认局限,以此降低对方的威胁感,拉近心理距离,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它不是懦弱,不是讨好,更不是放弃原则,而是一种以柔克刚的高情商沟通技巧。

尤其当孩子出现休学躺平、沉迷游戏的情况时,父母“示弱”并非是对孩子行为的“纵容”;
而是为了避开孩子当下的对抗情绪,为之后能好好沟通打开一个突破口。
为什么“示弱”比“硬刚”有用?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休学在家玩游戏,第一反应往往是“必须马上纠正”:
要么用强硬的态度指责孩子,要么用卑微的姿态顺从孩子。
可结果却是:孩子变得更叛逆,父母自己也更崩溃。
但心理学中的“示弱效应”,本质上就是通过降低自身的“攻击性”,让对方放下心理防御,从而改善彼此的互动关系。
要知道,孩子选择休学在家、沉迷游戏,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原因——学业压力、社交挫折、父母的控制欲......
表面上看,孩子拒绝沟通、和父母对抗,显得格外强势,可实际上,他们是在用这种方式寻找安全感和掌控感。
要是父母选择硬刚,只会激起孩子更强的对抗:
你越不让他玩游戏,他偏要玩得更凶;你越催着他回学校,他对上学就越抵触。
如果父母一味顺从,又会让孩子觉得“只要我对抗,就能如愿”,甚至会进一步突破边界,之后想让他回归正常生活,只会更难。
而“示弱”恰好能打破这种僵局:
不否定孩子当下的情绪,也不会在原则问题上妥协;
而是通过“不跟孩子争夺掌控权”的方式,先让孩子紧绷的防御心慢慢放下来。
3个高频场景+实用话术
教你把“示弱效应”用在休学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可能会说:
“道理我都明白,可真看到孩子玩游戏时,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和他聊。”
下面分享3个最常见的场景和对应话术,你可以直接参考:
场景1:
孩子拒绝聊“上学”的话题,一提就炸毛
错误做法:
要么追着孩子问“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肯上学”;
要么忍不住指责“你难道就打算一辈子这样待着吗”。
示弱话术:
“妈妈知道你现在不想提上学的事,是妈妈之前没考虑到你的感受(示弱)。
妈妈不是催你马上回学校,只是担心你每天待在房间里,会把眼睛和身体熬坏(说关心,不说要求)。
咱们先不聊上学,就说说你今天玩的游戏,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可以吗(找孩子愿意聊的话题)?”
场景2:
孩子熬夜玩游戏,怎么说都不听
错误做法:
要么直接过去拔电源,强硬要求“必须睡觉”;
要么反复唠叨“熬夜对身体多不好,你怎么就是不听”。
示弱话术:
“妈妈知道你玩的这个游戏可能正到关键的地方,中途停了肯定会不舒服(理解孩子的情绪)。
只是妈妈有点担心你,之前你熬夜之后就会头疼,我到现在还记着(用过去的事提关心,不指责)。
你打算玩多久?我们定个时间,这样妈妈也不用一直惦记着(让孩子参与决策,给他掌控感)。”
场景3:
孩子对父母的关心很抵触,说“别管我”
错误做法:
要么委屈地哭着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
要么生气地放话“我不管你了,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示弱话术:
“妈妈知道你现在想一个人待着,不想被打扰(认可孩子的需求)。
可能是妈妈之前太着急了,总想着帮你解决问题,却没问你想不想要,是妈妈做得不好(示弱)。
如果你想找人说说话,妈妈都在客厅等着你(给孩子台阶,留沟通空间)。”

记住:
对休学躺平的孩子用“示弱”,关键不是要父母放低姿态,而是别让父母的情绪,跟孩子的情绪对着干。
只要他愿意多跟你说一句话,愿意听你提一句建议,那改变就已经开始了。
警惕!对孩子示弱≠无底线妥协
下面这3个雷区一定要避开,一旦踩中,反而会让孩子更叛逆:
1、假示弱:表面说“妈妈错了”,背后却吐槽“这孩子太不懂事”
比如嘴上跟孩子承诺“以后不逼你上学了”,转头就跟亲戚抱怨“我家孩子真是没救了”。
这种“假示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没有诚意,不仅不会信任你,反而会心生抵触,之后再想好好沟通就更难了。
2、过度示弱:孩子提什么要求都满足,彻底放弃原则
比如孩子说“别进我房间”,就连孩子的房门都不敢敲了;
孩子说“我要充游戏币”,明明知道这种做法不对,却还是妥协答应。
过度示弱会让孩子失去边界感,觉得“只要我强硬对抗,父母就会让步”,反而更不愿意做出改变。
3、选择性示弱:只在“想让孩子听话”时示弱,其他时候依旧强硬
比如想让孩子放下游戏吃饭时,会说“妈妈知道你玩游戏正投入,肯定累了,先吃饭好不好”;
可一旦孩子提出“想买新游戏”,就立刻强硬反驳“你都没上学,还好意思要新游戏?”。
这种“双标”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示弱”只是套路,根本不会当真,自然也起不到沟通效果。
真正聪明的示弱,是“有原则的柔软”:
对原则问题:坚定立场+示弱表达(“我坚持这个决定,但很想听听您的建议”)。
对情绪冲突: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古语说得好:“舌存齿亡,刚柔之道”。
牙齿虽硬,却易脱落;舌头虽软,却始终完好。
要知道,孩子选择休学躺平,不是故意跟你作对,而是他当下“没力气再往前走”了。
对父母来说,懂得对孩子“示弱”,不是软弱,更不是认输,而是比硬刚更难的选择。
而这份勇气和智慧,终会让孩子慢慢放下防御,重新信任你。
到那时你会发现:那些你以为跨不过去的坎,早已在“示弱”的柔软里,悄悄有了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