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手“养废”儿子,休学躺平沉迷游戏,复学后我才惊觉:最愚蠢、最消耗孩子的教育,就是不停“纠正孩子”
1 年龄/性别:15岁男孩
2 心理指导老师:周老师
3 孩子情况:
从小乖巧懂事,成绩名列前茅,初中后成绩开始下降,脾气暴躁;
旷课厌学,沉溺网络无法自拔,一提上学就发脾气,不注重个人卫生;
与父母频繁发生争执,仇视父母,还推搡妈妈。
目前孩子意识到之前的错误,情绪稳定,和父母相处融洽;恢复正常的作息,不再沉溺网络,已经主动复学,对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因为游戏,我的儿子好像“废”掉了。
从去年11月份开始,儿子忽然不去上学了。
马上面临中考分流的关键时期,他却沉溺于游戏无法自拔。
他的脾气越来越暴躁,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能和我吵起来,天天威胁我要离家出走。
并且,他还频繁逃课旷课,最后干脆不去学校了。
看着原本乖巧懂事的儿子,现在却如此叛逆,我愁得天天睡不着。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才让我的家变成这样!
01
儿子从小到大,一直属于“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聪明懂事又性格开朗,认识的人没有不夸他的。
我和老公都是独生子女,只生了这一个孩子,因此把他看得很重要。
从衣食住行到未来的发展规划,都安排的明明白白。
就是希望他能够出人头地,有出息,以后有个好的未来。
为此,我给孩子制定了一系列的严格计划,就是希望把他培养出来,比其他孩子更优秀,更出色!
在学习上,从幼儿园开始就上辅导班,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寒暑假,从不落下。
除学校的作业外,我还给孩子安排了额外的课外题进行拔高。
生活上,更是严格要求: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时刻保持个人卫生;
放学后不能和同学出去聚会;
看电视时间不能超过1小时;
不能大声喧哗;
父母说话不许插嘴;
早上6点起床、晚上9点必须上床睡觉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一旦儿子违背家规,就会让他抄写课文或者进行体罚,希望儿子能够引以为戒,不要再犯。
我认为,自律是修身立志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条件。
孩子小的时候,不好好培养自律的习惯,等长大以后就晚了。

儿子确实也很听话,一直以来都按照我们的要求来,基本上说什么听什么,我也一直为有这样懂事的儿子而骄傲。
可自从进入初中之后,儿子就好像变了一个人。
脾气越来越大,他好像一座火山,一点小事就能引起他的爆炸,逮谁骂谁。
学习成绩更别提,直接一落千丈,上课走神,作业也完不成,态度极不端正。
最气人的是,一放学就钻进房间里,坐在电脑前,一门心思打游戏。
曾经乖巧懂事的儿子,性格大变,每天气的我心里难受。
我安慰自己,或许孩子到了青春期的缘故,过段时间就好了。
但随着时间推移,儿子越来越不好管,不管我说什么,他都非得反着来。
哪怕我说地球是圆的,他都能和我犟地球是方的。
越来越痴迷于网络,开始频繁逃课,经常找理由不去上学。
我和老公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他就是不去,气得我俩半天缓不过来。
不知道儿子是不是故意和我们唱反调,打游戏的时候,故意把声音放的很大。
尤其是半夜,音效声和儿子的怒吼声,吵得人根本睡不着。
有次凌晨2点,儿子还在屋里噼里啪啦地打着游戏,我和他爸实在受不了了,直接过去把网线拔了。
网线刚拔完,就听见儿子的咒骂,接着他打开房门,质问我们是不是找茬。
老公怒不可遏:
“大半夜还打游戏,你让不让别人睡了,怎么教的你?”
“学也不上,天天在家里混吃等死,我怎么养出你这么个东西,你知不知道,你让你爸你妈的老脸都丢尽了。”
说完,儿子好像被点着的炮仗,一下子就炸开了:
“我让你们管我了,我求着你们管我了吗?你们知不知道,我都快恨死你们了!”
老公越听越生气,抄着旁边的拖把就打过去,我在中间拦都拦不住。
儿子被打了几下后,终于抓住了拖把,眼里满是仇恨:
“你有本事今天就打死我,我告诉你,再管我我就离家出走,谁也别想找到我。”
看着他情绪失控的样子,我和老公赶紧闭嘴,真害怕他离家出走。
从那以后,儿子更肆无忌惮了,天天白天不起,晚上不睡,睁开眼就是打游戏。
敲门喊他吃饭,他要么不耐烦的叫我gun,要么当没听见。
头也不洗,衣服也不换,屋里垃圾摆的到处都是,我想给他清理一下,他直接把我推出门外。
每天看着儿子颓废的样子,听着他屋里的游戏声,我的脑子里回想起他以前乖乖喊我妈妈的时候,心痛不已,忍不住默默流泪。
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现在我也不再期盼着他成才、出人头地,只要他好好地上学,我就心满意足了.....
直到有一次,我发烧烧到39.5,老公去公司上班,只有儿子在家。
我烧得迷迷糊糊,喉咙干的要命,头也昏,走路摇摇晃晃的。
让儿子给烧点粥或者热水,但儿子充耳不闻,眼睛死死地盯着那个电脑,不停地说着“上啊”、“上啊”、“一波了一波了”。

我都快烧昏过去了,他还漠不关心,气得我直接把电脑关了。
他猛地站起来,推了我一把,把我推倒在地上:
“你凭什么关我电脑,你知不知道我正在紧要关口,马上一波了,你找我干什么!”
我还对儿子抱有一丝的幻想:
“妈妈实在太难受了,你去帮妈妈烧点水行吗?”
他的话语却仿佛一把尖刀,直接刺进我的胸口:
“你活该!”
我难以置信地看着他,不敢相信这样恶毒的话语,居然是从我养了15年的儿子嘴里说出来的。
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万丈冰窟之中,心中充满了悲凉。
02
我意识到,凭借我和老公两个人的努力,已经没有办法再去改变儿子了。
同样,我也需要时间去消化一下儿子的态度,于是我咨询了一位资深的心理老师,在她的建议下,将儿子送到基地。
刚开始来到基地,儿子非常不适应,很抗拒,又吵又闹,在发现吵闹并不能改变事实后,他才冷静下来。

老师没有直接对儿子进行说教,而是和他一起聊天,做小游戏,拉近和儿子之间的距离。
老师告诉我:儿子沉溺于游戏主要是由于缺乏自我价值。
一方面,由于学习成绩的下降,无法得到老师、同学以及周围人的认可;
另一方面,来自父母的压力和管教,让游戏成为暂时的“避风港”。
在团体咨询活动中,老师让儿子说出自己的优点,儿子支支吾吾,没有讲出来。
老师又让其他学员说出儿子的优点,于是儿子收获了“游戏打的好”、“很守信用”、“很有礼貌”等夸赞。
儿子还有些不好意思,但老师马上告诉他:
“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没有优点呢?大家都认为你很棒!
你认为自己没有优点,这恰恰反映了你谦虚,这种谦虚是不是你的优点之一?”
为了让儿子摆脱对于游戏的沉迷,老师也下了很大的功夫,给儿子专门制定了计划。
01
尝试用其他活动替代游戏(如读书、运动)。
02
逐步平衡时间,识别真实需求,找到沉溺游戏的原因。
03
制定未来规划,重新恢复学业。
老师还鼓励儿子,积极参加基地内组织的足球比赛、会操比赛等。
通过正向的引导,帮助儿子转移对游戏的兴趣,同时激发他对于学习的兴趣。

短短半年,儿子的进步很大,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跟我和老公道歉。
他讲了自己之前做错的地方,尤其是对我生病时说出的话,感觉无比的后悔,也和我们说出了他过去内心积压的不满。
看到儿子变好的样子,我和老公都很欣慰,忍不住抱着儿子大哭一场。
复学后,儿子的学习态度也端正了不少,积极完成作业,不再逃课旷课。
对待游戏也没有之前那么痴迷,而是经常和朋友一起出去打打篮球、爬爬山。
最重要的是,儿子开始理解我们之前的各种不容易,学会了感恩。
03
在儿子在基地成长期间,我和老师也聊了很多。
在我看来,儿子从出生到现在,我们没有一点对不住他的,真的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恨不得把心掏给他,但他不仅不知道感恩,还对我说那样伤人的话语。
当我把事情一股脑地全都告诉老师后,她却告诉我这么一句话:
想要毁掉一个孩子,那就不停地去纠正他,一个劲儿地给他提各种建议,做“3高”父母。
“3高”指的是,高控制、高期待、高依赖。
回首这么多年的养儿经历,我忽然意识到,我确实属于这类“3高”父母。
无论孩子做什么,我总是会在周围指手画脚,一旦有一点不好,就会着急上火,连忙纠正儿子,就是希望他每件事情,都能做到完美。
哪怕儿子考第一名,我也很少夸奖他,怕他骄傲自满,总是打击他,告诉他题目错的不应该。
儿子做错事,我和老公就会轮番上阵批评他,让他记住错误,一旦他顶嘴,还会责罚他。
在我们的严格管理之下,儿子的自主权丧失,自我价值得不到肯定,心里积攒了太多负面情绪。

尽管我们都是为了儿子好,但他根本感受不到我们的爱,只有无休止的打击和挑刺。
时间长了,儿子就会觉得做什么都是错的,感觉自己很没用,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人也变得越来越叛逆、自卑。
最后,甚至自暴自弃,用不上学、沉溺游戏这些法子,专门跟我们对着干。
直到此刻,我才彻底明白:最愚蠢、最消耗孩子的教育,就是不停“纠正孩子”!
04
真正的改变不是让孩子戒掉游戏,而是帮他找到比游戏更值得投入的生活。
想要和儿子和平相处,重新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不仅仅需要儿子进行改变,父母也得行动起来。
接下来,我将做好以下3件事:
1
学会“闭嘴”——用“观察者模式”替代“纠错模式”
青春期大脑对“被指责”异常敏感,父母的批评会触发孩子的防御性对抗(如更沉迷游戏),适当沉默能给孩子自我反思的空间。
过去,我对儿子有太高的期望,因此眼里只看到他的不足,恨不得每一个都去纠正,让儿子做一个完美的人。
但实际上,是我内心太过紧张和匮乏,将焦虑传递到孩子的身上。
教育孩子一定要遵循——“5次认可肯定+1次批评纠正”的原则,这样教育孩子,他才能真的听进去,而不是当做压力或者耳旁风。
具体的操作如:
设定每日“禁言时段”,设定30分钟(如晚饭后),在这段时间内:
不评价孩子的行为,如“玩这么久游戏对眼睛不好”;
用中性语言描述事实,如“我看到你从7点玩到现在”,而非评判。
写“情绪笔记”:
当想指责孩子时,先写下自己的愤怒/焦虑(如“他这样下去不能上高中怎么办?”),往往写完后会发现很多担忧是夸大的。
教育孩子,不要太过心急,要适当松松弦,孩子并没有那么多错误需要纠正,该“闭嘴”的时候,要学会“闭嘴”,孩子才能更好地发育和成长!
2
“抓大放小”——建立“安全边界”内的自由
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人在拥有自主权时更愿意遵守规则。
父母控制细节太严格,导致孩子时刻处于高压情况下,孩子反而通过沉迷游戏争夺控制感。
在过去的日子里,我和老公给孩子制定了太多的家规,恨不得将儿子装在模具里,这样的做法极大的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记得有一次,儿子不小心把饭菜的汤洒在地板上,儿子随手拿纸抹了下,我却皱着眉头告诉他:
“你得用拖布拖一下,不然地面很油,容易滑倒。”
儿子听话的用拖布拖完,我却又嫌他没有涮干净拖把,控干水分再拖,又嫌他放拖把不规整。
总之,无论事情大小,我总是能够找到儿子的不足,然后让他马上改正。
我原以为,我是在修剪一棵小树的乱枝,让他长得更加笔直。
实际上,我却如同一块巨石,狠狠地压在树顶上,让他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压力,时间久了,就会不断地怀疑自己,陷入内耗,于是我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僵硬。

想要和儿子保持健康的关系,就要做到“抓大放小”:
“大事”清单,与孩子共同确定不可妥协的底线,如:
✅ 每天上学不迟到;
✅ 作业按时完成;
✅ 晚上10点前必须睡觉;
✅ 保持个人卫生等。
“小事”放权,允许孩子自主决定,如:
✅ 作业顺序(先玩后学或先学后玩);
✅ 游戏类型(不暴力即可);
✅ 休闲方式(看动漫或打球)等。
3
欣赏式引导,正面积极的引导——每天1次“优点轰炸”
沉迷游戏的孩子常因现实中的挫败感(如学业困难)而逃避。
父母的积极关注能帮他重建自信,减少对虚拟成就的依赖。
自从我不再事事挑刺,不再总是盯着儿子身上的不足,我逐渐发现,其实儿子身上的优点很多。
如吃饭的时候,儿子会等我们都坐好才开始吃饭,吃完饭也会主动帮我们收拾垃圾。
儿子身上的优点不仅于此,但之前的我一叶障目,全都忽视掉了。
现在,我对儿子的策略就是,赞美加正面积极地引导。
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几点:
“三件好事”练习,每天睡前和儿子说今天三个优点,如:
“今天你帮我拿快递,真的很贴心。”
“你炒的鸡蛋比食堂好吃!”
“你今天作业写的很认真,字也很工整”等。
从生活小事积累正面感受,让儿子清楚地明白,不管他学习成绩如何,是好是坏,妈妈对他的爱都不会变,给他无条件的爱。
“游戏迁移表扬”:
从游戏中挖掘可转换的现实能力,孩子擅长团队游戏,可以对孩子说:
“我看了一局你的游戏,我发现你的领导能力很强,大家也都很信服你,下次班里的活动要不要试着去组织呢?”
自从我们做父母的开始转变后,儿子也很快意识到我们的变化,关系也更加亲密起来,他开始和我们分享学校中遇到的事情,倾诉遇到的苦难。
通过亲历儿子变化的全过程,我逐渐意识到:
改变孩子的重要方式,不是“纠正错”,而是“认可对”!
反复纠正孩子,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当父母停止做“监工”,孩子才有机会学会做“主人”。
游戏沉迷的消退,往往始于父母那句:
“我相信你能管好自己,如果需要帮助,我随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