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欢迎访问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一对一贴心疏导 | 半军事化管理模式

多年专注青少年叛逆、厌学等问题解决方案

四大服务承诺

  • 全校高清监控,家校同步,家长随时查看;
  • 孩子到校安排专业心理老师一对一服务;
  • 全方位育人分阶段教学,十大科学系统课程;
  • 住校老师24小时响应家长需求;
24小时在线一对一咨询
15610130037
我校面向全国常年招生 无节假日

一个家庭,只要满足这2种条件,就放心大胆允许孩子休学躺平!不仅不会沉迷堕落,孩子反而更优秀自律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967 阅读
一个家庭,只要满足这2种条件,就放心大胆允许孩子休学躺平!不仅不会沉迷堕落,孩子反而更优秀自律

“我家孩子休学在家已经半年多了,再这样下去,他是不是真的就‘废’了?”

 

前两天,我接到了一位妈妈的求助电话。

 

她的儿子原本上初二,半年前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之后就怎么都不肯再去学校了。

 

没办法,她只能给孩子办了休学,想着先让孩子在家调整一段时间。

 

可休学后,孩子作息完全颠倒了,白天睡觉、晚上抱着手机打游戏。

 

除了上厕所、吃饭,几乎所有时间都躲在自己房间里,不愿和家人多说一句话。

 

时间一长,这位妈妈既担心孩子长期昼夜颠倒会伤身体,又害怕他一直沉迷游戏会彻底放弃学习。

 

身边有不少朋友说“必须狠心逼孩子一把,不然他会越来越堕落”,但也有人劝她“再等等,孩子需要时间调整”。

 

这些不同的声音,让本就迷茫的她更纠结了:

 

到底该不该让孩子继续这样躺平?

 

如果继续放任不管,孩子会不会真的就此一蹶不振?

 

可要是强行干预,会不会又刺激到孩子,让情况变得更糟?

 

 

近几年,我们接触过太多有休学孩子的家庭。

 

孩子出现厌学、不愿去学校时,许多父母会选择让孩子先休学一段时间。

 

做出这个决定往往是无奈之举,但随之而来的,是父母们难以化解的焦虑:

 

孩子休学后,会不会就此一蹶不振,之后更不想回学校了?

 

一旦待在家里,孩子会不会更沉迷手机,彻底摆烂躺平,真的就“废掉”了?

 

不过,也有一部分父母始终相信:

 

休学对孩子来说,是自我调整、重新积攒力量的过程。

 

 

我想和大家说的是:

 

休学最终会毁掉孩子,还是能帮孩子重新振作。

 

关键不在于“休学”这件事本身,而在于背后的家庭。

 

只要一个家庭能满足下面这2个条件,休学不仅不会让孩子沉迷堕落,反而能让他慢慢变得更自律、更优秀。

 

 

 

 

条件1:

 

父母有健康的权威,能及时叫停孩子的错误试探。

 

权威分两种:

 

一种是失控的权威:以体力、武力威慑孩子,带来的只是暂时的行为压制和长期的亲子疏离。

 

一种是健康的权威:核心是“温和而坚定”。

 

温和,在于尊重孩子的感受和自主性;坚定,在于守住规则的边界。

 

很多孩子休学后,不会立刻彻底躺平,而是会通过“试探”来摸清父母的底线。

 

比如故意昼夜颠倒、无节制刷手机,其实是在观察:

 

父母会不会妥协?是不是真的能接纳自己现在的样子?

 

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每一次试探中都心软:

 

一抱怨就答应、一哭闹就妥协、一威胁就害怕……

 

孩子就会意识到:我只要这样,就能控制父母。

 

之后,他的试探会越来越过分,休学时间也会越拖越长,最后可能真的陷入彻底躺平的状态。

 

真正的权威,不是让孩子因为恐惧而服从,而是因为信任而遵守规则。

 

我曾接触过一位妈妈,她家孩子休学半年,却从没彻底堕落。

 

原因很简单:

 

从休学一开始,她就和孩子一起定好了基本规则。

 

她不会单方面下达命令,而是先询问孩子的意见:

 

每天几点起床、几点睡觉?能帮家里做些什么家务?

 

手机每天玩多久合适?要不要留些时间锻炼?

 

如果超时了,用哪种惩罚方式能让你记住约定?

 

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尊重,就会更愿意参与规则制定,也更清楚“规则不是束缚,而是保护”。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明白:父母是可以信赖的“规则制定者”,再试探也没用。

 

 

 

条件2:

 

孩子有足够吸引力的兴趣或目标,才有探索未来的动力。

 

要是孩子的生活里只有“必须做的事”,没有一件自己真心喜欢的事。

 

那手机里的游戏、短视频,就会变成他唯一能找到快乐的出口。

 

毕竟,虚拟世界里的低成本快乐,对那些休学躺平、缺乏内在动力的孩子来说,吸引力是根本没法抗拒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规律:

 

真正的兴趣能够帮助人抵御诱惑、抗拒低能量。

 

当孩子有了明确的心灵寄托,就不容易迷失在手机和游戏的虚拟世界中。

 

我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

 

有个初二男孩,刚休学在家时,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抱着手机打游戏。

 

父母发现,虽然孩子不愿意提上学的事,却总在房间里偷偷摆弄模型,还能拼出各种模型场景。

 

一开始,父母还强硬把模型没收,逼着孩子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结果,孩子跟父母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后来,父母意识到:既然孩子喜欢拼模型,不如换种方式,全力支持他。

 

于是,他们不再阻止孩子玩模型,还给他报了专业的兴趣班。

 

慢慢地,孩子的注意力逐渐从游戏中转移,全部放在了模型制作上,手机也变成了他查找资料的工具。

 

如果2个条件都不具备,该怎么办?

 

要是父母还没建立起健康的权威,孩子也没有高价值的兴趣,记住一个核心原则:

 

先修复关系,再谈教育。

 

正确的路径是“退一步,再前进”:

 

1、先修复亲子关系:

 

放下“逼孩子回学校”“纠正孩子躺平”的急切心态,转变为主动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喜好。

 

哪怕只是陪孩子聊几句他感兴趣的话题;

 

或者安静地陪他看一会儿喜欢的视频。

 

都能慢慢化解亲子间的对抗感,让孩子重新信任父母。

 

2、共同制定家庭契约:

 

在亲子关系缓和后,和孩子一起商量休学期间的作息、手机使用等规则。

 

比如每天几点起床睡觉、手机能玩多久、要做哪些家务。

 

切记不单方面的命令,而是让孩子参与到规则制定中,他才会更愿意遵守,慢慢把混乱的生活拉回正轨。

 

 

3、发现孩子“兴趣”的微光:

 

多留意孩子日常里那些不起眼的喜好。

 

先别急着否定“这有什么用”,而是从陪着孩子做这些事开始。

 

慢慢地,这些小喜好将会变成孩子探索未来的动力,替代对手机的依赖。

 

孩子休学躺平从不是“洪水猛兽”,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家庭养育的方向有没有走偏。

 

只要父母能守住该有的底线,用对方法,休学反而能让孩子更快找回状态,变得自律又自信。

上一篇
一个休学孩子妈妈最大的悲哀,是所有人都把教育和家庭的双重责任,都压在了妈妈身上,还总是被指责
下一篇
16岁孩子摆脱叛逆厌学、躺平摆烂后成功复学——这位妈妈的做法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