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案例

女儿确诊抑郁后,我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亲手把她从深渊拉了回来,成功考上本科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咨询人:孩子父母

 

孩子年龄/性别:18岁/女孩

 

指导老师:杨璐老师及其团队

 

情况介绍:

厌学,一到考试就肚子疼,情绪很暴躁,有自残倾向,不愿意参加高考,只想躺在家里玩手机,不想与外界有交流

 

经过指导后,与父母关系变好,走出了抑郁情绪,内心力量增强,拥有学习动力,成功考上理想院校。

 

“滚!你们都给我滚出去!”

 

“砰”一声,房间门被重重关上。

 

我看着被女儿赶出房间的丈夫,内心有苦难言。

 

自从女儿统考失利,她几乎没有出过自己房间的门,除了上厕所,吃喝都在里面,没日没夜地打游戏刷手机,作息完全颠倒,根本不和我们交流。

 

更要命的,是她的脾气变得奇差无比。

 

就在刚刚,我和她爸只是想让她出来透透气,顺带说了些让她好好学习的话,她就大发雷霆,挥着美工刀把我和她爸赶出了房间,还差点把她爸给割伤

 

我老公脾气急,看她那个样子,直接就吼:

“这是我的房子!要滚也是你滚!”

 

没想到女儿直接开门出来,穿着睡衣就要往外走。

 

当时可是大冬天,外面还飘着雪花!

 

我赶紧拽住她,替她爸跟她道歉,千说万哄,终于把她劝住。

 

她回房间的时候,恶狠狠地看了她爸一眼,说:

 

“其实我都知道,在你们眼里,我就是个废物,根本就不配做你们的女儿。”

 

听到这句话,我彻底呆住了。

 

从女儿出生起,我和丈夫就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她,为了给她更好的物质条件,我们两个拼命赚钱,就差把天上的星星给她!

 

我难以理解,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竟然让我悉心养育了十八年的女儿,说出这种让人寒心的话?

01

 

 

我的女儿从小就很懂事

 

我女儿从小就很懂事,脑子也好用,天生的学霸苗子。

 

她小学时期成绩很好,没经过任何课外补习,就进了学校最好的实验班。

 

有一次,班主任问班里学生:“你们学习是为了什么?”

 

其余孩子不是为了赚钱,就是为了找好的工作。只有我的女儿说:

 

“是为了不当花瓶,自力更生。”

 

老师因此很喜欢她,还在家长会上点名表扬了她,说她是“有高自尊心的好孩子”。

 

从那以后,女儿就成了学校的小红人。老师同学都喜欢她,她也很乐于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每次放学回家,小脸都跑得红扑扑的,小嘴叭叭不停,跟我分享在学校的趣事。

 

那个时候的女儿,乐观,开朗,自信。

 

按照我对她的预期,她会一直这样乐观开朗地长大,考上重点大学,有一个阳光明媚的人生。

 

转变是具体哪一天发生的,我也不记得了。

 

只记得从上初二开始,女儿的话就越来越少,高中以后,女儿的状态更差了。

 

内向,沉默寡言,每到考试就装病,说自己头疼肚子疼,平时也是以各种理由请假不去学校。

 

连老师都向我反馈,说她上课总是没精打采,情绪很消极,成绩一落千丈

 

距离高考只剩一年,我急了,问女儿到底怎么回事?是不是早恋了?

 

在我的逼问下,女儿终于开口,说自己总是跟不上学习进度,压力很大,不想上学了。

 

我很生气,对她大吼:

“谁的压力不大?我的压力不大吗?你爸的压力不大吗?有点压力就撂挑子不干,那这个社会还怎么运转,大家都当个混吃等死的废物吧!”

 

女儿不说话了,只是哭。

 

 “哭什么哭!哭能让你的成绩提上去吗!”

 

我让她自己反省,转头就给她报了一对一的辅导,买了一堆学习资料。

 

从那以后,女儿每天都学习到后半夜,睡眠不足四小时。

 

我虽然心疼,但也知道都是为了她好,现在大学生那么多,不进重点大学,以后根本就没出路。

 

再说,我小时候饭都吃不饱还能好好学习,她现在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怎么就连个大学都考不上了?

 

我都可以,她为什么不可以?

 

在我的安排下,女儿的学习成绩明显提升了很多,但离目标还有差距。

 

到了高三,她担心以自己的成绩进不了目标的学校,就想走艺体音乐,考上海的一所重点。

 

我虽然不满她走艺体,但也很高兴她能对自己的前程有了打算,和她爸商量之后就同意了。

 

音乐进修六个月,学费四十多万。

 

说不肉疼是假的,但为了女儿的未来,一切都值得。

 

可我没想到,距离统考的前一个月,女儿又变了

 

“不考了,我想复读。”

 

这是女儿六个月进修结束,从上海回到家的第一句话。

 

犹如一道晴天霹雳,我和她爸都惊呆了,问她为什么。

 

她像换了个人一样,很冷漠,只甩给了我们四个字:“没准备好。”

 

她爸被她的态度激怒,质问她:

 

“什么叫没准备好!是不是你都在玩手机,根本就没有学习!”

 

“你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吧,在你们眼里,我算是个什么东西。”

 

我说:“怎么跟你爸爸说话呢?他可都是为了你好。”

 

“是是是!你们都是为了我好!逼死我也是为了我好!”女儿吼完这句话,回到房间很用力地关上门。

 

她爸的暴脾气上来,对她的房门咆哮:

“你知道你去进修花了家里多少钱吗?整整四十多万!就因为你一句没准备好,全都打了水漂!这几年疫情,生意那么难做,你怎么一点都不知道体谅父母的辛苦!”

 

房间里传出女儿的哭声,女儿说:“我该死!我不是人行了吗!”

 

我感觉到她状态不对,赶紧让她爸闭嘴,对她苦口婆心说:“你从小到大都很懂事,为什么非要在这件事上跟爸爸妈妈对着来呢?你对得起爸爸妈妈为你付出的时间和金钱吗?”

 

没想到女儿听完我说的,开门就往厨房里冲。

 

我问她去干嘛,她说:“刀!我要学项羽畏罪自刎!”

 

我吓坏了,赶紧抱住她安抚,一直对她道歉,她的情绪才稳定了许多。

 

之后的日子里,女儿再也没出门,跟我还能稍微说两句话,跟她爸完全不能沟通,两句下去就要吵得不可开交。

 

我老公也不惯着,经常对她隔门咆哮:“有本事就去给我考个重点大学回来!窝里横算什么本事,烂泥扶不上墙的东西!”

 

我拦不住老公,就只好去安抚女儿。

 

女儿的表现很冷静,没有像之前那样跟她爸对吵,也没有哭,就躺着刷手机,仿佛听不到外界的声音。

 

就在我放松警惕时,我发现她正用手机备忘录写着什么。

 

我让她给我看,她不给,说以后会有机会看到的

 

我不放心,就趁她睡着以后,偷偷解锁了她的手机,打开了备忘录。写在里面的,居然是一份遗书

 

我吓坏了,冲出去把手机摔在了老公面前,让他去看上面的内容。

 

我老公看完,也吓得不行,一夜没能睡着觉。

 

第二天一早,我们俩带着女儿直奔医院精神科,检查结果出来,我们俩的天都塌了。

 

双相情感障碍

 

我攥着检查单,手都在发抖。

 

我不明白,学习就那么难,难到足以把一个健康孩子逼成精神病吗!

 

我只是为孩子好,想让她有出息而已,我到底哪里做错了?

02

 

 

我的女儿怎么会这样?

 

女儿确诊重度抑郁以后,我内心有无数个疑问:

 

女儿到底怎么了?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怎么会忽然变了个人?我们这么爱她,她为什么却得了抑郁症?

 

我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始终不明白背后的原理和病因,直到接触到家庭教育,经过家庭系统的指导后,我才恍然大悟:我这辈子做过的最错的事,就是把女儿养得太懂事。

 

从小到大,吃穿住行,都是我帮她挑好选好,她但凡有点自己的想法,都被我以“这个不合适你”“听话才是好孩子”等等各种话搪塞回去。

 

如果是“不懂事”的孩子,就会以哭闹的方式去反抗,逼父母妥协。

 

但“懂事”的孩子,能做的只有接受,即便是他不想要的

 

而由不断妥协所累积的失望与难过,在情绪上找不到出口,就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积压在小小一颗心脏上。

 

心理咨询师还指出:

目前孩子因感受到的无条件的爱太少,自我接纳度不够,内心原动力不足,抗挫、抗压能力弱。

 

自我认可度低,缺乏自信,极度敏感,有一定的自卑心理。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特别是父母的认可,但父母给到的不够。

 

孩子把学习当成了自己价值的唯一体现,导致孩子的成就感和价值感缺失。

 

高二的厌学,其实就是她在向我们“求救”

 

而我身为她的妈妈,这个世界上最爱她的人,第一时间做的不是接纳和理解,而是严厉的指责和加大的课业,这无疑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老师指导孩子父母

 

于是所有的压力集中在一起,最终在高三爆发。

 

想通了这一点,我内心五味杂陈,难过的是原来女儿没有说错,我们真的是在“逼”她,同时也有一丝欣慰,毕竟解铃还须系铃人,找到病因,我就知道该怎么去做了。

 

03

 

 

我用马斯洛需求理论,让女儿成功复学

 

第一步,选择倾听。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学到了一个心理学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吃好喝好属于需求金字塔的第一层生理需要,读书学习属于第五层求知需要。

 

只有当低层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层的需要。

 

我特地把我老公支出去,做了一桌孩子爱吃的菜,告诉她今天只有我们母女两个。

 

得知爸爸不在,孩子的抵触心理减轻不少,终于愿意走出房门。

 

吃饭过程中,我破天荒地没有再提起考试和学习,只和她聊最近新出的电影和有趣的新闻。

 

女儿从一开始的只顾埋头吃饭,到后面居然可以和我一起讨论剧情,说自己的见解。

 

我按照教育方法,逐渐深入话题,谈到了女儿小的时候。

 

提到童年趣事,女儿笑着笑着就哭了,对我说:

 

那时候你和爸爸总是那么忙,其实我真的不想要多么好的生活,我只想要你们多陪陪我而已。

 

可你们也只会在我考试成绩好的时候多陪我。

 

后来上初中,学习总是跟不上,好不容易跟上了,高中又开始了,学的东西更多。

 

成绩总是下滑,我就很着急,着急的时候上课就容易走神,然后下滑得就更厉害了。

 

到后来,我甚至害怕上学,感觉考试能要我的命,每天走在上学路上,恨不得冲出来一辆车把我撞死才好,那样我就能解脱了。

 

我真的觉得我是个废物,什么都做不好,辛辛苦苦准备的音乐,到最后也不敢去参加考试,就害怕成绩不好,辜负了你们的期望。

 

 

这个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女儿不愿意考试不是没准备好,而是害怕结果不好

 

而这背后的最大原因,就是我和她爸给了她太多压力。

 

听完女儿的话,我既心疼又愧疚。

 

第二步,大胆放手。

 

满足了女儿吃喝的低层心理需求,我还要做的是帮助女儿找回安全需求、归属和爱、尊重与自由,只有这样,女儿才能重振内心原动力

 

吃完饭,女儿想回房间。

 

我对她说:

“别躺了,走,跟妈妈出去玩。”

 

女儿惊呆了,好像我换了个人,根本就不是那个只会催她学习的妈妈。

 

接下来的一天时间,我带女儿去逛了商场,喝了奶茶,买了衣服,还带她去玩了溜冰场。

 

女儿第一次滑冰,新奇又害怕,连着摔倒几次就要放弃,喊着:“妈妈我不行,这个太难了!”

 

我在她身后扶起她,就像她童年第一次教她学走路那样,不停鼓励她:“加油宝贝!没什么大不了,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

 

在我的鼓励下,女儿终于能够鼓起勇气,摔倒了就爬起来,尝试一次又一次,最后终于能够独立滑冰。

 

我问她:还怕吗?

 

她说:“不怕了妈妈,原来挫折也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敢于战胜,就一定会成功。”

我看着她被汗水浸湿的小脸,亮晶晶的眼睛,仿佛又看到了那个自信开朗的女儿。

 

第三步,与孩子建立链接,帮她找到安全感

 

一个人最初的安全感来自父母。

 

如何让孩子建立安全感呢?父母的陪伴,是建立安全感的有力手段。

 

我带着女儿一直玩到天黑才回家。

 

回到家里,灯打开的瞬间,我老公端着蛋糕走到我女儿面前,笑着说:“欢迎宝贝回家!”

 

我女儿满脸惊讶,问:“今天有谁过生日吗?”

 

我说:“谁说不过生日就不能吃蛋糕了?”

 

然后切下来最大的一块,给了女儿。

 

这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聊了很多,但唯独没有聊学习。

 

临到睡觉,我对女儿说:

“宝贝,爸爸妈妈永远是爱你的,但是我们之前爱你的方式不对,所以让你压力很大。我和爸爸决定改变,从今以后,你做的任何决定,爸爸妈妈都支持你。”

 

我老公也说:

“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之前是爸爸妈妈的思想太狭隘了,以后不会再对你的人生有太多干涉。而且我已经决定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谁说只有学习这一条出路了?只要你想,爸爸随时给你办休学,咱们先开开心心玩上一年再说!”

 

我女儿都懵了,呆呆地说:“爸爸妈妈,我真的不是在做梦吗?”

 

我把她往房间推:“那就先去睡一觉,醒来就知道到底是不是做梦了。”

 

那一夜,女儿睡得格外香甜。

 

第二天,我和老公推掉了所有工作,办了签证,带着女儿到国外玩了大半个月

 

回来的第一晚,全家动手做饭,那也是女儿第一次下厨,笑声充斥在整个厨房。

 

饭桌上,我和老公正商量接下来带女儿去哪里玩,没想到女儿突然宣布:

 

“爸爸妈妈,我已经想好了,我不要休学,我要去参加考试!”

 

面对我和老公的震惊,女儿说:

 

“之前我害怕考不好,会面对你们俩失望的眼神,怕你们会不爱我。但现在我发现了,无论我变成什么样,爸爸妈妈都会一直爱我,既然这样,那我还有什么好怕的?考不好就考不好,反正我还有爸爸妈妈。”

 

我和老公怕是女儿一时兴起,再三对她保证,只要她愿意,我们完全可以给她办休学,让她好好休息。

 

女儿态度坚定,认准了要去考试,不光要考,还要考重点。

 

孩子父母向心理咨询师表达感谢

从那天起,女儿放下手机,自觉早起去学校上课,晚上放了学还要复习到很晚,和之前判若两人,特别有冲劲。

 

看着她努力的样子,我欣慰又心疼,忽然想起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1

鱼缸里的十几条小鱼,每天都得到精心照料,可几年过去,小鱼始终只有三寸长。

 

直到有一天,鱼缸被打破,小鱼被放到了院子里的水池中。

 

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小鱼就从三寸疯狂地长到了一尺。这种打破鱼缸,让鱼儿更快、更好成长的现象被称为“鱼缸法则”。

 

小鱼需要自由的成长空间,孩子亦是如此。

上一篇
亲眼见证女儿抑郁厌学、沉迷游戏,我濒临崩溃,终于明白:她不是不想学,而是在向父母求救...
下一篇
16岁女儿抑郁休学后,彻底躺平!当我放下期待不再和她较劲,日子越过越幸福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logo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教育局监管 | 一对一心理疏导 | 军事化管理模式

多年专注青少年叛逆、网瘾等问题解决方案

24小时专家咨询热线:1561013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