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案例

我是医生,却治不好自己的孩子!儿子只认手机不认爸妈,休学躺平不出门。我才明白:孩子是“心理缺氧”了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咨询人:孩子妈妈

孩子年龄/性别:15岁/男孩 

指导老师:张明明老师及其团队

情况介绍:

休学躺平,情绪不稳定,内心压力大;

 

严重依赖手机,为了玩手机两个月不出门;

 

日夜颠倒,作息混乱,对父母有强烈的敌意。

 

经过指导,孩子不再怨恨父母,与父母开始交流,并主动提出学习返校。父母学会如何正确与孩子相处,全家的氛围都好了。

 

"你还有脸玩手机!"

 

老公的吼声从儿子房间里传了出来。

 

我的心瞬间揪紧,冲进儿子房间时,正看见他的巴掌抡下去。

 

啪的一声,儿子的手机飞出去碎在地上。

 

我扑过去拦在父子俩的中间。

 

老公抓起皱巴巴的成绩单往我脸上摔。

 

“你看看他月考成绩,年级倒退两百名,成天就知道玩手机!"

 

儿子一脸不服气的说:

 

"对,我就烂泥扶不上墙,我就是废物……”

 

话音未落,老公抄起皮带就抽,吓得我死死抱住他的腰。

 

"儿子是我生的,要打先打我!"

 

我奋力地拦着他,嗓子都喊劈了。

 

儿子也害怕了,抹了把鼻血,捡起摔碎的手机往外冲。

 

老公还在吼:

 

"有种别回来!"

 

抢我手机,跟你拼命!

 

我和老公都是医生,老公常常要出差去外地学习,所以教育孩子的重担一直都落在了我的身上。

 

还记得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每次考试成绩出来。

 

他总是蹦蹦跳跳地跑回家,手里挥舞着满分试卷说:

 

“妈妈,这次考试我又全对啦!”

 

我总是笑着把他亲了又亲,满心都是骄傲。

 

孩子他爸一年中,能在家陪伴孩子的时间,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

 

每次他爸回家,门一开,孩子就飞奔过去,抱住他爸爸:

 

“爸爸,你终于回来啦!”

 

可他爸呢,总是一脸严肃:

 

“作业写完了没有?”

 

“别老想着玩!”

 

“帮你妈在家干点活……”

 

有一回,孩子好不容易盼到他爸回家,兴高采烈地拿着自己考了满分的试卷。

 

“爸爸,你看我这次考试又考了一百分!”

 

他爸接过试卷,看了一眼说:

 

“这点成绩就骄傲了?你要是能一直保持那才是真厉害。”

 

渐渐地,孩子对他爸回来的期待越来越少。

 

每次他爸回来,孩子也只是打个招呼,然后就自己回房间了。

 

孩子上了初中以后,要住校,为了方便联系我给儿子买了新手机。

 

老公知道后大发雷霆,冲着我劈头盖脸一顿说。

 

“他还这么小,你给他买手机干什么?

 

现在多少孩子光玩手机,不知道学习,你这不是害他吗?”

 

面对老公的怒火,我解释:

 

“孩子住校了,有手机方便联系,而且他也不是那种沉迷手机的孩子。”

 

可老公根本听不进去,依旧喋喋不休地数落着我。

 

我心里真的很委屈。

 

这么多年来都是我一个人带孩子。

 

我带的儿子这么好,甚至次次考试都是班里前三,为什么我老公还是不满意。

 

孩子上初中后,学习压力明显增大,每天晚上都要在书桌前坐到很晚。

 

他爸每次一回来,就开始挑毛病。

 

孩子写作业姿势不对了,握笔不正确。

 

他爸立马就火了,“啪” 的一声,猛地拍在桌子上,大声吼道:

 

“说了多少次了,坐直了!笔都不会拿,还能学好习?”

 

 

孩子吃饭不爱吃萝卜,他就会把筷子重重一放,黑着脸说:

 

“就你毛病多,什么都挑,以后工作了可没人惯着你!”

 

孩子被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只能默默把萝卜塞进嘴里,艰难地咽下去。

 

每次我刚想张开嘴,为儿子说话。

 

他爸就会说 :

 

“子不教父之过,我管儿子,你别插手……”

 

噎得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直到儿子初三前的一个暑假,老公去外地学习,我因为要常常去医院值班就没怎么管孩子。

 

直到,那天休班我才发现儿子状态开始不对劲了。

 

在房间里摔摔打打,玩着游戏嘴上还说着骂人的话。

 

楼下的邻居找上来说:

 

“哎呀,你终于回来了,你家儿子一天到晚摔摔打打的,弄得我们都睡不好。

 

我上来和他说小点声,他还骂我!

 

你孩子以前挺乖的啊,这是咋啦?”

 

我不好意思的连连道歉,然后特地请了假在家管儿子。

 

我发现,儿子把自己关在房里玩手机,一整天都不吃不喝,大晚上也不睡觉,整个人都像长在手机里了。

 

每天都没精打采的,甚至不和我说一句话。

 

孩子情况越来越差作息日夜颠倒

 

我也开始着急,一气之下没收了他的手机。

 

谁知道,他一点也不生气,接着就偷偷用零花钱去买了二手手机。那段时间,我没收了有三四部。

 

当我断了他零花钱,收走最后一部手机时,他彻底爆发了,冲我怒吼:

 

“你不让我玩,以后我就不上学了!”

 

我以为他只是吓唬我,可他真这么做了。

 

开学以后,白天他背着书包出门,随便找个餐厅倒头就睡,到了晚上放学时间才回家,然后继续玩手机。

 

拒绝和我沟通,电话微信都把我拉黑了。

 

孩子逃学不去上课

 

我每天焦头烂额,拿这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

 

学校老师也催得急说这孩子的成绩上个重点高中没问题,但要这么耽误下去就连能不能上职高都不好说了……

 

我真想抽自己一巴掌,当初为什么要给孩子买手机!

 

最后我实在没办法了,只能求助我老公来管管孩子。

 

他爸一回来,连行李都顾不上放下。

 

就怒气冲冲地直接踹开儿子的房门,把手机夺过来,声音大得整栋楼都能听见:

 

“你就知道玩手机,再这样下去,你这辈子就完了!”

 

儿子也炸毛了:

 

“把手机还给我,快点!”

 

老公被孩子的话气得满脸通红,他冲上前去,喊着:

 

“反了你了,今天我非得好好教训你不可!”

 

儿子转身冲向阳台,大喊道:

 

“你们再逼我,我就从这里跳下去!”

 

那一刻,我和老公都被吓得呆立在原地。

 

儿子为什么从天使变恶魔?

 

那些日子,我整个人失魂落魄,每天求爷爷告奶奶,四处打听能解决儿子手机瘾的办法。

 

我在网上搜相关资料,加了无数个家长交流群。

 

向每一个可能有办法的人请教,可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直到某天我的老同学,给我推荐了一位心理老师。

 

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赶忙联系上了这位老师。

 

我问老师:

 

“我真的不明白,一个小小的手机怎么就和夺了我儿子的魂似的!”

 

咨询师耐心的回答我:

 

“那些不让碰的东西,孩子们反而越好奇;

 

越是得不到的,他们就越想要。

 

比如说,你把巧克力放得高高的,不让孩子吃。

 

孩子就越馋那块巧克力,好像这样一来,巧克力变得更香了。

 

手机这事儿也一样,你越是不让孩子碰手机。

 

他们就越是对手机充满好奇,心里痒痒的,总想找机会玩一玩。

 

结果呢,一有机会,他们就抓紧时间玩个不停,对手机的瘾也越来越大。

 

这就是“禁果效应”在作怪。”

老公听见了,在一旁插嘴:

 

“那我们不管孩子了,让孩子一直玩就行了?”

 

咨询师笑了笑,耐心地解释道:

 

“当然不是不管,完全放任自流肯定不行,这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禁果效应’提醒我们,不能单纯地禁止,而是要合理引导。

 

就像治水,不能一味地堵塞,而是要疏通。

 

首先我要找到孩子疯狂玩手机的根源在哪里?

 

如果总是对孩子不满意,在言语上贬低孩子。

 

孩子不管做什么都得不到肯定。

 

这对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的伤害是极大的。

 

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在孩子看来,一旦成绩不好,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了。

 

这也在无形之中,降低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孩子在家庭中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内心就会很迷茫,自然就会找替代品来满足自己的价值感。”

 

老公满脸不服气,继续反驳:

 

“我和他妈,都把全部精力放在他身上了。

 

上辅导班、学特长该给他花钱的地方,我们俩连眼都不眨一下的!

 

他还不知足,要是在我们小时候,直接打一顿就老实了。”

 

咨询师继续耐心地解释:

 

“是的,很多父母都觉得自己给孩子付出了这么多。

 

为什么孩子却像‘白眼狼’一样,对手机成瘾、拒绝上学、对父母充满敌意呢?

 

是因为他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出现了“心理缺氧”。

 

家长们往往更关注自己付出的行为本身,却忽略了孩子真正的情感需求。

 

要想让孩子好起来,把孩子从手机中救出来。

 

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多关注孩子这个“人”,关注孩子本身。

 

咨询师告诉我们,现在孩子已经拒绝我们交流。所以我们要先打开孩子的心门。

 

这段时间只要做好这三件事:

 

早上问:“今天你想吃什么?”

 

饭后说:“今天要不要去做点什么?”

 

睡前说:“晚安,爸爸妈妈爱你”。

 

一开始我和老公都摸不着头脑,这孩子除了手机之外,我们还真不知道孩子喜欢干啥、喜欢吃啥。

 

早上,我走到孩子房间,轻声问:

 

“儿子,今天你想吃什么?”

 

孩子只是抬眼看了我一下,又迅速低下头玩手机,根本不理我。

 

到了饭后,老公也尝试着开口:

 

“儿子,要不要去散散步?”

 

 孩子依旧沉默不语。

 

晚上睡觉前,我们都会走到孩子床边,温柔地说:

 

“晚安,爸爸妈妈爱你。”

 

孩子只是背对着我们,没有回应。

 

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儿子一点变化都没有,我和老公都有点想放弃了。

 

结果,终于有一天,孩子轻轻地 “嗯” 了一声。

 

虽然只是简单的一个字,却让我和老公激动得眼眶泛红。

 

后来,我们开始留意孩子的一些小细节。

 

发现孩子偶尔会盯着窗外的篮球场发呆,我们猜他可能对篮球感兴趣。

 

于是,老公特意买了一个篮球,问孩子:

 

“儿子,要不要去篮球场打打球?”

 

这次,孩子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

 

心理咨询师指导孩子父母

 

 

如何让儿子好起来?

 

这天,咨询师把我和我老公都叫到了咨询室。

 

他让我们做一个小练习,写下这些年来自己和儿子说过最多的话。

 

我拿起笔,想了想,第一个蹦进脑海的就是:

 

“学习了吗?”

 

这句话我好像每天都要问好几遍,我好像总是担心孩子的学习进度,怕他落后。

 

我老公也皱着眉头在想,过了一会儿,他写道:

 

“怎么又玩手机?学习了吗?”

 

“别老是想着玩,多体谅体谅爸妈。” 

 

这也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总是觉得孩子只想着玩。

 

咨询师看了看我们的纸条说:

 

“你们看,这些话是不是都带着一些指责和焦虑?

 

孩子每天听到这样的话语,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压力和否定。

 

我们要通过理解、支持、肯定、鼓励给孩子进行‘心理补氧’。

 

满足孩子心理需求,提升心理的 “含氧量”。”

 

01

把"怎么又玩手机?/怎么总想着玩?"

 

改为:"让眼睛休息一下吧。"

02

把"多体谅体谅爸妈,懂点事吧。"

 

改为:“爸爸妈妈需要你的帮助。”

03

把"今天学习了吗?/你学到什么了?"

 

改为:“今天在学校开心吗?”

 

这样的表达方式既传达了我们的关心,又鼓励了孩子分享和参与。

 

同时也避免了直接指责或施加压力,有助于营造和谐的亲子沟通氛围。

 

咨询师耐心指导如何与孩子相处

 

我和老公认真地点点头,把这些建议记在心里。

 

回到家后,我们开始尝试用新的方式和孩子交流。

 

一开始,孩子还有些诧异,还嘲笑我们是被骗了吧。

 

但慢慢地,他和我们说话也越来越多。

 

有次我很好奇地问他:

 

 “儿子,我每天刷视频都感觉没啥有意思的了,但是看你每天都玩这么开心,你都是玩的什么呀?给妈妈推荐推荐呗。”

 

儿子很大方地打开手机说:

 

“我给你推荐几个博主,他们的视频可有意思了,妈你爱看小说不,最近我在追……”

 

儿子就和打开了话匣子一样,说到他的兴趣点上了,一直在和我分享。

 

他爸在一边也坐不住了,凑进来问:

 

“啥小说?我爱看军事的、打仗的,给我也推荐推荐。”

 

好久好久,我们一家三口的氛围都没这么好过了。

 

这天咨询师给我们一个任务,让我们给孩子写封信,告诉孩子我们在改变。只有孩子感受到了我们在变好,那么他才有能量去变好。

 

心理咨询师指导孩子父母如何表达

 

我在信中写道:

 

“宝贝,妈妈以前总是只关注你的学习,忽略了你的感受,很少问你过得开不开心,妈妈错了。

 

其实你一直都很努力,也很懂事,只是妈妈把这些当成了理所当然。

 

以后,妈妈以后会更加去理解你尊重你,无论你成绩好坏,妈妈永远爱的都是你。”

 

老公也在一旁认真地写着,他把对孩子的愧疚和期待都写在信里。

 

第二天早上,孩子看到信后。

 

他来到客厅,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爸妈,谢谢你们能理解我。” 

 

那一刻,我和我老公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咨询师还建议我们可以多组织一些家庭活动,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于是,我们每个周末都会安排一次家庭活动,即使孩子他爸在外地也会在周末赶回来。

 

有时去公园散步,有时一起去看电影,还会一起大扫除,孩子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孩子主动做家务

 

这天孩子主动提出了想回学校,快期末了想去参加考试。

 

我含着眼泪惊喜地看着我的儿子,曾经那个让我无比担忧的孩子,如今正一步步走向更好的自己 。

 

孩子主动回学校参加考试

 

我想告诉各位父母们:

 

真正的戒瘾不是消灭欲望,而是让现实生活比虚拟世界更具吸引力。

 

当家庭成为孩子的情感充电站,手机自然会从‘避风港’退位成‘工具箱’。

 

上一篇
14岁儿子沉迷游戏、躺平摆烂一年,如今复学成功,妈妈顿悟:别让“踢猫效应”亏空孩子的未来
下一篇
16岁孩子摆脱叛逆厌学、躺平摆烂后成功复学——这位妈妈的做法让人深思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logo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教育局监管 | 一对一心理疏导 | 军事化管理模式

多年专注青少年叛逆、网瘾等问题解决方案

24小时专家咨询热线:1561013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