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案例

亲历女儿从重度抑郁到自信开朗,复学后我才明白,给孩子“话语权”太重要了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个案介绍:

1孩子年龄/性别:16岁/女孩

2指导老师:田老师

3情况介绍:

高一休学,重度抑郁和重度焦虑,在学校厕所割腕;

喜欢文学却一直被父亲逼着学奥数

自卑,不敢与不熟悉的人说话;

休学后,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痛哭,说不想活了。

 

经过调整后,孩子变得自信开朗,与人交流也变得落落大方,复学后还被选为语文课代表和文艺委员,与父母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很害怕与人相处,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甚至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都可以打破女儿脆弱的心理防线,瞬间陷入强烈的恐惧中。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女儿都是这样度过的。

 

那段时间,我们全家人和女儿的相处都小心翼翼的,她就像一颗吹出来的泡泡一样,一动就破。

 

“女儿为什么会这样?”我每天都被这个问题折磨着。

 

直到今年9月份,女儿顺利复学并当上了语文课代表和文艺委员,我那颗悬着的心才算真正的放下来。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这段经历,读完我们和女儿的故事,或许大家能从中找到与孩子相处的新方法。

 

女儿被查出重度抑郁、重度焦虑

 

女儿现在16岁,上高一。

 

从小她就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对所有的事情都非常敏感,过年过节的时候,家里来了亲戚,她每次都是躲在房间里,要等人走了才会出来。

 

好在女儿从小就听话懂事,我们让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偶尔反驳一下我,只要我态度强硬,她就都不会再提了。

 

但是随着女儿的年纪增长,我发现女儿越来越内向自卑敏感。

 

比如,女儿买了双新鞋,同学朝它看了一眼,她就感觉对方嫌她的鞋子土;

 

别人谈论其他人时,发出讨厌的语气。即便与女儿无关,她也会感觉是在说自己;

 

就算别人没有什么行为,女儿也会自己臆想,全世界一定都在讨厌着自己......

 

到了14岁,女儿上初二那年,她居然跟我提出休学,说她觉得学校的同学老师都不喜欢自己,觉得去学校很痛苦。

 

我一听直接火冒三丈,认为是女儿矫情,把她痛斥一顿,让她继续上学。

 

自从这次之后,女儿一直都郁郁寡欢,连和朋友出去玩的时候也越来越少。

 

但幸好女儿在我的威逼利诱下顺利读完了初中。

 

高中时,为了能让女儿大学时顺利出国留学,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女儿送进了当地最好的私立国际高中。

 

然而,我没想到的是,这个私立国际高中成为了“压死”女儿的最后一根稻草。

 

起初,我只是发现她一回到家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饭也不吃,我们叫她,她也不答应。

 

慢慢地,情况却越来越糟糕。

 

她开始害怕去学校,每天早上起床都是一副极其痛苦的样子。

 

有一次,我送她去学校,在校门口,她紧紧地拽着我的衣角,眼神里满是恐惧和无助,嘴唇微微颤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直到有一次,学校老师给我打来电话,说女儿在学校卫生间割腕。听到这个消息,我感觉我的心跳都漏了一拍。

 

我和她妈匆忙赶到医院,看到躺在病床上的女儿,心像被重重地捶了一下,疼得无法呼吸。

 

女儿身体恢复的差不多了后,我们带她在医院做了全面的检查。

 

检查结果犹如晴天霹雳——重度抑郁和重度焦虑,医生建议让她休学调养。

 

休学后,女儿就成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房间里常常传出她压抑的痛哭声。

 

我们跟她说话,安慰她、鼓励她,她都听不进去。

 

嘴里不停地说着:

 

“我不想活了,活着太痛苦了,你们为什么要救我。”

 

有一次,我用备用钥匙打开了她的房门。

 

一进去,房间里弥漫着一股沉闷的气息,窗帘紧紧拉着,只有一丝微弱的光线从缝隙中透进来。

 

女儿蜷缩在床上,她的头发凌乱地散在枕头上,眼睛哭得红肿,看到我进来,她只是微微地转过头,又把自己埋进了被子里。

 

我想安慰她,轻声地说:“宝贝,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你告诉我,我和妈妈一定都会帮你的。”

 

但是不管我说多少,女儿都不愿意回应我一句。

 

为了让她能打开心扉,我和她妈尝试了各种方法。

 

我们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她喜欢吃的饭菜,然后小心翼翼地端到她的房间,希望美食能给她带来一点慰藉。可是,大多数时候,饭菜都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渐渐变凉。

 

我们还尝试带她出去走走,哪怕只是在小区里转一转,但她极其抗拒,紧紧地抓着门框不肯出门。

 

我和她妈一边安慰她,一边轻轻地拉着她,好不容易把她带出了门,她却低着头,不敢看周围的人,一旦有陌生人靠近,她就会惊慌失措地往回跑。

 

看着女儿这样,我常常在深夜里独自流泪,我不知道要怎样才能帮助到女儿,也不知道女儿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没有“话语权”

是女儿重度抑郁、重度焦虑的原因

 

后来,我开始拼命地了解抑郁症的知识,听心理专家的讲座视频,与专家连麦,与心理咨询师沟通。

 

认真学习如何与抑郁症孩子相处,也一步步地寻找女儿抑郁焦虑的原因。

 

通过和心理咨询师沟通的次数越来越多,我逐渐弄清楚了女儿患抑郁焦虑的原因。

 

原来我长期以来都掌控着女儿的“话语权”,女儿在我的控制下一直都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在自己不喜欢的领域,女儿一直在“痛苦学习”。

 

我是学文科出身的,非常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科带来的弊端,为了让女儿不再重蹈我的覆辙,从女儿出生起我就一直给她灌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

 

为了给女儿打下学理科的良好基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强迫她必须努力学习数学。

 

我的督促方式简单粗暴。

 

例如,6岁一次数学考试女儿考砸,我直接揍了她一顿,我告诉她:“第一次印象最深刻,第一次的痛可以监督一辈子。”

 

小学6年,所有的兴趣班都是奥数。

 

但女儿喜欢文学,我就把她喜欢的书都藏起来,不让她找到,好专心做题。

 

无论女儿在书法、作文方面获奖多大,我都不会多看一眼,只有数学竞赛的奖项我才能稍微给她一点奖励。

 

我还会经常对女儿说:“你天生数学就差,还不努力的话,以后能做成什么事!”

 

最初,女儿面对我的这些要求,还会和我商量,表达自己的看法,说:

 

“爸爸,我喜欢文学,喜欢写作,能不能一半的时间学奥数一半时间看书写作呀。”

 

但每次我都会直接怼回去:

 

“喜欢?喜欢有什么用!文科以后是找不到工作的,你靠喜欢去喝西北风吗!”

 

她妈虽然对她没我这么严格,可也很少听她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时候,女儿向她妈抱怨的时候,她妈基本上对女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听你爸的就行,他也都是为你好。”

 

因为女儿的表达永远都被“扼杀”,慢慢地,女儿就再也没有表达过任何自己的想法。

 

心理咨询师说过:

 

“表达是人最基本的权利,当孩子主动或被动放弃这项权利,他也放弃了最基本的生活态度。

 

当孩子说的话一次又一次被父母否定和忽视,直到放弃话语权,结果就是要么她选择反抗,要么她就一直沉沦下去,甚至做出偏激的举动。”

 

经过一番分析后,我才清晰地认识到:女儿出现的“果”,原来是我种下的“因”。

 

我必须要帮助女儿走出重度抑郁和重度焦虑的“泥潭”。

 

正确的方法让女儿变得自信开朗

 

为了能更好地疗愈女儿内心的创伤,我和女儿商量,经过女儿同意后,我带女儿来到了心理成长基地,接受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疗愈。

咨询师为女儿安排了许多心理咨询课程,从个体咨询到团体活动,内容很丰富。

 

刚开始时,女儿不适应基地的环境,总是哭泣,也不吃饭,但咨询师很有耐心,总是默默地陪伴,轻声细语地引导女儿,为女儿带去安全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有了一些变化,她开始愿意参加基地的集体活动了,在基地举行的春季运动会中,女儿获得了跳绳项目女子组的第一名。

 

基地里还有很多疗愈课程,比如情绪认知课。

 

在课上,女儿逐渐了解到自己那些复杂的情绪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有。

 

她开始明白,抑郁和焦虑不是她的错,她可以学着去面对和管理它们。

 

咨询师们还教了一些放松的技巧,女儿学会了深呼吸和简单的冥想,这让女儿的睡眠质量越来越好。

 

经过一段时间,咨询师带女儿去做了专业的心理评估,结果显示,女儿的抑郁和焦虑都已经得到了缓解。

 

女儿大概在基地待了半年多,当我再次来到基地接女儿的时候,她竟然主动跑过来拥抱我。回家的路上,她也不停地和我讲在基地里的趣事。

 

回到家后,女儿不再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她不仅主动帮妈妈做家务,还重新拿起书本开始学习。

 

过了两天,女儿主动提出要复学继续上高一,听见这个消息,我激动得直接抱起了女儿,开心地哭泣。

 

这一次我没有像以前一样擅作主张,而是认认真真地听了女儿的想法,把女儿转学到了公立的普通高中。

 

我也没有再逼她继续学奥数了,学会了尊重女儿的兴趣和选择。

 

今年国庆节后,女儿的班级竞选班干部,以前女儿从来不参加竞选,但这次女儿不仅参加了,还被选为语文课代表和文艺委员。

 

女儿把这个消息告诉我的时候,她的开心是我以前从未见到过的。

 

我把这些好消息告诉了咨询师,咨询师也由衷地为女儿感到开心。

 

但是咨询师提醒我,一定要摒弃以前错误的教育方式,不然女儿还是会被错误的教育方式影响。

 

所以,为了让自己不再犯以前的错误,让女儿在更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我不断地向咨询师请教方法。

 

咨询师说:“只有给足孩子‘话语权’,才能让孩子越来越自信。”

 

那么如何才能给足孩子“话语权”,咨询师教了我几点方法,我总结出来现在分享给大家。

 

1当一个耐心的 “树洞”

 

孩子说话的时候,我们就得像树洞一样有耐心。

 

不能孩子刚说了两句,就开始不耐烦了:“哎呀,别说了,我忙着呢!” 或者打断他们:“你这想法不对,别瞎说了。”

 

这样孩子只会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马上就不想说话啦。

 

无论如何都要等孩子把话说完,不管是讲学校里那个调皮同学的趣事,还是自己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都有耐心的听下去。

 

2给孩子 “说话时间” 专属 VIP 待遇

要把孩子说话当成一场重要的演出,就像听我们喜欢的明星开演唱会一样。

 

每天专门安排一个 “说话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孩子就是主角。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坐在沙发上,或者躺在床上,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氛围。

 

这时候,你就像个忠实的粉丝,鼓励孩子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3别轻易否定,多来点 “彩虹屁”

当孩子在表达想法时,我们不能像苛刻的评委那样,总是举起 “否定” 的牌子。

 

这样只会瞬间浇灭孩子表达的欲望。

 

我们应当学会给予积极的反馈,即便我们认为孩子的想法有些不切实际,但也可以先对他们的想象力予以肯定,然后再温和地与他们探讨。

 

4平等对待,放下 “家长架子”

 

不要总是将自己视为家庭中的 “掌权者”,而把孩子当作 “从属者”。

 

与孩子交谈时,应该要与他们“平视”,不要使用命令式的语气:“你必须这样做,我说了算!”

 

而是要像朋友一样:“亲爱的孩子,我们来商量一下这件事怎么样?你有什么想法呢?”

 

这样孩子会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更愿意说出内心的想法。

 

如果我们总是高高在上,孩子只会畏惧我们的权威,有话也不敢说了。

 

看着女儿现在越来越好,我也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

 

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在家庭里拥有的“话语权”。

 

父母的角色就是为孩子创造这样一个自由和支持的环境,让他们在探索中成长、在尝试中学习,最终成为内心强大、充满自信的人。

 

当父母多一些尊重,孩子就多一份对生活的积极与热爱。

 

这份积极与热爱会转化成他们内在的驱动力,让他们足以对抗这世间的风风雨雨。

上一篇
亲眼见证女儿抑郁厌学、沉迷游戏,我濒临崩溃,终于明白:她不是不想学,而是在向父母求救...
下一篇
16岁女儿抑郁休学后,彻底躺平!当我放下期待不再和她较劲,日子越过越幸福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logo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教育局监管 | 一对一心理疏导 | 军事化管理模式

多年专注青少年叛逆、网瘾等问题解决方案

24小时专家咨询热线:1561013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