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案例

儿子躺平1年,丈夫冷眼旁观,我抑郁暴瘦20斤!复学后我顿悟:90%叛逆孩子,都毁在"隐形父亲"和"焦虑母亲"身上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孩子年龄/性别:16岁/男孩

心理指导老师:田老师

孩子情况:

叛逆厌学、不学习,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打游戏,休学1年;

偷用妈妈微信里的1000块钱充值游戏,对父母的付出毫无感恩之心;

妈妈为家庭忙得焦头烂额,爸爸不理解妈妈的辛苦,对孩子的叛逆视而不见

 

目前,孩子不再沉迷游戏,顺利复学,找回学习动力;爸爸理解了妈妈的辛苦,开始主动分担家庭责任,夫妻关系更加和睦。

 

“你能不能别管我了?烦不烦啊!”

 

儿子猛地推开房门,声音大得几乎要把屋顶掀翻。

 

“谁让我是你妈,你以为我愿意呢,有本事指望你爹啊!”我气得声音发抖,手里的杯子差点没拿稳。

 

“都别管我,谁也别管我!”

 

儿子冷冷地甩下一句,转身摔门进了房间,把门反锁了。

 

我站在原地,胸口堵得难受,像压了一块大石头。

 

回头看一眼客厅,他爸正瘫在沙发上刷着手机,连头都懒得抬一下,摆出一副冷眼旁观的架势。

 

那一瞬间,我绝望到了极点!

 

儿子已经休学1年了,白天蒙头大睡,晚上熬夜打游戏,像个“躺平”的咸鱼。

 

这些日子,我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想办法,整夜失眠、饭也吃不下,体重暴瘦了20斤,感觉都快把自己逼到抑郁了。

 

可他爸呢?像个局外人一样,对儿子的问题视而不见。

 

儿子的叛逆让我心力交瘁,而他爸的“摆烂”态度,更让我焦虑崩溃。

 

再这样下去,这个家就真毁了......

 

我拼命拉扯孩子,却换不来一句理解

  

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儿子是老二。姐姐住校读高中,弟弟才两岁,正是最需要人照顾的时候。

 

自从有了儿子,我就辞了工作,整天围着孩子转,忙得像陀螺一样,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婆婆特别挑剔,动不动就说我不会带孩子,什么事都往我身上推。

 

他爸呢?从来不帮我说话,婆媳矛盾好像跟他没关系似的。

 

可只要孩子有个头疼脑热,他们俩全怪我,我心里憋屈得要命。

 

他爸每天早出晚归,家里的事一概不管,回家就像一摊烂泥似的窝在床上,像个“隐形人”。

 

每次跟他吵,他都摆出一副“与我无关”的架势,半句话都没有。

 

为了这个家,我每天累得腰酸背痛,躺在床上连动都不想动,可他连一句关心的话都没有,反而埋怨我:

 

“带带孩子,至于那么累吗!”

 

我每天忙得焦头烂额,却换不来他的一句理解,气得直掉眼泪。

 

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像个“怨妇”一样,不是在指责仨孩子不省心,就是在埋怨他爸没本事、不着家。

 

就在我被生活折磨得心力交瘁的时候,儿子突然出问题了。

 

儿子厌学躺平,沉迷游戏

他爸冷眼旁观,我抑郁焦虑

 

原本性格开朗的儿子,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话越来越少。

 

每天放学回家,他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玩游戏,有时候连饭都懒得出来吃

 

学习也没以前用心了,动不动就抱怨学校课业多,压力大,作业越来越敷衍。

 

老师打电话来,说他上课总是心不在焉,要么发呆,要么直接趴在桌子上睡觉

 

我气得不行,质问他:

 

“你到底想干什么?这样下去你拿什么考高中,我天天累死了,能不能让我省点心?”

 

儿子冷冷地回了一句:

 

“考上有啥用,我不想学了,别管我。”

 

不上学还了得,我变得更加焦虑了,开始用强硬的方法盯着他学习。

 

可他呢?要么说作业在学校写完了,要么直接摔门回房间,根本不给我说话的机会。

 

后来,他干脆连考试都不参加了,成绩一落千丈,都倒数了。

 

老师多次找我谈话,说如果再这样下去,儿子可能连普通高中都考不上。

 

我听了心里直发慌,可儿子却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整天抱着手机打游戏,连看都不看我一眼。

 

初三上学期,儿子彻底“躺平”,不学习,也不去学校了,怎么劝都没用。

 

白天呼呼睡大觉,晚上熬夜打游戏,整个人就像一具行尸走肉。

 

我想劝他,刚一开口,他就不耐烦地打断我:“你能不能别管啊!”

 

每次我和儿子吵架,他爸就像个局外人一样,连头都不抬一下。

 

我气得浑身发抖,冲他吼:

 

“你倒是管管你儿子啊!他天天不上学,你也不管吗!”

 

可他却不耐烦地回了一句:

 

“你不是一直在管吗,他听了吗?”

 

说完,继续低头刷手机。

 

好几次,我感觉自己被气得差点晕过去。

 

还有一次,儿子因为游戏充值,偷偷刷了我微信里1000多块钱的零钱。

 

我发现后,气得冲进他房间质问他:“你就这么糟蹋钱吗?你到底想躺平到什么时候!”

 

儿子丝毫没当一回事,冷冷地说:

 

“不就这么点钱吗?至于这么小题大做吗?”

 

我气得眼泪直掉,仿佛这些年的付出,在他眼里一文不值。

 

那一刻,我觉得儿子彻底没救了。

 

儿子已经躺平1年了,他的叛逆,他爸的冷漠,像两座大山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感觉自己都快抑郁了。

 

一个家庭的蜕变之路

 

就在我心力交瘁、几乎绝望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位有着十几年经验的心理老师。

 

在她的帮助下,这个“无可救药”的儿子和我这个“病态”的家庭终于实现了改变。 

 

01

从“我恨他们”到“我其实很在意他们”。

 

在咨询中,儿子曾多次表达对我和他爸的怨恨:

 

“我恨我妈整天管我,恨我爸什么都不管,他们根本不关心我,我恨他们!”

 

老师没有直接反驳他,而是引导他思考:

 

“你觉得他们为什么这样对你?你有没有想过,他们的行为背后可能也有他们的压力和无奈?”

 

接着,老师问了一个关键问题:

 

“你恨他们,是因为他们真的不在乎你,还是因为你太在乎他们了?”这句话让儿子愣住了。

 

老师继续引导他,让他尝试站在我和他爸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我每天操持家务的辛苦,他爸工作上的压力。

 

“你有没有发现,你对他们的恨,其实说明你很在意他们,希望他们能更关心你?”老师轻声问道。

 

儿子沉默了很久,虽然嘴上没有直接回应,但他的态度明显软化,开始反思自己:

 

“我可能也有点过分了,我也有责任。”

 

经过一番深入的沟通,儿子终于意识到,他的叛逆和躺平,某种程度上是对我和他爸的一种“报复”。

 

02

从“摆烂不管”到“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起初,他爸对心理咨询不屑一顾,每次我提起咨询的事,他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

 

老师对他说:

 

“你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父母的冷漠和逃避,会让孩子感到被忽视,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关心......”

 

这些话让他爸陷入了沉思。

 

他意识到,自己一直用“摆烂”来逃避家庭责任,以为这样就能避免冲突,但实际上,这反而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从那以后,他爸真的变了。

 

他开始主动帮我分担家务,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回家就瘫在沙发上。

 

他会关心弟弟的生活和姐姐的学习,甚至会主动询问她学校的情况。

 

有一次,他陪我一起整理儿子的房间,虽然笨手笨脚,但至少他愿意去改变,和我共同分担。

 

03

从“厌学躺平”到“学习才是最好的出路”。

 

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儿子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她问儿子:“你有没有想过,未来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为了重新激发起儿子的学习兴趣,老师帮助他制定了短期和长期的目标:

 

短期目标:比如,每天完成一项作业,或者每周读一本书;

 

长期目标:重新规划学业,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

 

回家后的一星期,儿子主动提出了复学的想法

 

“爸妈,我觉得学习才是最好的出路,我不想再浪费时间了......”

 

复学后,儿子的学习态度明显改善。虽然一开始还有些不适应,但他却特别认真努力地在跟上。

 

有一次,他突然对我说:

 

“妈,以前让你操心了,以后你看我的表现。”

 

这句话让我感动得差点掉下眼泪,我知道,儿子终于不再是那个“躺平”的咸鱼了。

 

90%叛逆孩子

都毁在“隐形父亲”和“焦虑母亲”身上

  

我特别不理解:

 

这些年,我为了孩子和这个家,劳心劳力、费尽心思,可到头来呢?自己满心委屈,老公不理解我,儿子不感恩我,甚至还躺平了。

 

当我一股脑把这些年的委屈,和心里的苦水,全都倒给心理老师时,她的回复却让我大吃一惊:

 

90%叛逆孩子,根源都在于家里有个“隐形”的父亲和“焦虑”的母亲。

 

这样的家庭不像是一个温暖的庇护所,更像是一个压抑的“精神场所”

 

而你们这个家庭,就是为此,也恰恰是很多中国式家庭的缩影。

 

她的话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的确,他爸每天早出晚归,对家里的事不闻不问,甚至连儿子的问题都选择视而不见。

 

每次我和儿子争吵,他就缩在沙发里刷手机,仿佛这一切与他无关。

 

这种冷漠,像一堵冰冷的墙,隔开了他和儿子,也隔开了他和这个家。

 

儿子感受不到父爱的支持,反而觉得被忽视、被抛弃。

 

而我,每天忙着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心里充满了委屈和怨气

 

我的焦虑像一张无形的网,紧紧裹住了儿子。他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压力和窒息。

 

在这个家里,父亲沉默,母亲指责,儿子反抗,我们几乎没有真正的沟通。

 

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不满,却忽略了彼此的感受。这种断裂的沟通方式,让问题不断积累。

 

儿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感受不到一点温暖和支持,越来越孤独和无助。

 

于是,他才用叛逆和厌学来表达自己的不满,用“躺平”来逃避现实的压力。

 

最高级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做到这5点

 

儿子的成长,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作为母亲的不足与反思。

 

他这一年的“躺平”与叛逆,与其说是他个人的问题,不如说是给我布置了一份深刻的“家庭作业”。

 

在未来的每一天,我需要以更认真、更踏实的态度去学习,去理解他,与他共同进步。

 

心理老师告诉我,良好的家庭教育并非一蹴而就,最高级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做到这5点:

 

1

教育孩子,先教做人

 

有句话说得好:“教养的本质,一是懂得分寸,二是学会克制。”

 

真正有教养的人,总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同时也能把握好与人相处的距离感。

 

作为父母,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件不能拖延的事。

 

图片

教育孩子做人,可以从这3个方面着手:

 

①做事有交代: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比如周末去哪儿、和谁一起玩,要提前告诉父母;答应别人的事,不管结果如何,都要及时给个回应。

 

②说话有分寸:教会孩子说话要懂得婉转,不能因为关系亲近就口无遮拦,更不要轻易说伤人的话。

 

③心怀感恩:带着孩子一起孝敬长辈,或者参与一些公益活动,让他从小懂得感恩和回馈社会。

 

说到底,比能力和才华更重要的,是一个人骨子里的教养。

 

2

“财商”教育,培养孩子健康的消费观。

 

先教孩子怎么花钱,再教孩子怎么赚钱。

 

从小给孩子一些“管钱”的机会,让他自己通过实践摸索出什么是“好的消费习惯”,慢慢锻炼出理财的能力。

 

懂理财、有健康消费观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因为突然有一大笔钱而不知所措,也不会一下子挥霍光或者变成一毛不拔的“守财奴”。

 

培养孩子财商,可以从这3件小事开始:

 

①给孩子零花钱:每个月给孩子固定的零花钱,告诉他这些钱可以自由支配。这样能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购买欲望。

 

②给孩子开账户或准备储蓄罐:可以专门给孩子开个账户,或者准备一个储蓄罐,让他每天往里存点钱,慢慢养成积累的习惯。

 

③教孩子记账:现在的孩子容易攀比,花钱没节制。教孩子学会记账,可以用手机、电脑,也可以拿个小本子记下来。养成记账的习惯后,孩子会更珍惜钱,花钱也会更理性。

 

父母别避讳和孩子谈“钱”,从小培养他储蓄的习惯,帮他树立正确的财富观,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财富”。

3

培养独立性与责任感,学会对自己负责

 

培养孩子独立性,父母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让孩子自己安排学习时间,或者参与家庭决策。

 

同时,要让孩子学会承担后果,比如如果他忘记写作业,就要自己面对老师的批评。

 

通过这些实践,孩子会逐渐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对自己负责。

 

培养孩子独立性与责任感,可以从这

3件小事做起:

 

①分配任务:让孩子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整理房间、洗碗,培养他的责任感。

 

②学会决策:在家庭事务中让孩子参与决策,比如周末活动的安排,锻炼他的独立思考能力。

 

③承担后果:当孩子犯错时,让他学会承担后果,比如忘记带作业就要自己面对老师的批评。可以告诉孩子“这是你的责任,下次记得提前检查”。

 

4

懂得倾听,尊重孩子的想法

 

倾听是沟通的基础,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现。

 

父母要学会放下自己的预设,认真听孩子说话,理解他的感受和想法。

 

比如,当孩子表达对某件事的看法时,不要急于打断或否定,而是耐心听完,再和他一起讨论。

 

尊重孩子的选择,即使与父母的期望不同,也要给予理解和支持。

 

这样的倾听与尊重,会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也更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

 

倾听与尊重,可以尝试做到以下3点:

 

①耐心倾听:当孩子表达想法时,不打断、不评判,认真听完再回应。

 

比如,孩子说“今天在学校不开心”,可以问“发生了什么?能跟妈妈说说吗?”

 

②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感受,比如当他抱怨作业多时,可以说“我知道你很累,我们一起想办法”。

 

③尊重选择:在合理范围内,尊重孩子的决定,比如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或书籍。

 

5

做成长型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只有懂得反思的父母,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

 

其实,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

 

敢于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局限,并努力改进,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真诚和坦率,亲子关系也会更加亲密。

 

可以从这3个方面试试:

 

①做“成长型父母”:想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父母自己也要不断进步。

 

允许自己不完美,学会反思和改正,和孩子坦诚沟通,一起成长。

 

②发现孩子的优点: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父母要多去发现并鼓励他。

 

允许孩子犯错,但也要指导他如何避免同样的错误,帮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③做孩子的“心灵按摩师”:当孩子受委屈或心情低落时,及时给予温暖的安慰,帮他重新找回信心和勇气。

 

父母和孩子最好的关系,就是亦师亦友,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写在最后:

 

特别喜欢这样一句话:

 

如果说父亲是家庭中的太阳,光芒万丈给人指引,那么母亲则是月亮,清辉四洒抚慰人心。

 

家庭教育从来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而是一场爱的合谋。

 

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需要夫妻双方共同的付出和努力。

 

父亲多陪伴不缺席,母亲少抱怨多笑容,家庭才会其乐融融,孩子的内心也会种满阳光。 

上一篇
亲眼见证女儿抑郁厌学、沉迷游戏,我濒临崩溃,终于明白:她不是不想学,而是在向父母求救...
下一篇
16岁女儿抑郁休学后,彻底躺平!当我放下期待不再和她较劲,日子越过越幸福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logo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教育局监管 | 一对一心理疏导 | 军事化管理模式

多年专注青少年叛逆、网瘾等问题解决方案

24小时专家咨询热线:1561013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