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案例

14岁孩子沉迷游戏,躺平摆烂1年,如今重返校园,妈妈说:一个家庭最好的模样,就是坚持“梅拉宾法则”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缺乏爱意的沟通,往往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父母做到态度温和、话少而精,教育方能真正发挥作用。

 

我家孩子刚上初中没多久,就开始厌学、沉迷游戏,足足在家“躺平”了一年,当时可把我给愁坏了!

 

这是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问题时,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

 

当孩子沉迷网络,打也打了,骂也骂了,道理讲了一箩筐,可还是油米不进,愈加摆烂,甚至跟父母对打对骂。

 

在父母看来,自己怎么就摊上了一个这么不争气,不上进的孩子呢?

 

其实,我特别能理解,父母这种“恨铁不成钢”的悲愤,也明白父母为孩子竭尽全力付出一切后的心灰意冷。

 

但换个角度讲,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不爱学习,天生就爱玩游戏,天生就想当“废柴”。

 

问题总有两面,一面是孩子的现状,另一面是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今天,我们就跟这位妈妈聊一聊她家孩子,或许从中可以找到你的影子:

 

1年前,我家儿子沉迷上了游戏,几乎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

 

除了游戏,他啥都不感兴趣,书也不读,作业也不写,一提学校就急眼。

 

为了让他戒掉游戏瘾,我试过没收手机,断网、断电,可还是管不住他。

 

脾气特别大,动不动就甩脸子,不让我们管,稍不顺心就大吵大闹,简直太糟心了。

 

我当时真觉得,这孩子没救了,心里也特别自责,觉得自己教育孩子真是太失败了......

 

我能感受到这位妈妈的无助,和想要把孩子拉回正轨的决心。

 

但让我更为好奇的是,孩子之所以有今天的叛逆,到底经历了什么?

 

 

青春期的孩子

叛逆厌学、沉迷游戏

 

以下为孩子妈妈自述

 

儿子今年14岁,小升初的时候,他顺利考进了一所不错的初中,当时我们全家乐坏了。

 

初一开学前的那个暑假,我对儿子的管教松懈了不少,想着让他放松放松。

 

可也就是在这个假期,儿子彻底迷上了手机,也改变了我们一家

 

一开始,我们约法三章,每天只玩30分钟手机,儿子答应得挺痛快,也确实做到了。

 

但没过几天,我就发现,每次时间一到,儿子就开始找各种理由继续玩,“这局还没打完呢”“再一局我就赢了”,30分钟的游戏时间,经常能拖到1个小时。

 

那时候我就后悔,真不该让他碰手机,更不该让他玩游戏,我就怕他这么下去,学业就荒废了。

 

后来,我严格控制他玩手机的时间,说好的30分钟就30分钟,一分钟也不多给。

 

时间一到,我直接夺过手机,绝不手软,也不给他找借口的机会。

 

可慢慢地,这招也不灵了,每次让他交手机,他都一脸不乐意,嘴里还嘀咕:“真烦人,管这么多!”然后就“砰”地一声摔门走了。

 

好不容易盼到开学,本以为儿子会收敛,可他一点收心的意思都没有。

 

每天放学回家,书包一扔,手机一拿,整个人都钻进手机里去了。问他干啥呢,不是说找资料就是说查单词。

 

我心里明镜似的,手机在他手上,他就不可能专心做作业,心思全在游戏上。

 

有时候写作业,他还把手机偷偷藏在书本下面,学不了一会儿就拿出来打两把游戏。

 

晚上经常玩游戏玩到一两点,甚至还偷偷在被窝里玩,学习都没见他这么上心过。

 

晚上睡不够,白天在学校就哈欠连天,经常困得直接睡着,成绩也开始下滑。

 

我们好说歹说地劝他:“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可就得吃苦头。”我也骂他:“不求上进,没出息”。

 

好话坏话说了一箩筐,可儿子就是听不进去,还是老样子。

 

说得多了,我就忍不住吼他几句,因为这手机的事儿,我们没少吵架,我俩的关系也越来越僵了。

 

初一下学期的摸底考试,儿子的成绩给了我们当头一棒,直接掉到了班级第38名,要知道全班才50个人啊。

 

看到成绩那一刻,我脑瓜子嗡的一声,心里瞬间涌起一股怒火:

 

“你为什么不能上进一点,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废物?!”

 

儿子一听急了,冲我大喊:“学习是我的事,不用你管!”

 

看着他怒气冲冲的样子,我也对着他一顿大吼!

 

后来,我把手机强制没收了,可儿子却苦苦哀求,还写了保证书,说以后只用手机查资料,不看与学习无关的内容。

 

可我发现,他根本做不到,一次次地说话不算话,对手机的沉迷越来越严重,学习动力丧失殆尽。

 

有一次,我半夜起来上厕所,看到儿子躲在被窝里玩手机,我的情绪一下子失控了。

 

一边怒骂撕扯儿子,一边去抢他手里紧紧攥着的手机,气急败坏地指责他:

 

“我看你是一点也不长脑子,我就不信管不了你了!”

 

儿子用力推搡着我,在我抢到手机的那一刻,他竟像一个疯子似的冲我大喊:

 

“啊!!你烦不烦,我马上就要升级了!”

 

“你凭什么抢我手机,凭什么管我,凭什么,我恨你!”

 

说完,他就在家里大发雷霆,乱砸东西,甚至威胁我说不给手机就不去上学了。

 

那一刻,看着眼前这个歇斯底里、满眼通红的儿子,我的心就像掉进了冰窟一样,震惊、愤怒、又难以置信。

 

老公是个火爆脾气,见儿子发起了“疯”,一时冲动,对着他就是一顿狠揍。

 

我以为这样能让儿子听话,可没想到,从那以后,儿子彻底变了,连学也不上了。

 

他每天从早到晚,眼睛就没离开过手机,就连吃饭和上厕所也是手机不离手,作息全乱了,白天黑夜地颠倒着过。

 

有时候半夜还能听见他跟游戏队友大呼小叫的。一提上学,他就炸毛,冲我们大吼大叫,不让我们管他。

 

为这事,他爸几次动手打他,结果适得其反,家里整天剑拔弩张的。

 

有时候,我就在想,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才让孩子变成这样。

 

 

不是孩子“废”了

而是父母教育方式出现偏差

 

和咨询师深聊之后,我才终于弄清孩子问题的症结。

 

原来,这位妈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指责打压式教育

 

采用的方式就是包办、控制和指责,只要对孩子不利的事情,她就会想方设法去围追堵截。

 

看着这位妈妈对孩子的教育,有点似曾相识感。

 

不禁让我想起,邻居家的孩子妈妈,她也是这样对待孩子的,每天都是批评和不满

 

“你为什么不能上进一点,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废物?”

 

“你看人家XXX,你怎么不跟人家好好学学呢?”

 

“你不好好学习,以后要饭都没人给!这么大孩子了,就不能要点脸?”

 

“管你还不是为你好,你就不能有点出息,我都替你感到脸红!”

 

其实,父母的指责和打骂,并没有让孩子变得自律,也没有让孩子变得爱学习,反而更不愿意跟父母呆在一起,甚至还会对网络游戏更加依赖。

 

这并不是孩子“废”了,而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爱的方式出现了偏差。

 

很多父母可能会想:

 

我辛辛苦苦大半辈子,把所有最好的东西都给了孩子,为他的衣食住行操碎了心,我这么拼命,不都是为了他好吗?可是孩子却不领情,意义何在?

 

其实,我之前也无数次想过这个问题。

 

但这种消极的想法,只能让我们更加内耗,面对气人叛逆的孩子更加愤怒,心力交瘁!

 

父母痛苦、失望,孩子压抑、难受,那在这时,孩子势必要反抗。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是父母教育方法的投射。

 

尤其是青春期,父母还用老一套方法来对孩子,势必会人仰马翻,两败俱伤

 

心理咨询师给出的建议是:

当父母看到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时,首要学会的反向呈现是:停止指责。

 

骂孩子是个笨蛋,指责孩子是个废物,嘲讽孩子并不会让孩子变好,反而升级了孩子跟父母的矛盾关系,也让孩子有了破罐子破摔的念头

 

还有,切记不要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对比。

 

孩子恨得最咬牙切齿的就是“你看谁谁多好,你再看看你”,这句话不仅没用,而且伤人伤心,还会变相对孩子造成打击和打压

 

 

最好的亲子沟通

就是坚持“梅拉宾法则”

 

为什么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会容易叛逆呢?

 

直到这位妈妈在咨询师的引导下,了解了“梅拉宾法则”后才明白:不懂亲子关系沟通的递进感,你就无法教育好孩子。

 

一个人对他人的印象,只有7%取决于谈话内容,38%取决于语气和音量,55%取决于表情和态度。

简单来说,你跟孩子说话,就算你的道理再对,如果你的表情是愤怒的、语气是尖锐的孩子根本听不进去,只会关注你的情绪,然后启动防御机制,跟你对着干。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总是习惯性地搞错了顺序:

 

喋喋不休地说一大堆话,和孩子说话时声音越来越大,但却很少对孩子拥抱,唯一有的肢体语言也是打骂和责罚

 

父母没有让孩子在沟通中感觉到爱,所以他才会越来越反感。

 

一个家庭最好的模样就是坚持“梅拉宾法则”,就是用最温柔的言语和最和善的态度善待家人和孩子。

 

只有父母真正学会“梅拉宾法则”后,才发现,其实亲子沟通很简单。

 

想要孩子彻底改变,父母就必须要改变教育方式。

 

半年前,这位妈妈做了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就是把孩子送到了基地,希望能用更加专业的力量,去帮助儿子尽快调整。

 

当然,在孩子成长期间,这位妈妈也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努力学习,并学着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其中,让她收获颇多的就是与孩子的3个“沟通策略”:低音量+温柔的言语+和善的态度。

 

1、低音量:父母音量越大,孩子注意力越不集中。

 

父母语言太密集,音量高,说的话越没有质量。

 

很多妈妈都深有体会,自从有孩子之后,嗓音会不自觉地逐步增高,吼完之后,孩子开始哭闹,自己也开始后悔,明明说好不吼不叫,怎么又控制不住自己了呢?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

 

实验人员将妈妈超过85分贝的说话录音,放给10名7-10岁的孩子听,然后让他们写下录音的内容。

 

结果,只有13.3%的孩子写对了。

 

也就是说,父母说话的声音越大,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难以集中,教育的目的更无法达成。

 

记住,没有一个人能从大嗓门或吼叫中感觉到爱。

 

低声说话,传递给孩子的是愉悦、平静;大声嚷嚷,让他感受到的是压抑、恐惧,他只会离父母越来越远

 

2、温柔的言语:同一句话,不同的表达,效果天差地别。

 

好好沟通,远远胜过于直接粗暴的说话方式,最温柔的语言才最有感染力。

 

假如,孩子成绩没考好,有些父母就会对孩子批评指责,甚至语言犀利。

 

假如换种方式,温柔地对孩子说:“这次数学虽然考得不是很理想,但我觉得你的数学其实是很有潜力的。”

 

这样,孩子就会受到很大鼓励,自信心也会被激发起来。 

 

举个例子:

 

孩子做作业慢吞吞,与其一直责备:“你怎么这么慢,像个蜗牛一样!”

 

不如先用“放大镜”找找他的优点,比如:“你刚刚写这几道题,比前面几道快5分钟,注意力也有进步哦!”

 

当孩子沉浸玩手机时,可以把“不许玩手机!”换成“妈妈理解你想玩,但长时间玩对眼睛不好,你是大孩子了,妈妈相信你心里有数。”

 

很多时候,同一句话,不同的表达方式,带给孩子也是截然不同的感觉。

 

 

3、和善的态度:父母的态度对孩子影响巨大。

 

当这位妈妈在与咨询师聊起,跟孩子的沟通过程时,才意识到,自己总是居高临下,一直用命令的语气逼孩子做这做那:例如:

 

“吃饭的时候不许玩手机!”

 

“作业写成这样你也好意思?重写一份!”

 

“我都是为你好,你听我的就行!”

 

倘若孩子不听,她就会提高音量、加重语气,想要通过父母的“权威”逼迫孩子去遵守,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教育孩子时,最忌讳的就是板着臭脸、摆出高高在上的态度,冷冰冰地与孩子说话。

 

就像许多家长,在遇到孩子成绩下降的时候,就会特别焦虑、着急,然后不断提醒催促。

 

以为这样就能让孩子变得更好,但事实却扼杀了他对学习的动力,变得越来越差劲。

 

要明白,父母温柔的脸色、和善的态度,才能温暖孩子的心,让他愿意听你说,愿意为你改变。

 

令我们欣慰的是,这个曾经叛逆、厌学、沉迷游戏无法自拔的孩子,在历经基地半年时间的专业心理干预后,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改变,并且顺利结业,回归了家庭。

 

不仅顺利重返校园,而且学习成绩也在稳步上升,更有了以后想要努力的目标

 

孩子的这一切变化,让老师和同学们都刮目相看。

 

曾经生活作息混乱,不求上进的孩子,如今不仅养成了规律的作息习惯,每天还能自觉主动地复习功课。

 

最重要的是,孩子对手机的依赖也已经大大减弱

 

以前,手机几乎是他的全部,而现在,虽然在闲暇之余还会偶尔玩玩手机,但已经能够自觉地控制时间,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

 

孩子能有今天的改变,这位妈妈既感慨又欣慰,她说:“我的孩子成长了,蜕变了,自信了......”

 

最后,我想跟所有父母说: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做“废物”,每一个孩子都想变好。

 

如果你发现和孩子沟通困难时,想想“梅拉宾法则”,记住:吼叫和命令,只会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

 

只有和颜悦色、温暖如春,才能融化孩子心中的冰,成为那个真正“赢得”孩子的人。

上一篇
14岁儿子沉迷游戏、躺平摆烂一年,如今复学成功,妈妈顿悟:别让“踢猫效应”亏空孩子的未来
下一篇
16岁孩子摆脱叛逆厌学、躺平摆烂后成功复学——这位妈妈的做法让人深思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logo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教育局监管 | 一对一心理疏导 | 军事化管理模式

多年专注青少年叛逆、网瘾等问题解决方案

24小时专家咨询热线:1561013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