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不要太尊重你的孩子,当你充分尊重孩子时,你会发现孩子越任性、越躺平,很多休学孩子父母都掉进了“尊重陷阱”。”
这让我想起上周去朋友家做客的场景。
她儿子休学在家“躺平”大半年了。
刚一进门,我就听见房间里面传来嗷嗷的尖叫声:“快打!快打!别送啊!”。
原来,是她儿子正戴着耳机打游戏呢。
看着朋友尴尬又无奈的表情,我似乎读懂了一切。
她无耐地向我诉起了苦:
以前听很多育儿专家说,越被尊重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更自律,更强大。
从小到大,我给足了他尊重,满足了他所有的要求,可他为什么还躺平了。
他不爱吃青菜,我顿顿给他挑出来;
他不想写作业,我也不逼他,相信他能安排好;
他说上课太累了,我也很开明地同意他玩游戏;
他说走路上学太辛苦,我毫不犹豫就给他买了一辆山地车。
......
我事事以他为主,尊重他的意愿,尽量满足他的要求。
我还想当然地认为被尊重的孩子会更强大,将来也能更好地掌控人生。
可结果呢?
我的过分和尊重让儿子变本加厉,越来越难被满足。
一被拒绝就大发雷霆,完全就成了一个不懂感恩的叛逆孩子。

前段时间,他非要买台两万多块钱的笔记本,我在网上看了一下价格,足足小两万。
我劝他:“你现在还是学生,用不着那么贵的笔记本。”
没想到,我话还没说完,他就开始发疯。
对着我咆哮,说我“没本事,太抠门”,把自己反锁在屋里一天没吃饭。
也就从那时候开始,儿子学习状态就急转直下,成绩一次比一次差。
每天放学一回来就四仰八叉地躺在床上,手机游戏打得可欢了,一说学习就跟我翻白眼。
直到他彻底躺平在家不去上学了,我才发现事情已经到了完全失控的地步。
为了让他上学,我放下尊严,忍气吞声地讨好他,跟他示好。
可他呢,动不动就跟我甩脸子,把我对他的尊重全都踩在了脚底下。
从朋友身上,我发现了一个扎心的真相,那就是——
千万不要太尊重你的孩子,越尊重越躺平!
因为这不是“尊重”,而是放纵!
这种放任的“过度尊重”,就像一个甜蜜的陷阱,只会“喂养”孩子的任性和自大,让他们缺乏界限感,不断踩踏父母的底线。
尊重本身没错,错的是“用力过猛”,尊重过了度。
过度尊重,会让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就像我这位朋友,为了表示对儿子的尊重,他对儿子提出的要求有求必应:
她习惯性地满足儿子,事事都征求儿子的意见,哪怕委屈自己,也甘之如饴。
她每次和儿子沟通,都会习惯性的把“好不好”挂在嘴边:
玩游戏把眼睛累坏了吧?先休息一会好不好?
想吃什么?我们今天中午吃炸酱面好不好?
出门走走吧,下周末我们一起去爬山好不好?
生活中也有许多父母像她一样,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询问孩子的意见。
但这背后的副作用却显而易见:
孩子没有紧张和压迫感,让父母失去威严,让孩子对父母没有敬畏感,越来越得寸进尺。
其实,父母尊重孩子,重视孩子的感受并没有错,但错就错在过度尊重和满足。
当父母问“要不要、好不好”的时候,其实潜意识里就是在允许孩子“反驳”,在向他强调“什么事你都可以”自己做主。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不能接受任何批评或反驳,更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孩子的欲望,也很有可能一再膨胀,甚至把自己的情绪和意愿凌驾于父母之上,变成一个不懂体恤的利己主义者。
过度尊重,会助长孩子的任性妄为
过去,朋友就是过度尊重孩子,事事跟孩子商量,任何事情都会按孩子的愿意去推进。
儿子不想学习,不想上辅导班,她妥协了。
儿子不愿意写作业,她也不勉强,觉得逼着学也学不好。
就是这样一步步的妥协、尊重,把儿子纵容成了现在任性妄为,厌学又叛逆的样子。

这其实是一种“放任式”的尊重:
表面上看,是把孩子的意愿放在了第一位,但却缺少了给孩子设定规矩。
长此以往,孩子就学不会自律,变得任性妄为,未来面对困难也缺乏承受能力。
就像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家有儿女》,里面有这样一幕让我印象深刻。
刘星向父母吐槽小时候没给自己报兴趣班,可一直以尊重孩子想法的妈妈刘梅却很委屈:
“小时候给你报这班那班,想让你学,你自己不学啊!”
刘星却反驳道:
“我不愿意学,您就不让我学啦?那时候我还小,我还不懂事,难道您就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培养我、教育我、逼着我学呀......”
话虽直白,但却道出了真理。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们只关注当下,难免会依着自己的性子行事。
过度尊重孩子的选择,任由孩子行事,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会助长孩子任性妄为的性格。
父母就算再尊重孩子,心中也要有一杆“秤”,千万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
一旦父母过度尊重与宽容,就会给孩子造成认知上的错误,让他觉得:我可以为所欲为,即使犯错,也有父母替自己承担责任。
那么,像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怎么应对呢?
尊重没错,要掌握尊重的力度和方法
所以,给大家两点建议:
1、真正的尊重,是给孩子有原则、有底线的爱
其实,父母疼孩子没错,管孩子也没有错,但错就错在没有拿捏好“分寸”。
有话句说得好:“凡事过了头,就会走反路”。
哪怕再正确的道理,要是不知道灵活变通,硬生生地执行到顶,就会闹出反效果!
当孩子提出要求时,父母要学会甄别。
只要后果在可控范围内,可以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要懂得找到一个平衡点。
就像平时炒菜一样,菜好不好吃,全看调料放多少、火侯怎么掌握!
分享一个方法:七分尊重,三分管控。
具体怎么做呢?
就是让孩子自己拿主意的事情占七成,剩下的三成需要父母把关,该立的规矩不能少,别硬逼着孩子去做,得先把道理讲明白!
比如:
他可以选择什么时间玩游戏,但决对不能通宵玩游戏;
他可以情绪低落,但不能以此为借口对父母乱发脾气,甚至逃避生活;
他可以需要休学调整,但也要保持正常的作息时间,合理安排生活。
尊重但不过度尊重,接纳但不“无底线接纳”,在尊重的前提下,必须要有原则、有底线。
在这个基础上,提前和孩子谈好,想打破原则,不行!
这样孩子就会知道,哪些底线是他不能碰的。
能做到这句话的父母,孩子的状态大概率都能变好。

2、父母先别失衡,尊重自己,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
亲子冲突从哪里来的?
很多父母认为,是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不对,是自己不够尊重孩子,自己不够了解孩子。
尊重孩子很重要,但尊重孩子的前提是,你有没有足够尊重自己。
有没有发现:
你明明很累,却还在为孩子的情绪小心翼翼;
你想发火,却又害怕再次“伤害他”把话咽了下去;
你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却从来没想过为自己活过......
长此以往,你的情绪容易焦虑、易怒、失控,而这些状态都会悄悄传导给了孩子。
再回想一下,孩子休学以后,你有多久没踏踏实实睡过一次觉了?
自己的日子、想做的事情、跟朋友的交往,是不是都没有了心情?
其实,如果孩子暂时休学“躺平”在家,我们更得沉住气,别让自己先乱了阵脚。
你越稳定,孩子越安心;你越混乱,孩子越无助。
父母和孩子就像拴在一根线上的人,要是自己先乱了节奏,那这种失衡就会影响到孩子。
所以从今天起,先过好自己当下的生活:
下班回家先别去管孩子,炒几盘自己爱吃的菜,喝点小酒;
约三五个好友,逛逛街买几件喜欢的新衣裳,打扮得精神点;
周末闲着没事摆弄摆弄花草,泡壶热茶,和朋友打电话唠唠家常。
记住:学会爱自己,才能学会爱孩子,没有谁捧着谁,有的只是互相“尊重”!

孩子暂时休学并不可怕,最怕的是父母用“假尊重”当借口,把该守的底线都丢了。
教育的关键不是完全放手,也不是死板管控,而是在与放与收之间找到那个“不偏不倚”的分寸。
尊重,从来不是一味满足,而是有原则、有温度、有力量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