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案例

惯子如杀子!把儿子“养废”后才懂:想要休学躺平的孩子快点好,最忌讳的就是把他“当祖宗供着”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把手机给我!谁让你动我东西的!”

 

儿子一把夺过手机,拳头狠狠地砸在了我的肩上。

 

那一瞬间,我疼的不是皮肉,是心。

 

这就是被全家宠了15年的儿子,居然对自己的亲妈挥起了拳头。

 

我强忍着眼泪:

 

“儿子,你要玩到啥时候啊?再这么玩下去,你这辈子就完了,爸妈难道会害你吗!”

 

可他却拿我当空气,连眼皮都没抬一下。

 

突然觉得,这些年起早贪黑的付出全都喂了狗!

 

儿子休学1年多了,全家像伺候“祖宗”似的供着他:

 

吃饭端到床头、脏衣服堆成山也不敢催,就连说话都得赔着小心,生怕他彻底摆烂,从此再也不肯去上学了。

 

可他呢?一崩到底,颓废得不成样子。

 

天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抱着手机从天亮玩到半夜,胡子拉碴、作息全乱了套。

 

 

我管不动也骂不醒,看着他那副颓废的模样,好几次都躲到厨房,偷偷地抹眼泪:这孩子看样子怕是真的“废”了。 

 

 

儿子原本读初二,本来正是拼命学习的节骨眼儿上,可他却偏偏沉迷上了手机游戏。

 

跟小学时候的乖巧相比,儿子现在完全像变了个人:

 

不爱学习,没有目标,自甘堕落;

 

放学回家,书包往沙发上一扔,作业不写,功课不做;

 

我催他学习,他张口就回怼“你怎么这么多事”;

 

逃课去网吧被老师抓个正着,还理直气壮地说“学不会,不如不学”。

 

下学期开始,儿子索性破罐子破摔了,满脑子都是手机手机手机......

 

放学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机,吃饭看,上厕看,睡觉之前躲在被窝里看......

 

经常玩到凌晨一、二点才睡,第二天根本就起不来,缠着我给他请假,接着又瘫在床上刷手机。

 

每次我一说他,他就开始跟我耍赖,各种理由层出不穷。

 

要是我语气再重一些,或者想直接把手机抢走,那完了,立马跟你翻脸:

 

烦不烦啊!天天跟催命似的,我玩会儿怎么了?

 

干什么!你凭什么抢我手机!

 

我怎么就不能玩了!你能玩,我不能玩?

 

老师隔三差五打电话,让我好好管教儿子,再这么混下去,能不能毕业都是未知数。

 

可他们哪知道,我现在说句话他都嫌烦,根本管不住他!

 

从开学到现在,我已经被叫去学校谈了三次话,脸都丢尽了。

 

每天下班回家,看见他在房间里玩游戏玩得热火朝天,我感觉肺都要气炸了:

 

“都初二了心里没数吗?整天玩手机能考什么好学校,你准备跟手机过一辈子吗?”

 

“你对得起我们吗?从小到大不缺你吃,不缺你喝,什么都依着你,就希望你能有个好前程,你就这样回报我们?!”

 

就算我喊破了喉咙,可人家连头都不抬一下。

 

 

有次,我一气之下把他手机给抢走了。

 

心想,没有了手机,这下你该好好学习了吧?

 

结果他竟跟我翻脸了,又哭又闹、不吃饭,最后直接不去上学了。

 

到后来,连吃饭都不愿跟我们一起,人也变得特别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冲我们嗷嗷乱喊。

 

我越看不惯儿子,总想去管他、提醒他,但只要一张口,我俩保准干架。

 

儿子这一躺,就是一年多。

 

这一年多里,他几乎天天躲在房间里,昼夜颠倒沉迷于游戏之中,连脸都不洗,牙也不刷,头发长得跟个野人似的。

 

我真是恨铁不成钢,骂他自甘堕落,辜负父母,可他却像块滚刀肉一样,毫不在意。 

 

 

为了能让儿子重新回到学校,我每天像无头苍蝇一样,在网上找有关孩子厌学躺平、沉迷手机的解决办法。

 

直到和指导老师有过一次交流后,我才明白:

 

想要厌学休学,甚至躺平在家的孩子快点好,最忌讳的就是把他“当祖宗供着”。

 

可我们却恰恰相反。

 

儿子是老公家独苗,从小就被捧在手心里:

 

小时候吃饭有人喂,书包有人背,就连做饭都得依着他的口味。

 

上了学,我们又送他上双语幼儿园、报昂贵的兴趣班、外出研学......每年花在他身上的钱不下十几万。

 

夏天怕他热着,冬天怕他冻着,全家人像伺候“祖宗”似的围着他转。

 

尤其是休学后,为了让他“心情好点”,全家人大气都不敢出,说话都得看他的脸色,生怕他彻底摆烂,再也不肯去上学。

 

老师说:

 

“孩子休学后,父母越是供着他,他便越觉得‘躺平有理’。就好像养温室里的花朵一般,你们替他遮挡了所有风雨,他反倒连站起来的勇气都没有了。”

 

我们一直觉得“孩子都这样了,顺着他点”,也许有一天他自己就能想通了。

 

却没想到,我们对儿子这种无节制的包容,早已扭曲了他的心智。

 

学习上也是,小学的知识点简单,加上天天去上补习班,儿子的成绩自然拔尖;

 

可上了初中,学业难度增加,稍微遇到点难题他就懒得动脑子,不愿意去思考。

 

即使成绩下降了也不懂得反省,只会抱怨“题太难”“老师教得不好”,最后干脆躲在家里心安理得地躺平。

 

我们对他无底线的包容,更是把儿子惯成了“予取予求”的性子:

 

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发脾气,一不顺心就对我挥拳头,连基本的感恩之心都没了。

 

老话说:“惯子如杀子”,这话放在我们身上,一点没错。 

 

 

看着被自己“养废”的儿子,我痛定思痛,决定试着用指导老师教的方法,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1、放下焦虑,不再当“伺候祖宗”的老妈子,先过好自己才能帮助孩子。

 

儿子躺平这一年,我辞去了工作,天天围着他转,不但生活跟着乱了套,而且整天闹得鸡飞狗跳。

 

一看见儿子玩游戏,我就心焦得不行,忍不住想要纠正他,批评他。

 

张口闭口都是“天天玩游戏有什么出息”“再玩下去就废了”......

 

为了儿子,我跟孩子爸爸也经常吵架,相互埋怨,彼此心口都窝着一股气。

 

在这样的氛围里,儿子自然有样学样,整天跟我大呼小叫,说不上三句话就拍桌子。

 

我一门心思想着怎么改变孩子,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

 

让自己变得自信、有力量,用自身的正能量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才是改变孩子的最好方法。

 

所以,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放下焦虑,先过好自己的生活。

 

我不再去管儿子,不再把饭端进房间,也不再盯着他房间的动静。

 

每天抽时间在网上学着做一些三明治,然后出去摆摊。

 

虽然一天挣不了几个钱,但心里那种踏实的感觉,是过去一年都没体会过的。

 

闲下来的时候,我还会约着三五好友一起去骑行、爬山,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多姿多彩。

 

跟儿子保持恰当的距离,我们之间的冲突少了。

 

当我把更多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时,心情愉悦了,家里的氛围也轻松了,和孩子爸爸的关系也好了不少。

 

见我不再像以前一样管着他,儿子还有点纳闷,以为我中了什么邪:

 

“你怎么不管我打游戏了?” 

 

我一心做着三明治,头也不抬:

 

“你都15岁了,已经长大了,自己会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我不会再管着你,我也有自己的日子要过。”

 

儿子一下愣住了,在我旁边站了好一会儿,然后转身回了房间。

 

出乎意料的是,那天晚上,儿子居然没熬到后半夜,十二点就关灯睡觉了。这可是休学以来头一遭。

 

2、用边界呵护孩子,敢对孩子说“不”,他才会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得到一点就会要求更多。

 

就像儿子,从小到大,我们对他的要求无不满足,要星星给星星。

 

现在长大了,更是变本加厉,又是要最新款手机,又是张嘴跟我要钱充值游戏,活脱脱一个无底洞。

 

我现在懂了,对孩子的一些过分需求,父母要坚定说“不”。

 

让孩子知道,哪些需求父母可以被满足,哪些不可能被满足。

 

 

有次,儿子拍着桌子跟我要500块钱充值游戏,我把抹布一甩,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他:

 

“要钱自己挣,我只负责你饿不着、冻不着。”

 

儿子一听就炸了,跟以前一样在家里大喊大叫,摔遥控器、砸椅子......

 

我强忍着不去理会他,他喊他的,我该拖地拖地,该晾衣服晾衣服,全当听不见。

 

一次、两次、三次......后来连续几次我都用了这个办法。

 

当儿子发现,我不再像以前一样顺从他,更不为他的威胁屈服时,他反而收敛了许多,不再整天无理取闹。

 

规则感也逐渐建立起来了,也开始慢慢适应这种新的相处模式。

 

算算日子,儿子已经好久没有找我要钱充值游戏了,偶尔还能听见他跟游戏里的队友吐槽两句:

 

“这垃圾游戏,还要钱呢,真没劲不玩了!”

 

“早知道当初不充那几百块了,全打了水漂!”

 

......

 

3、陪孩子度过难关,说一些无用的“废话”,比讲大道理强多了。

 

孩子为什么会厌学?是不懂事?是懒惰?是不上进?

 

其实都不准确,是父母和孩子的心思不在一个频道上,南辕北辙。

 

自从升入初中,儿子成绩直线下滑,在学习中经常受挫。

 

我担心他会变得消极,就习惯性地给他讲大道理:

 

“你看邻居家孩子多努力啊”、“你看那些不好好学习的,长大以后就只能干苦力”......

 

可每次说完,他要么扭头回房,要么怼我一句“你就知道说这些”。

 

现在我懂了,这些看似安慰的话,其实是一种逃避。

 

不直面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就永远在那里。

 

孩子没尝试过战胜困难的滋味,就会觉得“这事儿我肯定干不成”,越活越脆弱,遇点一点事情就逃避、退缩。

 

痛定思痛后,我决定换种方式跟儿子“说话”:

 

他玩游戏输了发脾气,我会说:“这游戏设计得真坑,换我也得气死”;

 

他不想上学,我会说:“不想上就不去,正好帮妈妈一起去卖三明治”;

 

他难得早起还叠了被子,我举着手机录像,特意发到家人群:“快来看!我儿子今天真勤快”。

 

自从我学会了和儿子“说废话”,我发现他好像在一点点改变:

 

开始主动和我搭腔我,不再一天到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也不再整日拿着手机不放。

 

偶尔还会帮我规划骑行路线,帮我报名参加比赛,甚至还会在我做饭的时候,跑到厨房帮我打下手。

 

有天吃早饭,他突然盯着我说:

 

“妈,你好像变了,跟以前不一样了。”

 

我笑了笑,趁机聊起找指导老师的事,话没说完,就看见他眼圈红了,闷声说:

 

“妈,谢谢你......”

 

我心里猛地一酸:

 

“吆,这还是我认识的儿子嘛?”

 

他被我逗得抽了一下鼻子,眼泪却掉得更凶了。

 

我心里一热,试探着问他:

 

“儿子,我不会再逼你上学,妈妈等你自己想通!那位老师身边有许多和你同龄的孩子,愿不愿意去呆一阵子?”

 

没想到,他居然一口答应了。

 

此刻,儿子正在老师身边跟一群同样有厌学情绪的孩子,一起接受着专业系统的调整。

 

希望他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重新找回往日对学习的热情与自信,做一个眼里有光、心中有目标的好孩子。

 

经此一事,我终于懂得:

 

养育孩子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

 

千万别再把孩子当“祖宗”供着了。

 

你的好,不是替孩子挡风遮雨,而是教他在风雨中扎稳脚跟。

 

别等孩子崩溃了,才明白: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养一个完美的孩子,而是一个能独立面对人生的人。

 

上一篇
14岁儿子沉迷游戏、躺平摆烂一年,如今复学成功,妈妈顿悟:别让“踢猫效应”亏空孩子的未来
下一篇
16岁孩子摆脱叛逆厌学、躺平摆烂后成功复学——这位妈妈的做法让人深思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logo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教育局监管 | 一对一心理疏导 | 军事化管理模式

多年专注青少年叛逆、网瘾等问题解决方案

24小时专家咨询热线:1561013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