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案例

永远别把孩子“喂太饱”!17岁儿子抑郁躺平,半年后愿意复学,我醒悟:让孩子“饿着”才能越变越好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1孩子年龄/性别:17岁男孩

2指导老师:桑老师

3情况介绍:

确诊中度抑郁后不学习不看书,不参加任何考试,厌恶学校;

作息黑白颠倒,难以自主入睡,有过不想活的想法;

一味向父母索取高物质生活,想花三万块买公路车未被满足后与父母激烈争吵。

 

现在孩子能理解父母付出的不易,开始独立学习,主动提出复学返校;

作息规律,身体状态健康,情绪稳定向上。

 

自从儿子被诊断出中度抑郁之后,他就彻头彻尾地在家躺平了。

 

整整半年,他没看过一本书,没做过一道题,凌晨三点还不肯睡觉,中午十二点才慢悠悠起床。

 

别人家17岁的孩子,要不就是苦读考试,要不就是在球场生龙活虎;

 

我们家这个却跟“林黛玉”一样,成天在床上躺着,一点精神也没有,情绪喜怒无常。

 

有时候一整天都不说话,不吃不喝,唉声叹气。

 

有时候又突然歇斯底里,逮谁骂谁,因为很小的事情大发雷霆。

 

而且儿子对我们总是各种嫌弃,天天埋怨我们没本事,说我们没能给他更好的生活;

 

 

平时就连吃饭都不愿意跟我们一桌,说桌子上的菜他看见就恶心。

 

挑挑拣拣的,把我和他爸爸的胃口也搅没了。

 

平心而论,我们当爹妈的已经做得足够好了,给他的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最好的教育环境和物质条件,就差把心都掏给他了。

 

可最后却养出了这么一个叛逆、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01

儿子厌恶学校

长期请病假在家躺平

 

儿子出生之后,我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服装店,他爸爸自己租门头跑买卖。

 

我们俩赚的都不少,但毕竟太忙了,儿子小时候一直是跟着他奶奶长大的。

 

可能是我们的陪伴与呵护太少,儿子从小身体一直不太好

 

几个月时就因呛入性肺炎住院治疗;

 

一岁多时因眼睛滴入刺激性物质严重受伤,幸亏后来恢复良好;

 

六七岁时曾因发烧高温惊厥一次;

 

十岁时做过急性阑尾炎切除手术。

 

我心里觉得很亏欠儿子,所以在生活上,我什么都想给他最好的,什么跑鞋啊、名牌外套之类的,只要他喜欢,我都会毫不犹豫买下来。

 

就想着能弥补一点我们的关系,能让儿子对我们亲近一点。

 

没想到,我竭尽所能爱孩子,最后却把他养叛逆了!

 

他上小学的时候,就喜欢动不动请假不去上学。当时我们顾忌他总是生病,再加上小学功课也不紧,每次儿子一张口也就答应了;

 

但升入初中乃至高中以后,儿子不爱上学的毛病没有一点好转,反而更凶了。

 

每天一睁眼就开始抱怨不想去上学,不是嫌弃新学校这不好那不好,就说同学们都不待见他。

 

“学校管的太多了,我不喜欢!我不想去!”

 

我和他爸爸对儿子没有太严格的要求,想着反正中考也过了,有了高中上,不行就花钱请个家教来,儿子总能有出路的。

 

所以他在家撒娇打滚不想上学,我们也就默许了几次。

 

但没想到这一发不可收拾,这小子开始长期请病假,在家的时间比在学校的还多。

 

当时儿子高一刚开学,别的孩子都在教室上课学习适应新生活,他却以“头疼”为借口,病假一请就是半个月。

 

他也不像真头疼的样:

 

天天躺在家里不学习,除了睡觉就是玩手机,比八十岁老头过得还清闲。

 

“你不能天天不去上学啊!你都上高中了,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大学,之后怎么办?”

 

看着儿子躺平在家呼呼大睡的样子,我心里很着急,催他去学校,可人家压根不搭理我。

 

“反正你和我爸都赚那么多钱了,我还上学干什么?花你们的不就行了?”


他爸爸批评他不思进取,给他讲“坐吃山空”的典故,儿子却愈发不耐烦,冲我们咆哮;

 

“烦不烦啊!活一天花一天呗!”

 

 这话把我气得心脏疼。

 

但想到这么多年对儿子的种种亏欠,我还是没有冲他发火,只是好言好语劝他,给他讲学习读书的重要性。

 

哄了好几天,儿子才愿意回学校,但要求我们给他买一辆公路车,他要骑着去参加活动。

 

我一看,那个公路车要一万多,但想想儿子之后能好好学习,我也没拒绝他,掏钱替他买了。

 

本以为这次劝回去之后,儿子能打起精神学习,可到高一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我彻底懵了——

 

150分的数学卷子,儿子竟然只考了51分!

 

开家长会的时候,班主任也给我敲了警钟:

 

“你家孩子这状态,哪像个高中的学生啊?满脑子就想着请假回家,你得好好管管!”

 

我真是又气又急,觉得自己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但这只是开始,没过多久,儿子就正式“躺平”,不去学校了。

 

一看到他那副懒懒散散的样子,我就忍不住冒火。

 

但不管怎么哄怎么骂,儿子都不听,跳着脚冲我们咆哮:

 

“你能不能别啰嗦了!是听不懂人话吗!我说不上就不上,你闭嘴吧!” 

 

后来,儿子越来越过分了。

 

他整天在家黑白颠倒,白天躺着玩手机,晚上睁眼不睡觉。

 

凌晨三点屋里还不关灯,也不知道他在里面干什么。

 

我让他少玩会游戏,就算不学习也要多休息,他直接冲我翻白眼,嫌我管的宽。

 

平时在家里,儿子也不肯好好和我们相处,很少开口主动沟通。

 

偶尔张嘴,就是要这要那,吃的喝的都往昂贵的买,什么时兴的衣服、名贵的鞋一类也是变着花样问我们要。

 

 

我总是会想尽办法满足他。

 

偶尔有一次没买到他中意的东西,儿子就会大吐苦水,埋怨我们没本事,说我们没能给他更好的生活。

 

之前那辆一万块的公路车,才买了不到一年,儿子又吵着要换个三万的,我劝他节俭一点,他却大呼小叫:

 

“我就这一点点爱好,你都不能满足我!你还算什么妈!”

 

他爸爸冲过去把儿子大骂一顿,爷俩吵得不可开交。

 

儿子最后眼睛都红了,一边吵一边做出了伤害自己的行为。

 

我又怕又气,觉得儿子状态很不正常,赶紧带他去了医院。

 

结果儿子被诊断出了中度抑郁焦虑!

 

医院开了药,儿子懒得吃,要求住院观察,儿子也不干,办了休学一门心思躺家里“养病”。

 

费劲心血呵护了这么多年,结果把儿子呵护成一个抑郁症,我的人生难道就是一个笑话吗?

 

我忍不住问自己:是不是我真的对孩子还不够好,才让孩子变成现在这样?

 

02

孩子被“喂得太饱”

加快了他被摧毁的时间

 

为了能把孩子从泥潭里拉出来,我开始四处寻求帮助,还咨询了专业老师,想让懂行的人帮我教育教育儿子。

 

没想到听完我的苦水之后,指导老师给了我一个完全意料之外的解释:

 

儿子之所以变成现在这样,就是因为我们对他太“好”了。

 

儿子完全被我们过度的“好”给宠坏了。


“孩子不能惯!越惯越不知道感恩!”

 

可我还是没绕过弯来。

 

身为父母,我竭尽所能地爱孩子,希望给他最好的一切,这难道有错吗?

 

老师仔细询问了儿子在家的种种表现之后,给我科普了一个心理学中的著名实验:

 

这个实验把刚断奶的幼鼠分成两组,一组食物充足,另一组却总是忍受饥饿。

 

实验的结果是:

 

第1组老鼠行动迟缓,没有活满1000天;

 

第2组老鼠皮毛顺滑,活过了2000天。

 

这就是著名的“饿老鼠效应”。

 

老鼠要维持生命,就要保持微微的饥饿感。

 

因为饥饿感会加深老鼠对生存的渴望,会不断刺激它寻找下一顿食物。

 

实际上,养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孩子被“喂得太饱”,也加快了他被摧毁的时间。

 

老师耐心的告诉我,我的“竭尽所能”和“爱”,固然是为人父母发自内心对孩子的感情,但这种感情一但超标,就会对父母造成消耗,变成单方面的付出与容忍。

 

而且在孩子的视角看来,父母的“爱”太面面俱到、太无所不能,这份爱的质量就“不值钱”了!

 

我总想把最好的东西一股脑儿塞给儿子,生怕他受半点委屈,吃丁点苦。

 

结果孩子非但没有像我期待的那样成长,反而变得自私、叛逆,还缺乏责任感,变成了“行动迟缓”、“活不过1000天”的小老鼠!

 

一直以来,我总想着用物质来补偿对儿子陪伴的缺失。

 

别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不能缺,根本不考虑儿子是否真的需要,只要他提出要求,我就毫不犹豫去买。

 

不管儿子要什么,我都会竭尽所能满足,吃的、穿的、玩的,都是挑最好的。

 

从小到大,儿子手里的零花钱从来没断过,想买啥就买啥,从来都不缺——

 

除了学习,他几乎没吃过一点苦头。

 

 

8岁,他说不想去学校,我就配合着给他请病假;

 

13岁,他说想要一部手机,要交朋友,他爸爸二话不说买了一款高配;

 

16岁,他想要一万块的公路车,我把刚到手的奖金一分不少都拿去给他买礼物……

 

当时,我们只顾着迎合儿子的心意,想着让他高兴,但却忘了要激发他的责任感,忘了告诉他这些东西都是爸妈的汗水换来的,不是天上往下掉的!

 

 我和他爸爸一直以来对儿子无怨无悔地付出,儿子却把这份付出看成理所当然,逐渐丧失感恩之心。

 

甚至打心眼里就会想:我又没有逼着他们为我做这么多,都是他们自己愿意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最理想的状态是对自己的目标保持一种“饥饿感”,因为它可以促使一个人进步。

 

经过老师的耐心指导,我终于明白:

 

“适度饥饿”才能铸造出更强大的孩子。


好的教育并不是一味满足、一味庇护,只有让孩子保持“适度的饥饿”,他知道很多东西来之不易,才会去努力、去进步。

 

这也就是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不能惯,“过度的爱”和“无原则的满足”只会让他们不懂得感恩!

 

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我决定必须要改变,改变儿子,也改变自己。

 

03

适度“饥饿”才能珍惜现有资源!

让孩子学会感恩!

 

经过深思熟虑,我采纳了老师的建议,把他送去了基地。 

 

起初,儿子不喜欢被管控的感觉,也不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对老师同学都是爱理不理的。

 

老师也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用朋友的身份和他交流。

 

慢慢的,儿子的抗拒心理淡了很多,还交了几个朋友,适应状态远比我想象的要好。

 

每次听老师打电话和我交流他的近况,我都感到十分欣慰。

这段时间,儿子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每天都能按照自己的步伐有条不紊地复习功课,准备结业后就复学。

 

更让我感动的是,儿子现在已经能理解我们的苦心了,也知道生活的不容易,更体会到了我们的艰辛与付出。

 

在写给我们的信里,儿子还特意道歉说,之前是自己不对,总是无节制、不切家庭经济状况的花大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很对不起我和他爸爸。

 

“我要改变这种无节制的追求,父母的钱不能乱花。”

 

虽然我现在不能立刻见到他,但一想到不久之后我就能亲自抱抱他,看见“重获新生”的孩子和家庭,我真是满怀期盼!

 

 

在孩子成长期间,我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调整着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

 

我不再用“小心翼翼”、“倾其所有”的心态去对待儿子的成长,而是要努力给儿子营造一个“饥饿”的环境,让他学会自己主动去努力、获取和进步。

 

因为我知道,这种“饥饿”不仅关系儿子以后对学习的态度,更是关乎他人生的朝向。

 

要知道,艰苦的条件能让孩子理解生活的不易,明白很多问题需要靠自己解决。这样孩子才会更珍惜,更努力,更自立。

 

“适度饥饿”的教育方法,能够让孩子更加珍惜现有的资源,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品质。

 

1、在物质上对孩子“饿”一点:饭来张口会毁掉一个人的行动力

 

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一旦无条件地满足或弥补孩子,孩子便会得寸进尺,会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信念:

 

是他们对不起我,这些都是父母欠我的。

 

像学习用具、衣服吃食这些必需品,我可以无条件地给予。

 

但如果是像名牌鞋子、名牌公路车这样“额外”的、“可有可无”想要的东西,就要学会“饿一饿”孩子。

 

可以让他用自己的零用钱去添置,也可以通过做家务、好好学习来换取这些奖励,但一定不要什么都满足。

 

让孩子学会去“取”,而不是伸手要。

 

要明白,物质的“饥饿感”会让孩子因为想要一个东西而去努力,得到了之后也会更加珍惜。

 

2、在生活中让孩子“苦”一点:唾手可得的轻松感会让人麻木

 

任何生活都需要费心经营。

 

不管是中产小康还是勉强温饱,我们做父母的能给孩子提供的生活条件,都已经是我们能做到最好的了。

 

但孩子往往没有经历过这一番努力,在他们的意识里,感觉现在的生活条件应该是与生俱来的。

 

一个人过得太顺了,难免会有暂时的眼花耳聋——过于衣食无忧的生活,也只会让孩子滋生惰性,变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预制人”。

 

如果不让孩子提前去感受、体验生活中的苦,那么他们成年之后进入社会,很可能就会被“真实的苦”打蒙。

 

经历开头难之后,孩子很容易遇到困难就退缩。

 

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不能再一味宠着孩子,起码要让他参与到家庭劳动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不再把他看成“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娇娇儿。

 

我准备出的几种让孩子“吃苦”的方式,这里可以供大家参考:

 

① 带孩子去大街上捡矿泉水瓶子,让孩子感受一下“一分一毛”的含金量,让他知道“赚钱”是不容易的;

 

② 让孩子去贫困山区居住半个月,让他知道自己拥有良好的生存条件,知道什么是“珍惜”;

 

③ 安排孩子去工厂流水线干几天,自行解决餐饮,体验一下“维持温饱”的艰辛,他才会明白,能毫无负担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3、给孩子的庇护“少”一点,让他明白自己需要承担责任和后果。

 

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就是,从“父母牵手”到“父母放手”的过程。

 

小时候,孩子走路摔倒了,就要让他自己去承受“痛”的过程,然后再自己爬起来。

 

再大一点,做错了事情,父母要就学会“旁观”,给他方法,让他自己去解决。

 

比如孩子闯祸了,我们要学会让他自己去承担责任,让他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实在是没办法时,父母再插手。

 

所以在以后,我也要学着放手,尽量少插手干涉儿子自己的生活,把原本就属于儿子的责任归还给他。

 

 

儿子成长的这一段时间,对我们全家来说,都是一段特别难忘的日子。

 

陪儿子走过这段艰难的路程之后,我心里百感交集。

 

我既想感谢老师对孩子的照顾,也想感谢自己当时做出的正确决定,更想感谢我的孩子,还能够“迷途知返”。

 

在这里,我也想送给父母们一段话:

 

教育孩子,一定要懂得“克制”,不要把孩子宠成了只会“啃老”的米虫。

 

我们想要尽自己所能让孩子过上好日子,但也要让他们适当吃点苦头,就像那些七八成饱的幼鼠一样,我们的孩子也需要在适度的“饥饿”中茁壮成长。

 

让孩子保持“适度饥饿”,并不是要让孩子挨饿受苦,而是要让他们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学会独立、学会坚强。

 

自己的人生,得自己去负责,不论遇到任何困难也不会再逃避,而是想办法去解决。

 

 现在,我已经彻底领悟到一个道理:父母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任其生长”,也许他会走得更远。

上一篇
亲眼见证女儿抑郁厌学、沉迷游戏,我濒临崩溃,终于明白:她不是不想学,而是在向父母求救...
下一篇
16岁女儿抑郁休学后,彻底躺平!当我放下期待不再和她较劲,日子越过越幸福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logo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教育局监管 | 一对一心理疏导 | 军事化管理模式

多年专注青少年叛逆、网瘾等问题解决方案

24小时专家咨询热线:1561013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