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案例

从叛逆厌学到复学,我发现让孩子恢复正常的关键:不是控制手机,不是照顾陪伴,而是这三点......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一个朋友家上初二的儿子,最近突然休学了。

 

以前虽然成绩不算太优秀,但学习还算上心,可现在却变成了老师口中“叛逆难管的学生”。

 

上课要么趴在桌子上睡觉,要么偷偷摸出手机刷视频;

 

放学回家,书包一扔就窝在沙发上玩手机,打输了就暴躁地砸抱枕、摔遥控器;

 

只要游戏玩赢了,就亢奋到后半夜,经常熬到凌晨两三点钟才睡觉;

 

作业一拖再拖,成绩一路下滑,问急眼了就直接摔门进屋。

 

朋友急得满嘴起泡,苦口婆心地劝说,可孩子要么假装听不见,要么回怼一句“你别管”“你懂什么”。

 

为了让孩子恢复正常,她想尽了一切办法,甚至长假专心在家陪伴照顾,可发现孩子根本没有一点转变。

 

后来没办法,她强制没收了手机孩子却用不吃饭来抗议,甚至偷拿家里的钱买了一部旧手机偷偷藏在床底下。

 

“我现在一看到儿子抱着手机的样子就浑身难受,感觉彻底没救了!”

 

朋友红着眼圈说。

 

 

后来,她在我的劝说下,强逼着自己放平心态,不再整天盯着孩子的手机和学习。

 

转而把精力重新放在工作上,周末也约着朋友出去爬山、逛街、学烘焙......

 

不知不觉中,当她不再天天围着孩子转,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没想到,有天孩子突然凑过来问她爬山累不累。

 

还主动说起自己打游戏时候遇到的一些好玩的事情。

 

慢慢地,孩子开始愿意和她聊以前学校的事,有时候还会吐槽两句同学的坏话。

 

大概过了小半年时间,孩子居然主动把手机还给了朋友,说“想要回去上学”,还跟她商量,想要报个补习班。

 

从叛逆厌学、沉迷手机到慢慢回归学习状态,我发现,让孩子转变的关键:不是照顾陪伴、控制孩子手机、而是以下三点。

 

01

真实接纳,而不是接受

孩子叛逆厌学、沉迷手机不愿上学,父母往往急得团团转:

 

“这孩子怎么突然变成这样了?”

 

“不上学以后可怎么办啊?”

 

“怎样才能让他重新回去上学?”

 

“再这样下去就彻底毁了!”

 

甚至有很多父母一边焦虑,一边还在盯着孩子的手机时长、催着学习,生怕孩子“彻底颓废”。

 

这些,其实都是没有真正接纳的表现。

 

嘴上说着“接纳”,但心里却是“接受”——这是一种被迫的妥协,觉得“没办法了,只能先这样吧”。

 

可在孩子眼里,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是有目的性的。

 

不管是对自己事事顺从,还是鼓励照顾,归根结底都是希望自己赶紧回去上学。

 

有目的和无目的的区别,在孩子拒绝妥协时会格外明显:一旦目的没有达成,父母的情绪就会立刻爆发。

 

就像有个孩子说,他曾经试探着问父母:

 

“如果我以后不想上学了,你们会怪我吗?”

 

第一次问时,父母嘴上没说什么,但那种“不赞同”的想法很明显写在脸上;

 

第二次问时,父母认真的反问他“为什么”,听完他的想法后说:“不管你做什么决定,我们都支持你。”

 

他说,那一刻才真的感受到了被理解。

 

因为前者是“有条件的接受”,后者才是“没目的的接纳”。

 

 

所以对孩子来说,不真实的接纳,再温和的表情都是“笑面虎”,再耐心的语气都是“温柔刀”。

 

真实的接纳,是“走心”的:接纳的是孩子这个人,在意的是他当下的感受和情绪。

 

当孩子遇到困境,不想上学、躲在家里,父母能做的是无条件支持他,帮他减压、给他力量。

 

而不是整天盯着手机、学习、复学这些事情紧追不放。

 

02

往后退一步,不过度关注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关注,但分寸很重要,一旦过头反而适得其反。

 

为什么说过度关注不好?

 

不妨想想:对一个人放心,会过度关注吗?显然不会。

 

过度关注的背后,其实是对孩子“不放心”“不信任”。

 

对孩子来说,这种过度关注的信号是:

 

父母原本大大咧咧,突然在家连走路都小心翼翼;

 

孩子不想上学,父母立刻辞职在家,专门“照顾”;

 

孩子一出房间,父母总是用余光盯着,像是对待一个“特殊人物”;

 

每天体贴鼓励,变着法儿地嘘寒问暖......

 

换位思考下,如果你是孩子,父母这样做,会觉得舒服吗?

 

就像有个孩子说:

 

“自从我说不想上学后,爸妈对我的态度180度大转弯,我要什么都给,只要稍微闹点脾气就立刻满足。”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过度关注里,是藏着期待、焦虑和目的性的:“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总得好起来、去上学吧?”

 

父母做得越多、牺牲越大,孩子的心理压力就越重:他怕辜负父母,怕自己“没出息”,反而更难走出困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

 

之前和一个妈妈交流时,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她的焦虑:

 

“自从孩子不上学后,我吃不下睡不着,整天盯着他有没有玩游戏、有没有出门、有没有作熬夜......”

 

可她却没意识到,这种焦虑,比“不管不问”更让孩子窒息。

 

孩子想放松调整,身边却有个比自己还焦虑的人盯着,怎么可能轻松?

 

不如试着问问孩子:

 

“妈妈这样天天守着你,会不会让你不舒服?如果你想清静几天,妈妈可以先回老家,你随时叫我回来。”

 

有时候,“退一步”的信任,比“往前凑”的关注,更能给孩子力量。

 

03

调整状态,你好了孩子就好了

 

孩子出现叛逆厌学、沉迷手机这些问题时,父母心里难免会着急、焦虑: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孩子会变成这样?”

 

“再这样下去,孩子这辈子是不是就毁了?”

 

一个抵触学习、沉迷手机的孩子,身边再围着个焦虑不安的父母,家里的氛围只会越来越紧绷。

 

 

我见过不少这样的家庭:

 

妈妈急得整夜睡不着,白天无精打采像丢了魂,还忍不住对老公发脾气,最后自己也憋出了情绪问题。

 

本来是单纯孩子厌学的问题,最后却慢慢变成了整个家的“心病”。

 

很多父母一心想着“赶紧想办法让孩子恢复正常”,开口就是“只要孩子好了,我就没事了”。

 

可他们却没意识到,孩子和家庭的关系,就像树叶和树根。

 

树根要是出了问题,只盯着树叶施肥、修剪,又能起多大作用呢?

 

孩子变成现在这样,往往和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父母的教育方式脱不了关系。

 

比如,动不动就指责,或用强硬的态度打压孩子,或是平时对孩子的感受视而不见。

 

所以,想让孩子尽快转变,必须得先换个思路:“我自己先调整好,孩子才能跟着好起来。”

 

有个高二孩子休学在家,妈妈整天寸步不离,一会儿管他玩手机,一会儿催他吃饭。

 

后来找到我,我建议她:早晚去跳跳舞,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别总围着孩子转。

 

可她却急着说:

 

“孩子整天不吃饭怎么行?身体早晚得垮掉了!”

 

如果你连吃饭这点小事都放不开手,孩子怎么可能有机会放松下来、自己做主?

 

记住:只有父母先稳住了,孩子才能跟着慢慢找回方向。

 

 

当孩子叛逆厌学,他们需要的:

 

是父母恰当的爱与陪伴;

 

是不带目的的真实接纳;

 

是张弛有度的关注;

 

是没有“必须变好”的压力的温暖。

 

如果父母暂时做不到这些,不如先和孩子保持一点距离,把精力放回自己身上。

 

父母稳住自己的情绪,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父母先做好自我调整,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支撑。

上一篇
别再错怪手机了!女儿厌学躺平,我心力交瘁,复学后才明白:真正毁掉孩子的,不是手机,而是父母的“三高”
下一篇
16岁孩子摆脱叛逆厌学、躺平摆烂后成功复学——这位妈妈的做法让人深思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logo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教育局监管 | 一对一心理疏导 | 军事化管理模式

多年专注青少年叛逆、网瘾等问题解决方案

24小时专家咨询热线:1561013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