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案例

一个奇怪的现象:孩子休学在家,父母对孩子越好,他越躺平,反之父母越“懒”、越不管,孩子才会更有出息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之前听很多休学孩子妈妈说:

 

“孩子休学以后,我简直要崩溃了,真不知道该怎么教育才好了。

 

我每天围着他转,一会怕他发脾气,一会又担心他玩物丧志......”

 

可父母越是这样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反而越无精打采,甚至抗拒任何改变,重返校园更是变得遥遥无期。

 

我接触过不少这样的案例。

 

有个上初三的孩子,模考时成绩掉了二十多名,因为心理压力过大扛不住了,去年休学在家。

 

刚开始,妈妈对孩子也是全方位的照料,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

 

每天变着花样给孩子做好吃的、陪他玩、陪他聊天,甚至还专门找老师来辅导功课......

 

可是几个月下来,孩子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变得更加叛逆、易怒,抗拒与人沟通。

 

后来,我给她讲了一个“放手教育”的例子:

 

有个初一男生,休学后父母的生活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照样出门爬山、逛街,留孩子自己自由安排时间。

 

结果,这个孩子一个月后主动提出“想找老师补课”。

 

 

所以,那些休学后调整得还不错的孩子,关键不在父母“做得多”,而在“做得巧”,父母懂得退一步,孩子才有空间长出自己的力量。

 

“补偿心理”,让孩子在舒适区越陷越深

 

孩子一旦休学,有些父母的第一反应,除了焦虑就是愧疚,觉得自己没照顾好孩子。

 

为了弥补这份“亏欠”,不少父母开始对孩子无条件的满足与过度保护,不仅是物质上满足,生活上也照顾得面面俱到。

 

殊不知,这种被“补偿心理”驱动的付出,不仅没能点燃孩子对学习、生活的动力,反而让他在舒适区里越陷越深。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位家长:

 

孩子因为焦虑休学在家,妈妈干脆辞职在家,整天陪着孩子。

 

孩子熬夜打游戏,她就把水果切好放在旁边;

 

孩子不想下床吃饭,她就把饭菜端到床头;

 

就连朋友想来家里玩,他都拦着,就怕让孩子不舒服......

 

可结果呢?孩子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叛逆,亲子关系也降到了冰点。

 

后来我跟这位妈妈说:

 

“你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修好’孩子,但孩子却根本没有机会自己动手。”

 

父母的“过度补偿”的行为,看似是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实则却是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与成长的机会。

 

对休学孩子来说,恢复的过程,不能是父母替孩子走完,而是孩子自己一点点站起来。

 

哪怕他愿意下楼买买菜、自己煮碗面,这些都是孩子从“被保护”,变成“能自主”的关键时刻。

 

“懒”父母背后的教育智慧

 

有些“懒”父母,看着他们挺“佛系”的,即便孩子不上学也不着急,还整天和孩子有说有笑。

 

你或许会觉得他们是“彻底不管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他们不是真对孩子撒手不管,也不是不心疼孩子,而是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放手”,懂得适度从孩子的世界里“抽身”。

 

有个上初二的孩子,休学以后什么事情都不做,整天躺在床上玩手机。

 

他的父母既没催他起床,也没唠叨说教,依旧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

 

只是,每天早上他们会准时问孩子一句:“今天想不想做点别的事情?”

 

没想到,一个月后,孩子竟主动要求说:“我想学摄影。”

 

父母让孩子自己挑选了一个喜欢的机构去学习,除了陪孩子去报了名,其他的事情还是不插手。

 

慢慢地,孩子玩游戏时间少了,每天按时去上兴趣班,后来还自己申请了网课开始补习功课。

 

 

还有一个15岁的女孩,在确诊中度抑郁后休学了,把自己关在房间,一整天都不说一句话。

 

起初,她妈妈几乎寸步不离地陪着她,生怕孩子出事。

 

后来在我的建议下,她开始逐步回归自己的生活:去逛街、去健身、去参加朋友聚会......

 

每天给孩子留出足够的自由空间,却默默关注着她的状态。

 

慢慢地,孩子开始自己开口说话,并且会偶尔找妈妈谈心。

 

你看,那些所谓的“懒”父母,并不是真的不操心,而是懂得把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说到底,教育孩子的真本事,不是父母替孩子做了多少事,而是教会他怎么处理生活里的难题。

 

适当放手,既能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还能帮他建立自信心,学会担责任。

 

如何成为一个有“教育智慧”的“懒”父母

 

1. 停止全包,不管琐事,把孩子的生活主导权交还给他。

 

孩子休学在家后,生活习惯往往会变得一团糟,父母看不下去,就忍不住开始唠叨,甚至接管。

 

大错特错。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控制感”:

 

休学孩子普遍缺乏对生活的控制感, 父母越包办,越剥夺他们重建自我的机会。

 

别再事事替孩子安排:几点起床、几点吃饭、晚上睡多久、周末出不出去......甚至喝温水还是凉水都替他决定。

 

不如换种方式跟孩子沟通:

 

“从明天起,你想几点起床、三餐吃啥、白天干什么,你自己说了算,你来定个计划,我照按你的安排来配合。”

 

哪怕他定的计划在你看来特别“离谱”:

 

比如,中午12点才起床、一天只吃泡面、打几个小时游戏,也先别急着批评和否定。

 

这种微小却真实的“主导感”,正是孩子重新对生活产生兴趣的起点。

 

 

2、不追问、不催促,用“对话”代替压力,帮孩子逐步调整心态。

 

孩子休学在家,就算心里再着急,也别把这些话挂在嘴边:

 

“你打算什么时候去上学啊?”——他自己也没有答案,这样说反而像在催他给个交代;

 

“整天除了玩手机,你还能干点啥?”——这句话藏着对孩子的否定,潜台词是“你不行”,只会让孩子更加抵触;

 

“再这样,以后连大学都考不上”——把未来的压力直接砸向孩子,让本来就焦虑的孩子更加喘不过气。

 

不如换种方式和孩子沟通:

 

“这几天有没有好玩的事情啊?或者看了什么有意思的视频了,跟我讲讲呗?”

 

“我听说咱家附近新开了一家书店,都说挺不错的,要不要一起去转转?”

 

哪怕孩子说“没意思”“没啥想法”也没关系,至少他不会觉得被追问、被催促。

 

慢慢地,孩子就会发现:父母不是来“查岗”的,也不是来“说教”的,而是真的想听听他的感受。

 

真正能走进孩子心里的,从来不是带着压力的追问,而是这种平等轻松的聊天。

 

3、制造小挑战,提升自我效能感,让孩子重新找回“我能行”的底气。

 

孩子休学后,很容易陷入“我什么都做不好”的自我否定中。

 

这时候最需要的,不是空洞的鼓励,而是帮他重新找回“我能行”的底气。

 

不妨从生活里的小事入手,给孩子制造一些“小挑战”:

 

让孩子给全家做顿简单的早餐,哪怕只是煮一碗面条。

 

父母别忘了认真夸一句:“这面条煮得软硬适中,正合我的胃口”;

 

家里有弟弟妹妹的,不妨让他教他们学习,让孩子在“传授经验”中感受到被需要。

 

最后别忘了说:“我记得你小学时候数学成绩特别好。”

 

把周末出游计划全权交给孩子,让他学着查路线、选餐馆。

 

哪怕最后安排得不妥当,也要笑着说:“跟你出来玩还真新鲜,下次还让你安排”。

 

这些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能让孩子慢慢发现:

 

原来我能帮家里做事,原来我的想法有价值。重要的是,他敢迈出了“试着做”的第一步。

 

这种从“做成一件小事”里尝到的甜头,才是帮他重建自信最真实的养分。

 

 

4、尊重孩子,允许他“慢”一点,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成长节奏。

 

孩子休学后,父母最该放下的就是“快点好起来”的执念。

 

有的孩子可能需要半年,有的或许要一年甚至更久才能慢慢缓过来,这些都是正常的。

 

休学从来不是人生的句号,也不是“掉队”的象征。

 

就像长跑比赛一样,总有人需要停下来喝口水、喘口气,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用同一个速度往前冲。

 

与其天天盯着孩子“什么时候能返校”,不如踏踏实实陪在他身边,帮孩子守好这个安全的“缓冲区”,别焦虑,别比较。

 

成长从来不是一场抢跑,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孩子休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用焦虑层层裹在孩子身上,让他永远停留在“低谷”的定义里。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都懂得在恰当的时候“退一步”,让孩子自己慢慢往前走。

 

只要父母学着“懒”一点,别总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不事事替他操心安排,反而能让孩子在自己的节奏里慢慢站稳。

 

上一篇
儿子厌学躺平,老公摆烂不管,我绝望崩溃!复学后我才懂:你吼了孩子,他敢顶嘴,说明这个家还有救......
下一篇
16岁孩子摆脱叛逆厌学、躺平摆烂后成功复学——这位妈妈的做法让人深思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logo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教育局监管 | 一对一心理疏导 | 军事化管理模式

多年专注青少年叛逆、网瘾等问题解决方案

24小时专家咨询热线:1561013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