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我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段关于窒息家庭关系的描述:
爸爸整天忙着工作,对家里的事要么不闻不问,要么设法逃避;
妈妈自从生了孩子,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平常在家总是喋喋不休,要么指责爸爸软弱无能,要么训斥孩子不听话,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
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慢慢变得敏感、自闭,不愿与人沟通。
当一个家庭有了“装死寡言的父亲+闷闷不乐的母亲”,就会进入到一种病态的家庭模式中。
而这样的家庭,恰恰是很多中国式家庭的缩影。
沉默退场的父亲,让母亲焦虑失控
在之前的咨询中,一位休学孩子徐清(化名)曾这样对我说:
“妈妈从早到晚盯着我的学习,哪怕晚起十分钟都能让她情绪崩溃。
爸爸在家就像个‘隐形人’,生活上对我不闻不问,更别提管学习了,他甚至连我读几年级都记不清。
只要一回家,我就感觉像被关进牢笼,闷得喘不过气,只想逃离。”

深入了解后才得知:
徐清的爸爸经常驻外工作,一回到家就瘫在沙发上刷手机,很少参与到教育孩子的事情上。
从小到大,徐清的生活起居、教育任务全都落在了妈妈一个人身上。
而妈妈因为生活的疲惫,情绪总是起起伏伏,整天像一个“幽怨的妇人”。
动辄对孩子指责、批评,除了指责徐清学习不好,不让人省心,就是对冲他埋怨爸爸不着家,不管事。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徐清渐渐觉得“做什么都是错的,说什么都会被骂”。
他不敢惹事,不敢任性,只能拼命用好成绩讨妈妈开心。
初中时,进入青春期的徐清开始出现了厌学,还伴随着抑郁、沉迷游戏,最终不得不休学。
妈妈想要求助爸爸,希望他能拿出父亲的威严来管管孩子。
可爸爸却认为“教育是妈妈的事”,更怕被孩子记恨,始终保持沉默,冷眼旁观。
后来,孩子变得越来越叛逆,情绪暴躁,只要妈妈一说他,他就揪头发、哭闹、打砸东西。
表面看孩子是叛逆难管,实则内心极度自卑懦弱,甚至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活着就是累赘”。
抑郁严重时,他多次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而妈妈,也在这种糟糕的亲子关系下变得身心俱疲,差点抑郁。
一个沉默寡言的父亲,会让母亲承担过多压力;
而一个焦虑严苛的母亲,又容易将控制欲和情绪波动传递给孩子。
时间长了,孩子的内心会被“内卷的家庭氛围”折磨得伤痕累累。
有的孩子成绩逐渐下滑,有的孩子害怕社交,还有些孩子选择休学,以此作为向家庭发出的最后求助信号。
用力过猛的母爱,越会消耗和压垮孩子
之前接触了很多厌学孩子的妈妈,面对孩子的休学,她们既难过又困惑:
“我真的已经拼尽全力了,我做这么多全都是为了孩子,可就是不明白哪里出问题了。”
这些一心为孩子的妈妈,她们每天盯着学习、控制手机、报各种补习班,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可孩子却越来越抵触、孤僻,甚至有了抑郁倾向。
这并非妈妈不爱孩子,只是用错了爱的方式——太用力的关心,反而成了孩子的负担。

之前有个15岁的孩子,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小时候特别乖,从来不敢惹妈妈生气。因为我知道,她是为我好。可是现在我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知道。”
妈妈从小特别疼爱她,学习和生活给他安排得井井有条。
上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交什么朋友,甚至连上哪些兴趣班都是妈妈决定的。
她从来不敢违背妈妈的意愿,因为她知道,只要自己稍有不顺从,妈妈就会难过,甚至发脾气。
她的妈妈,把她照顾得太好了。
她希望孩子优秀,为此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因为担忧孩子的未来,不断规划各类成长路线;
害怕孩子吃苦、受挫,便事无巨细地包办孩子的生活。
正是这份太过“用力”的爱,最终成为束缚孩子的“紧箍咒”,让孩子愈发窒息。
真正健康的家庭
父亲不缺位,母亲不错位
一个孩子的成长,从来都不是哪一方的独角戏。
真正健康的家庭,是父亲参与、母亲稳定、孩子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
一个积极参与、言传身教的父亲,能教会孩子如何与外界交往,如何面对压力和失败。
而当父亲在场、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母亲才有空间保持情绪健康、保持温柔与耐心。
这也是孩子内心安全感的根基。
1
母亲不错位,让孩子拥有心理弹性
要想让孩子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妈妈一定要回归本位。
首先,做一个会“疗伤”的妈妈。
放下对成绩的执念,从“控制者”变成“观察者”,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情绪上。
比如,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妈妈可以关心地问:
“在学校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可以和我说说吗?”
而不是说:
“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这点事情都扛不了,以后怎么办!”
妈妈的话能够及时疗愈孩子所受的伤,起到加油站的作用。
孩子心理能量增强了,情绪稳定了,第二天自然就能开开心心去上学了。
当妈妈只是陪伴孩子的贴心人时,孩子才能从你这里找到温暖和眷恋,获得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其次,做一个“定海神针”型妈妈。
妈妈的情绪是家庭的魂,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能够让家里所有人安心。
如果妈妈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整天在家里发脾气,孩子就会想:
都是我的错,我要是学习好,更优秀一点儿,妈妈就不会生气了。
于是,孩子就会陷入无尽的自责和压力中,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妈妈的情绪稳定,孩子的心就能安定,就能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安全感。
当孩子做错事、失败了,第一反应不是“完了,妈妈要批评我了”,而是“我要赶紧告诉妈妈”。
当一个孩子安全感足够,就会拥有强大稳定的心力,去面对未来人生路上的任何挑战,这才是最稳固的抗挫能力的来源。

2
父亲不缺位,激发孩子向上的力量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介入是指在场,即使人不在,角色也要在,位置也要在。
不应是“出钱就是出力”,而是真正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学习、情绪管理上,成为妈妈的支持者,而不是旁观者。
剑桥大学心理学大师Michael E.Lamb,在他的研究中曾指出——在父亲缺席的家庭中,孩子可能会出现四种问题:
对于男性、女性角色特点认知较慢,自我认知能力发展较慢;
孩子认知、运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孩子的自信心、好奇心、自我调节能力不足;
孩子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较难拥有很强的自控力。
所以,父亲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让他时时刻刻感受到安全和被保护,孩子的心理力量才会变得强大。
可以在这“七个关键时间”内,放下私事和孩子耐心相处,对亲子关系会有很大的增进:
上学前、送孩子上学路上、接孩子放学路上、孩子从学校到家时、下班回家时、晚饭时间、睡前时间。
这些“关键时间”,不一定每个都占,但应当至少保证每天有2-3个“关键时间”能全身心地和孩子相处。
如果实在太忙,哪怕每天抽出10分钟,和孩子聊聊天,打打球,散散步,或者一起看本书也可以。
陪伴并不需要“大把”的时间,只要做到全心全意,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关注,就是成功的陪伴。
最重要的是,凡是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想办法做到,不失信于孩子,让他感受到父亲无条件的爱。

休学并不可怕,它或许是孩子给父母敲响的一次警钟。
真正可怕的是,在孩子在用行为表达痛苦时,父母还在各执一词、相互推诿。
孩子要的从来不是“完美父母”,而是一个能让他们喘口气的家。
当父亲不再“沉默寡言”,母亲不再“焦虑失控”,那些曾经想逃离的孩子,才会愿意带着安全感,重新拥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