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案例

儿子躺平摆烂,日夜颠倒玩游戏,把孩子养废后,我才知道:废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一天到晚说他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一提起我那个躺平、摆烂的儿子,我就一肚子委屈。

 

他才上初二,本该是好好读书的年纪,可心思全扑在手机上。

 

白天蒙头大睡,晚上熬到后半夜打游戏,日子过得黑白颠倒。

 

我每天像个陀螺似的围着他转,提醒、催促、讲道理,就盼着他能突然醒悟,好好读书。

 

说真的,我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好言好语地劝过,也忍不住吼过,甚至抹着眼泪跟他服软。

 

可他偏偏像跟我故意作对似的,不管我怎么说、怎么做,他都油盐不进,半点好转都没有。

 

每次看到儿子不求上进、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我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连生活都没了盼头。

 

有时候被他逼得实在没办法,脑子里甚至会冒出个可怕的念头:要不就让他这样吧,不管了......

 

儿子从小聪明,记忆力特别好,不管学什么,一点就透,街坊四邻都夸儿子有学习的天赋。

 

但只有我清楚,儿子有一个毛病——

 

那就是懒!不管做什么事,都得我在后面一步不离地催、生拉硬拽着,他才肯动一动。

 

每天早上起床,不喊够八遍他是绝对不会起;

 

学习从来不自觉,非得我说着、吼着,他才不情不愿地动笔;

 

让他搭把手做点家务,不是装聋作哑假装没听见,就是三下五除二糊弄完事。

 

每次看见他这磨磨蹭蹭、敷衍了事的样子,我都觉得心力交瘁,别提多痛苦了。

 

以前儿子年纪小,我吼他两句还能镇得住,可现在大了,脾气也跟着见长,说他两句就嫌我烦,直接顶回来:

 

“知道了知道了!你怎么这么啰嗦啊!”

 

“催催催,就知道催,天天跟催命似的,你再催我干脆不写了!”

 

我承认,我的耐心早就被他磨得一干二净,说话语气也越来越冲。

 

可每次看着他那副油盐不进的样子,我心里的火就忍不住“噌噌”往上冒,根本压不住。

 

自从上了初中,他这懒毛病没改就算了,还迷上了玩手机。

 

每天放学回家,书包往沙发上一扔,作业碰都不碰;

 

喊他去学习,永远就一句“等会儿”,这一等就能硬生生拖到后半夜。

 

为了不让儿子沉迷手机,我几乎天天在他耳边念叨:

 

“你就不能把手机放下?现在学习才是正经事啊!”

 

“这游戏到底有什么好玩的?能当饭吃,还是能让你考试考高分?”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有谁像你这样,一天到晚抱着个手机不放的!”

 

......

 

可我的唠叨压根没让儿子变得自觉,反而让他更“摆烂”了。

 

初二上学期的模拟考,他全科加起来的分数,连三百分都不到。

 

那天他放学回家,我一进门就看见他翘着二郎腿,四仰八叉地瘫在沙发上玩手机。

 

脸上表情一会儿狰狞一会儿傻笑,完全没把考试的事放在心上。

 

我刚要开口说他,他“啪”的一声就把手机摔在沙发上,眼睛瞪得老大:

 

“你别说话!你除了说学习还会说啥?我懒得听!”

 

瞬间,我憋了一肚子的火气“噌”地一下就窜了上来,忍不住朝他喊:

 

“我跟你爸起早贪黑挣钱供你上学,你就这种学习态度?你对得起我们吗!”

 

儿子猛地从沙发上跳起来,梗着脖子跟我对吼:

 

“我就这样!反正我在你眼里,从来就没好过!大不了我不去上学了!”

 

说完,抓起手机“哐当”一声甩上房门,任凭我在外面怎么喊、怎么拍门,他就是不开。

 

 

打那以后,儿子算是彻底摆烂了。

 

说什么都不肯再去学校,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白天睡觉晚上玩手机,作息完全颠倒。

 

我俩只要一照面,要么吵得脸红脖子粗,要么就跟仇人似的,谁也不搭理谁。

 

本来是想好好劝他回学校,可每次话到嘴边就变了味:

 

“你再这么混下去,以后就算扫大街都没人要!”

 

“我辛辛苦苦供你上学,不是让你天天抱着手机当废物的,你就不能懂点事?”

 

可这些话就像扔进了深水里,连个响都没有,除了让他发脾气,一点用都没有。

 

每次看着儿子那扇紧闭的房门,我就觉得浑身的力气像被抽干了一样。

 

好几次,我都会想起他小时候的样子,奶声奶气地跟我说:

 

“妈妈,我以后要考清华,长大了让你过上好日子。”

 

可如今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

 

一想起这些,我心里就像被针扎一样,又酸又疼,说不出的难受。

 

为了能让儿子有所改变,尽早回学校读书,我在网上看了许多关于“青春期教育”、“叛逆厌学”“亲子沟通”的文章,,专家讲座也跟着听了不少。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我终于明白:

 

长期被父母指责、抱怨和念叨的孩子,往往自我价值感不高,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因为他们会把父母的批评当真,认定自己“就是懒”“就是笨”,渐渐失去了自信。

 

这样的孩子,要么会消极对抗,用拖延、磨蹭、跟你顶嘴来发泄不满;要么就干脆放弃,破罐子破摔。

 

过去,我总认为儿子懒,做什么都没有主动性,都是自己一直在后面推着他前进。

 

可事实上,我平时对他那些无休止的“唠叨”,反倒摧毁了儿子自主向好的动力。

 

当儿子一直被批评和压力包围,自然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内心只有痛苦和被强迫的感受。

 

我说得越多,儿子往往就做得越糟,甚至还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 

 

父母对孩子反复“提醒、唠叨”,看似不伤身,却给了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消磨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心。

 

与其用唠叨和提醒将孩子越推越远,不如学会闭上嘴。

 

现在,我要学会克制自己的言语,重新调整和儿子的沟通方式,争取唤醒他的学习驱动力。

 

1、学会“闭嘴”:先让自己静下来,用“观察孩子”代替“评判孩子”。

 

以前我总觉得,要把儿子从游戏里“骂醒” 才行。

 

只要看见他拿手机玩游戏,我张嘴就是“又在玩游戏?作业写了吗?”“你都快把游戏当饭吃了!”

 

现在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

 

一天内,关于“游戏”“学习”的指责话,最多不能超过3句,逼着自己先把嘴闭上。

 

我强迫自己耐着性子观察:

 

他没日没夜玩游戏,是真的沉迷到无可救药,还是有别的原因?

 

他把自己关在房间,是讨厌我们,还是想在游戏里找存在感?

 

自从我开始学着“闭嘴”,家里的火药味明显淡了很多。

 

没有了我的咆哮,儿子关房门时,也不会再“哐当”一声摔得震天响;

 

偶尔走出房间看见我时,也不会立刻皱着眉头转身就走。

 

有天晚上,他居然主动过来跟我聊天,说:

 

“今天玩的这个游戏还挺有意思,里面有些东西,好像跟物理课上讲的有点像。”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

 

原来,当我不再把游戏当成“敌人”,不再动辄对儿子指责批评,儿子才愿意把他的世界,稍微向我敞开一点。

 

2、改变彼此的沟通方式:用倾听和共情,代替没完没了的“说教”。

 

光管住嘴还不够,我得彻底改变和儿子的沟通方式,重新把冻僵的亲子关系焐热。

 

以前我和儿子聊天,十句话里有九句都离不开“别玩游戏了”“你什么时候回学校”。

 

话里话外全是要求和指责,从来没好好问过他:为什么宁愿对着手机熬通宵,也不想去学校?

 

 

现在,我开始学着把目光从“他没做到的事”移到“他这个人”身上。

 

 

不再一开口就催“你打算什么时候去学校”,而是找些他可能感兴趣的话题,试着拉近距离:

 

“今天下班路上,我看见有同学玩滑板,学校里现在都流行这个了吗?”

 

“你昨天说的那个游戏队友,今天配合得还行吗?”

 

一开始儿子根本不买账,要么敷衍地“嗯”一声,要么皱着眉赶我:

 

“你别装了,不就是想拐弯抹角劝我上学吗?”

 

但那天,我煮了碗他爱吃的打卤面,敲开房门递了进去:

 

“儿子,妈妈不逼你回学校,也知道你现在心里肯定不好受。没关系,谁都有状态差的时候,咱不急。”

 

儿子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点点头。我知道,他听进去了。

 

我发现:当我不再把“戒掉游戏”“逼他上学”当成交谈的目的,而是先接纳儿子对游戏的依赖,他反而愿意慢慢敞开心扉。

 

3、给孩子积极的正向反馈:找到他的闪光点,让他在成就感里慢慢找回自信。

 

以前,我看儿子捧着手机打游戏就浑身冒火,嘴里翻来覆去都是 “玩游戏能当饭吃?”“你除了打游戏还会啥?”这种戳心窝子的话。

 

儿子在学习里找不到成就感,想在游戏里寻找点安慰,却又被我骂“玩物丧志”。

 

最后只能破罐子破摔:“反正我干啥你都看不顺眼,不如就烂到底。”

 

现在我换了个思路,试着从他最沉迷的游戏里,找那些值得肯定的闪光点。

 

有天半夜,我看见他房间还亮着灯,以为儿子又在玩游戏。

 

进去一看,他正对着屏幕记笔记,本子上画满了游戏地图和装备属性。

 

换以前,我早冲上去掀他桌子了,那天我却凑过去说:

 

“你这笔记记得比课本还认真,这心思要是用在记英语单词上,肯定记得特别快。”

 

他愣了一下,耳朵有点红,嘟囔着:

 

“那当然,我算准了才不能输,这叫运筹帷幄,你不懂!”

 

就在上周,儿子突然主动拿出数学练习册,指着一道应用题说:

 

“这道题跟游戏里分配资源差不多,我好像会做。”

 

那一刻我才明白,孩子的成就感从来不分领域,在游戏里找到“我能行”的自信,真的会像涟漪一样,慢慢扩散到学习里。

 

看着儿子聊起学习时,眼睛里透出的光,我知道,他的内驱力终于回来了。

 

如今,儿子已经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重新回到了学校。

 

 

这段经历也让我彻底醒悟:

 

废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一天到晚盯着他的缺点,没完没了地说他、指责他。

 

其实,父母的唠叨,大多时候确实是出于爱。但这份爱,不该变成压得孩子喘不过气的“压迫”。

 

真正能让孩子往前走的,是信任,是理解,是愿意蹲下来倾听孩子内心的感受。

 

闭上嘴,是父母最深的修养;

 

学会倾听,是父母最重要的成长。

 

少一点唠叨,多一点耐心,孩子才会慢慢长出他自己的翅膀。

上一篇
目睹儿子厌学摆烂、不出门、熬夜玩游戏,复学后我才明白:不想彻底“毁掉”孩子,就不要让他待在家里,越待人越废
下一篇
我,厌学网瘾、两次复学失败!很欣慰父母做对这件事,如今回归正轨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logo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教育局监管 | 一对一心理疏导 | 军事化管理模式

多年专注青少年叛逆、网瘾等问题解决方案

24小时专家咨询热线:1561013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