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案例

目睹儿子厌学、躺平、摆烂后,我才懂:一个家庭最伤害孩子的,不是父母离婚,不是贫穷,而是充满了“严重内耗”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我们都明白,父母离婚对孩子伤害特别大,但还有一种情况,比父母离婚的影响更严重——那就是“内耗型父母”。

 

这类父母给孩子带来的持续性精神伤害,远比离婚造成的短期痛苦要沉重得多。

 

以前我并不理解,直到半年前,儿子厌学、不去上学,在家“摆烂躺平”后。

 

我才真正体会出这几个字背后的分量,那种感受刻骨铭心。

 

 

儿子上初中之前,一直都是亲戚朋友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每天按时完成作业,从不拖拉贪玩,考试成绩虽说不算顶尖,却也能稳稳排在学校前50名。

 

我和老公都觉得,只要儿子顺着这条路走下去,中考肯定能考上不错的高中。

 

可刚上初二没多久,一切就都变了。

 

每天放学回家,作业都懒得写,鞋一甩就钻进房间,抱着手机没完没了地打游戏;

 

喊他吃饭,总得催个三五遍才肯出来,成绩更是像坐了过山车似的直线下滑。

 

 

一开始我和他爸想着,儿子可能是到了青春期,只要多念叨几句、多管管,说不定过阵子就好了。

 

没成想,儿子之后的状态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每次想跟儿子说话,他不是一句“别烦我”,就是干脆躲进屋里不出来;

 

一提上学就翻脸,说两句就摔东西、胡乱怼人,说多了就直接摔门;

 

劝他少玩会儿游戏,他反倒冲我们吼“不用你们管”,转头把房门锁得更紧了。

 

......

 

我和他爸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每天早出晚归,为了供儿子读书,拼了命地工作。

 

可我心里清楚,我们的交流从来都不在一个频道:

 

我在意儿子的感受,他却只盯着成绩和学习;

 

我想多陪儿子聊聊天,他却一门心思让儿子刷题、考重点;

 

他说我太惯着儿子,我说他光会动嘴皮子不干事。

 

因为儿子的事,我和他爸没少吵架,吵来吵去也没个结果,家里的气氛憋得人喘不过气。

 

有一回,儿子放学进门就一直在玩游戏,作业被扔在一边,一个字都没写。

 

他爸气得火冒三丈,直接冲进他房间,一把抢过手机摔在沙发上:

 

“整天就知道抱着个破手机玩,以后考不上好高中,大学想都别想,将来喝西北风去啊?”

 

他爸那副样子把我吓了一跳,我赶紧劝了他两句,想让气氛缓和点。

 

没成想,他火气一下子全冲我来了:

 

“你看看你养的好儿子,再玩下去就废了!”

 

儿子猛地从椅子上弹起来,脸涨得通红,冲他爸喊道:

 

“别说了,整天除了吵架就是逼我学习,这个家,我一天都不想待了!”

 

说完,儿子使劲推开我们,“哐当”一声带上门就跑出去了。

 

我俩愣在原地,半天没缓过神。

 

从那以后,儿子像是彻底“摆烂”了。

 

学校直接不去了,整天待在家里玩游戏;

 

每天睡到中午,起床以后接着玩,一玩就到后半夜,一天只吃一顿饭;

 

不洗头不洗澡,整个人邋里邋遢的,一提上学就冲我们发脾气。

 

每次看到沉迷游戏的儿子,我都心急如焚,好话说尽,他却根本油盐不进。

 

软的不行来硬的,规定时间、没收手机、断网......什么方法都试了,还是一点用都没有。

 

 

直到有一天,我偶然在儿子日记本里看到一句话:

 

“生在这样的家里,简直太倒霉了,烦透了。”

 

那一刻,我的心像被锤子砸了一样,一下子塌了。

 

我和他爸虽然关系一般,但为了儿子也没离婚,彼此都在努力维系这段感情。

 

家里也没有什么重大变故,经济条件也说得过去,怎么就让孩子这么厌烦呢?

 

在无数个深夜,我不断在问自己:“我们到底哪里做错了?”

 

 

之后的日子里,我到处向朋友打听办法,也找老师了解儿子在学校的情况,可始终没找到能解决问题的办法。

 

后来,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位有经验的老师,他的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

 

“一个家庭最容易毁掉孩子的,不是贫穷,不是离婚,而是持续不断的‘情绪内耗’。”

 

所谓内耗,不只是夫妻之间的争吵、不满,更多的是那种在日常中被忽视、却渗透在家庭每个角落的压抑和拉扯。

 

它就像潮气,看不见、摸不着,却会让人慢慢被浸透、霉烂,最后拖垮整个人。

 

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一点点被耗尽的。

 

就像我们家,我和他爸都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却用各自的方式互相牵绊、消耗着彼此。

 

儿子被夹在中间,我让他往这边,他爸偏要他往另一边,他不仅没法自己决定该走哪条路,还成了我们较劲的筹码。

 

只要有一点不合其中一方的心意,马上就会招来指责和数落。

 

时间一长,孩子的心力一点点被磨没了,心里装满了焦虑、困惑和不安。

 

每次吵架,儿子虽然没说什么,但他每次都悄悄地躲进房间,戴上耳机,一个人对着窗户发呆。

 

他不是不知道我们是为他好,只是他受不了家里永远都不平静的气氛,甚至连好好做自己都做不到。

 

最后只能用沉默、逃避或者干脆“破罐子破摔”来面对这一切。

 

 

心理学研究发现:

 

孩子90%的叛逆行为背后,都藏着一种“无声的反抗”。

 

而这些“逆反”背后,藏着许多父母没读懂的底层逻辑,就像我们家曾经的样子。

 

 

在后来的交流中,老师说过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得: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不在于为他做了多少事,而在于能不能给他一个‘干净的情绪环境’。”

 

这里的“干净”,不是说要完美无缺,而是指:

 

父母之间可以有不同意见,但不会互相贬低;

 

可以有情绪,但不会把火气撒在孩子身上;

 

允许孩子犯错,但不会借着爱的名义控制一切。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能让他“有安全感”的家,一个能说真话、不怕争执,但始终温暖的地方。

 

看着儿子那副样子,我们夫妻俩做了深刻的反省,也在老师的引导下慢慢调整:

 

1、放下成绩,先拥抱孩子的内心

 

刚开始,我借着送水果的名义,试着走进儿子的房间。

 

我没有提上学的事,只是坐在他身边,和他聊了会:

 

“儿子,妈妈想听听你心里的想法,不管是什么,妈妈都会认真听。”

 

起初儿子特别抗拒,但我耐着性子坚持。终于,他打开了话匣子。

 

儿子说,每天面对繁重的作业和频繁的考试,感觉自己压力特别大。

 

他觉得自己很孤独,没有人真正关心他“开不开心”,只在乎他的分数......

 

听着儿子的话,我陷入了沉思。

 

我拉着他的手,哽咽地说:

 

“儿子,对不起,是爸妈错了,忽略了你的感受。从现在开始,我们会跟你一起改变!”

 

我不再动不动就追问儿子“打算什么时候去上学?”“别人家孩子都上学,你不上学怎么办”.....

 

而是陪他做一些喜欢的事,周末一起看他最爱的科幻电影,他爸还特意学了他玩的游戏,爷俩偶尔还PK一局......

 

看着儿子脸上渐渐浮现的笑容,我知道,我们正在一点点靠近他。

 

2、改变家庭氛围,让温暖治愈一切

 

我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在儿子面前抱怨、不再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和他爸起冲突。

 

我们约定好,以后不会在孩子面前争吵,而是学着互相理解、包容。

 

每天晚饭后我们会一起散步,聊聊工作和生活中的事情,哪怕只是静静地坐着。

 

慢慢地,家里的氛围变得越来越轻松愉快,目的是要让儿子知道:家,不是一个战争场,而是一个避风港。

 

我清楚,儿子的叛逆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也不会一夜之间好转。

 

但至少,我们都在一起努力修复这个“破碎的气场”。

 

3、尊重孩子的节奏,给他多一些自主空间

 

我们不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儿子身上,而是学着尊重他的节奏和选择。

 

以前,我总觉得儿子就该按照我们规划的路线走,现在才明白,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步调。

 

我们不再强硬地要求他必须早睡早起,而是和他商量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时间表。

 

他想晚上多玩会儿游戏,就约定好只要不影响第二天状态就行。

 

早上他想多睡会儿,我们也不再一遍遍催促,只把早餐温在锅里等他醒来自己吃。

 

不再天天念叨让他学习、看书,而是告诉他,如果想重新回到学校,我们会全力支持。

 

如果暂时还没做好准备,我们会陪他慢慢调整,不再给他施加压力。

 

有一次,我看见儿子主动找出以前的英语课本,虽然没看多久,但我和他爸也没去干涉。

 

只是笑着对他说:

 

“你想看的时候就看会儿,不用有压力。”

 

慢慢地,儿子的变化越来越明显。

 

他会主动跟我们聊起以前学校的事情,也愿意走出房间和我们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哪怕只是安静地呆着。

 

有一天,儿子突然说:

 

“下周,我想让你们陪我回学校看看。”

 

听到这句话时,我和他爸激动得差点哭了出来。

 

我知道,儿子这次是真的做好准备了。

 

如今,儿子已经重新回到学校,家里也恢复了往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节奏。

 

经历了这段日子,我终于明白:

 

 

一个家庭最伤害孩子的,不是父母离婚,不是贫穷,而是充满了“严重内耗”

 

家庭是一棵树,父母是根,孩子是叶。如果根腐烂了,叶子再努力,也绿不了。

 

我们无法决定孩子的命运,却能决定他的底气和韧性。

 

一个父母情绪健康、关系和睦的家庭,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港湾。

上一篇
目睹儿子厌学摆烂、沉迷游戏后,我醒悟:与其逼孩子成为“人中龙凤”,不如接纳他只是个普通人,就像孩子从来没有要求父母要优秀一样
下一篇
11岁女儿从“严重叛逆”变成“懂事上进”,我用了这个策略,成功改变了她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logo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教育局监管 | 一对一心理疏导 | 军事化管理模式

多年专注青少年叛逆、网瘾等问题解决方案

24小时专家咨询热线:1561013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