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明白,父母离婚对孩子伤害特别大,但还有一种情况,比父母离婚的影响更严重——那就是“内耗型父母”。
这类父母给孩子带来的持续性精神伤害,远比离婚造成的短期痛苦要沉重得多。
以前我并不理解,直到半年前,儿子厌学、不去上学,在家“摆烂躺平”后。
我才真正体会出这几个字背后的分量,那种感受刻骨铭心。
儿子上初中之前,一直都是亲戚朋友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每天按时完成作业,从不拖拉贪玩,考试成绩虽说不算顶尖,却也能稳稳排在学校前50名。
我和老公都觉得,只要儿子顺着这条路走下去,中考肯定能考上不错的高中。
可刚上初二没多久,一切就都变了。
每天放学回家,作业都懒得写,鞋一甩就钻进房间,抱着手机没完没了地打游戏;
喊他吃饭,总得催个三五遍才肯出来,成绩更是像坐了过山车似的直线下滑。

一开始我和他爸想着,儿子可能是到了青春期,只要多念叨几句、多管管,说不定过阵子就好了。
没成想,儿子之后的状态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每次想跟儿子说话,他不是一句“别烦我”,就是干脆躲进屋里不出来;
一提上学就翻脸,说两句就摔东西、胡乱怼人,说多了就直接摔门;
劝他少玩会儿游戏,他反倒冲我们吼“不用你们管”,转头把房门锁得更紧了。
......
我和他爸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每天早出晚归,为了供儿子读书,拼了命地工作。
可我心里清楚,我们的交流从来都不在一个频道:
我在意儿子的感受,他却只盯着成绩和学习;
我想多陪儿子聊聊天,他却一门心思让儿子刷题、考重点;
他说我太惯着儿子,我说他光会动嘴皮子不干事。
因为儿子的事,我和他爸没少吵架,吵来吵去也没个结果,家里的气氛憋得人喘不过气。
有一回,儿子放学进门就一直在玩游戏,作业被扔在一边,一个字都没写。
他爸气得火冒三丈,直接冲进他房间,一把抢过手机摔在沙发上:
“整天就知道抱着个破手机玩,以后考不上好高中,大学想都别想,将来喝西北风去啊?”
他爸那副样子把我吓了一跳,我赶紧劝了他两句,想让气氛缓和点。
没成想,他火气一下子全冲我来了:
“你看看你养的好儿子,再玩下去就废了!”
儿子猛地从椅子上弹起来,脸涨得通红,冲他爸喊道:
“别说了,整天除了吵架就是逼我学习,这个家,我一天都不想待了!”
说完,儿子使劲推开我们,“哐当”一声带上门就跑出去了。
我俩愣在原地,半天没缓过神。
从那以后,儿子像是彻底“摆烂”了。
学校直接不去了,整天待在家里玩游戏;
每天睡到中午,起床以后接着玩,一玩就到后半夜,一天只吃一顿饭;
不洗头不洗澡,整个人邋里邋遢的,一提上学就冲我们发脾气。
每次看到沉迷游戏的儿子,我都心急如焚,好话说尽,他却根本油盐不进。
软的不行来硬的,规定时间、没收手机、断网......什么方法都试了,还是一点用都没有。

直到有一天,我偶然在儿子日记本里看到一句话:
“生在这样的家里,简直太倒霉了,烦透了。”
那一刻,我的心像被锤子砸了一样,一下子塌了。
我和他爸虽然关系一般,但为了儿子也没离婚,彼此都在努力维系这段感情。
家里也没有什么重大变故,经济条件也说得过去,怎么就让孩子这么厌烦呢?
在无数个深夜,我不断在问自己:“我们到底哪里做错了?”
之后的日子里,我到处向朋友打听办法,也找老师了解儿子在学校的情况,可始终没找到能解决问题的办法。
后来,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位有经验的老师,他的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
“一个家庭最容易毁掉孩子的,不是贫穷,不是离婚,而是持续不断的‘情绪内耗’。”
所谓内耗,不只是夫妻之间的争吵、不满,更多的是那种在日常中被忽视、却渗透在家庭每个角落的压抑和拉扯。
它就像潮气,看不见、摸不着,却会让人慢慢被浸透、霉烂,最后拖垮整个人。
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一点点被耗尽的。
就像我们家,我和他爸都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却用各自的方式互相牵绊、消耗着彼此。
儿子被夹在中间,我让他往这边,他爸偏要他往另一边,他不仅没法自己决定该走哪条路,还成了我们较劲的筹码。
只要有一点不合其中一方的心意,马上就会招来指责和数落。
时间一长,孩子的心力一点点被磨没了,心里装满了焦虑、困惑和不安。
每次吵架,儿子虽然没说什么,但他每次都悄悄地躲进房间,戴上耳机,一个人对着窗户发呆。
他不是不知道我们是为他好,只是他受不了家里永远都不平静的气氛,甚至连好好做自己都做不到。
最后只能用沉默、逃避或者干脆“破罐子破摔”来面对这一切。
心理学研究发现:
孩子90%的叛逆行为背后,都藏着一种“无声的反抗”。
而这些“逆反”背后,藏着许多父母没读懂的底层逻辑,就像我们家曾经的样子。

在后来的交流中,老师说过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得: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不在于为他做了多少事,而在于能不能给他一个‘干净的情绪环境’。”
这里的“干净”,不是说要完美无缺,而是指:
父母之间可以有不同意见,但不会互相贬低;
可以有情绪,但不会把火气撒在孩子身上;
允许孩子犯错,但不会借着爱的名义控制一切。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能让他“有安全感”的家,一个能说真话、不怕争执,但始终温暖的地方。
看着儿子那副样子,我们夫妻俩做了深刻的反省,也在老师的引导下慢慢调整:
1、放下成绩,先拥抱孩子的内心
刚开始,我借着送水果的名义,试着走进儿子的房间。
我没有提上学的事,只是坐在他身边,和他聊了会:
“儿子,妈妈想听听你心里的想法,不管是什么,妈妈都会认真听。”
起初儿子特别抗拒,但我耐着性子坚持。终于,他打开了话匣子。
儿子说,每天面对繁重的作业和频繁的考试,感觉自己压力特别大。
他觉得自己很孤独,没有人真正关心他“开不开心”,只在乎他的分数......
听着儿子的话,我陷入了沉思。
我拉着他的手,哽咽地说:
“儿子,对不起,是爸妈错了,忽略了你的感受。从现在开始,我们会跟你一起改变!”
我不再动不动就追问儿子“打算什么时候去上学?”“别人家孩子都上学,你不上学怎么办”.....
而是陪他做一些喜欢的事,周末一起看他最爱的科幻电影,他爸还特意学了他玩的游戏,爷俩偶尔还PK一局......
看着儿子脸上渐渐浮现的笑容,我知道,我们正在一点点靠近他。
2、改变家庭氛围,让温暖治愈一切
我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在儿子面前抱怨、不再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和他爸起冲突。
我们约定好,以后不会在孩子面前争吵,而是学着互相理解、包容。
每天晚饭后我们会一起散步,聊聊工作和生活中的事情,哪怕只是静静地坐着。
慢慢地,家里的氛围变得越来越轻松愉快,目的是要让儿子知道:家,不是一个战争场,而是一个避风港。
我清楚,儿子的叛逆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也不会一夜之间好转。
但至少,我们都在一起努力修复这个“破碎的气场”。
3、尊重孩子的节奏,给他多一些自主空间
我们不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儿子身上,而是学着尊重他的节奏和选择。
以前,我总觉得儿子就该按照我们规划的路线走,现在才明白,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步调。
我们不再强硬地要求他必须早睡早起,而是和他商量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时间表。
他想晚上多玩会儿游戏,就约定好只要不影响第二天状态就行。
早上他想多睡会儿,我们也不再一遍遍催促,只把早餐温在锅里等他醒来自己吃。
不再天天念叨让他学习、看书,而是告诉他,如果想重新回到学校,我们会全力支持。
如果暂时还没做好准备,我们会陪他慢慢调整,不再给他施加压力。
有一次,我看见儿子主动找出以前的英语课本,虽然没看多久,但我和他爸也没去干涉。
只是笑着对他说:
“你想看的时候就看会儿,不用有压力。”
慢慢地,儿子的变化越来越明显。
他会主动跟我们聊起以前学校的事情,也愿意走出房间和我们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哪怕只是安静地呆着。
有一天,儿子突然说:
“下周,我想让你们陪我回学校看看。”
听到这句话时,我和他爸激动得差点哭了出来。
我知道,儿子这次是真的做好准备了。
如今,儿子已经重新回到学校,家里也恢复了往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节奏。
经历了这段日子,我终于明白:

一个家庭最伤害孩子的,不是父母离婚,不是贫穷,而是充满了“严重内耗”
家庭是一棵树,父母是根,孩子是叶。如果根腐烂了,叶子再努力,也绿不了。
我们无法决定孩子的命运,却能决定他的底气和韧性。
一个父母情绪健康、关系和睦的家庭,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