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案例

目睹儿子厌学摆烂、沉迷游戏后,我醒悟:与其逼孩子成为“人中龙凤”,不如接纳他只是个普通人,就像孩子从来没有要求父母要优秀一样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我是一名中学老师,家住在北京海淀区。

 

都说海淀妈妈是全国最“卷”的父母,加上职业的关系,曾经的我也是鸡娃队伍中的一员,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优等生。

 

本以为凭着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能为儿子铺就一条顺遂的求学路,让他走得更稳更远些。

 

可没想到,刚上初二,儿子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一头扎进了厌学的泥潭里,整天抱着手机不放。

 

为了让儿子好好上学,我不惜放低姿态求他,可他要么摔门抗议,要么干脆装聋作哑。

 

那些在课堂上能让学生醍醐灌顶的道理,到他这里全成了废话。

 

作为老师,我教出过无数优秀的学生,可面对自己的儿子,我却束手无策。

 

 

整整一年,我就像捧着块捂不热的石头,急得满嘴燎泡。

 

我没办法接受儿子不优秀,这种执念像一根尖刺狠狠地扎在心里,让我既焦虑又不甘。

 

然而,让我意外的是,当我真正接纳“儿子只是普通人”的事实后,他反而卸下了重担,开始自律学习,主动朝着好的方向成长。

 

 

我和老公都是学霸出身,我是全县高考状元,他上学时也是学校里的尖子生。

 

我俩都觉得学习不是啥难事,想着儿子肯定会遗传我俩的基因,将来比我们更优秀。

 

况且,我俩一直都有一个执念——决不能接受儿子不优秀。

 

可谁能想到,现实狠狠给了我们一巴掌。

 

小学六年,不管我们怎么手把手辅导,报多少名师辅导班,儿子的成绩就像被钉死了似的,始终在班级中游徘徊。

 

就连他的班主任都跟我开玩笑,说:

 

“你这当老师的,把别人家的孩子教得挺好,自己儿子成绩上不去可不行啊!”

 

我一着急,又给儿子多报了两个辅导班,还淘来了各种黄冈卷、53套卷,还有各路名师的习题集,整整堆了家里半面墙。

 

连周末休息时间,我都给儿子掐着表计算,最多不能超过3个小时。

 

晚上写作业的时候,必须让他把房门敞开,好盯着他有没有偷懒。

 

我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我和你爸可都是名校毕业,你怎么着也不能比我们差了......”

 

就这么连催带赶地补了大半年的课,儿子总算擦着线进了北大附中初中部。

 

上了初中,功课一下子多了起来,压力也变大了,学习节奏比小学紧了不少。

 

为了让儿子跻身前列,一天24小时里,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几乎全被学习占满。

 

周末从早上7点到下午5点,儿子都在补习班连轴转,就连午饭时间,我都算计到分钟。

 

记得有次英语考试,儿子的成绩低于班级平均分2分,我和他爸狠狠教训了他一顿。

 

我责备他“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他爸也吼他“考这点分真丢人”。

 

没想到,儿子当天晚上就突然肚子疼、上吐下泻,送到医院后竟然被诊断为“甲亢危象”,医生还劝我“别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我当时还觉得是小题大做,觉得儿子不过是学习太累了,睡不好、胃口不好......

 

毕竟,自己小时候也都是这么过来的。

 

 

升入初二,学习压力更大了,儿子的状态却一天比一天差。

 

他开始整天抱怨“学习太难”“听不懂课”“跟不上节奏”;

 

一看书就发呆,一玩手机就精神得不得了,作业经常熬到半夜十一二点才开始动笔;

 

脾气变得特别暴躁,整天耷拉着一张脸,说不上几句话就开始发脾气。

 

初二第一次模拟考,全年级500多个人,他排到了230名。

 

我当场就炸了:

 

“你要是肯听我的好好学,能考成这样?我都跟着你抬不起头!”

 

儿子也朝我嚷了起来:

 

“你能不能闭嘴?整天就知道学习,烦不烦!”

 

我气得浑身发抖,我掏心掏肺为他好,怎么就被他当成了“驴肝肺”?

 

从那之后,儿子就开始频繁装病请假,不是头疼就是肚子疼,一周最多去学校三天。

 

我心里明镜似的,他就是想躲在家里玩手机。

 

被我戳穿后,他索性破罐子破摔:

 

“我就是不想上学怎么了?今天你说破天我也不去了,这些年我受够了!”

 

我以为儿子只是冲我们发发狠,吓唬吓唬我们,可没想到他果然说到做到,真不去学校了。

 

整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门都不出,一天下来几乎不跟我们打照面。

 

白天蒙头大睡,晚上通宵打游戏,日子过得黑白颠倒。

 

饭也不好好吃,不管我做了多好吃的饭菜,他都懒得看一眼。

 

要是赶上心情好,还能扒拉两口,转头又回房间继续玩游戏。

 

脾气也越来越大,只要我和他爸一进他房间,他就开始炸毛儿,大吼大叫着赶我们出去,家里整天被他弄得鸡飞狗跳。

 

看着儿子这副摆烂躺平、沉迷游戏的样子,我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既愤怒又不甘,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我实在想不通:

 

我是全县状元,28岁就留校任教;孩子他爸也是名校毕业的学霸。

 

怎么到了儿子这里,却连初中都上不下去,还成了别人口中“沉迷游戏的问题少年”?

 

 

儿子这副样子,让我一度陷入焦虑里,白头发肉眼可见地多了起来,后来还添了严重的偏头痛,疼起来整个人都像要炸开。

 

朋友看我实在熬不住,给我介绍了位资深的老师,想让她帮忙分析分析儿子厌学摆烂的原因。

 

 

老师没有急着说儿子的问题,反倒先问我:

 

“你希望孩子以后成个什么样的人?”

 

我想都没想就回答她:

 

“那当然得是一个优秀的、能自食其力、快乐的人。我和他爸本身不算差,他最起码不能比我们差......”

 

老师接着追问:

 

“那你觉得孩子现在是快乐的吗?”

 

我一下就愣住了,下意识地辩解:

 

“他怎么会不快乐呢?我和他爸都是老师,家里辅导书堆成山,我们随时都能给他辅导,这种待遇,别的同学求都求不来......”

 

老师打断我说:

 

“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就像持续往气球里吹气,当压力超过极限时,气球就会爆炸。

 

对孩子而言,父母过度施加的压力,只会让他们在崩溃的边缘挣扎。

 

那些厌学摆烂、沉迷游戏的孩子,只不过是心里累到撑不住了,想找个地方躲起来而已。”

 

她顿了顿,又说:

 

“老师的孩子未必天生就得是学霸,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即便成不了人中翘楚、社会精英,让孩子做个健康快乐的普通人,又何尝不是一种圆满?”

 

这些话像一根针,猝不及防地戳破了我心里多年的执念。

 

原来,我在不知不觉中给了儿子这么大的压力。

 

那一刻突然觉得,当老师的孩子,真是太不容易了!

 

回想儿子刚出生那会儿,我也曾想过:只要孩子能平安健康地长大,我就别无所求。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被身边的人影响着,被海淀“鸡娃”的浪潮裹挟,被“教师妈妈”的身份绑架,非要让儿子活成我们期待的模样。

 

比过了、超越了,我就安心、踏实;

 

落后了,我就会不安、焦虑、愤怒......

 

说穿了,这哪是什么攀比、好胜、虚荣,其实是我自己心里的匮乏和不安全感在作祟。

 

总觉得儿子必须比别的孩子更出色,才算配得上我这个当老师的身份。

 

那一刻,我终于醒悟了:

 

与其强逼着儿子成为“人中龙凤”,不如放下执念,坦然接纳他只是个会犯错、有短板的普通孩子,还给他一个能自在生长的空间。

 

毕竟,这世上哪还有比孩子能健健康康长大,快快乐乐地活着更重要的事呢?

 

就算成不了别人眼里的佼佼者,能平平安安、无拘无束地活出自己的样子,就已经够好的了。

 

 

当我真正接纳“儿子只是普通人”的事实后,紧绷了许久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

 

不再端着教师的架子高高在上,动辄指责、惩罚儿子,而是努力成为他的“战友”。

 

不管怎样,我都要给儿子传递出“我是来帮助你的”这个信号。

 

 

我找了个机会,郑重其事地跟儿子道了歉:

 

“妈妈以前错了,不该拿自己的标准来逼你。你心里肯定很难受吧?以后遇到什么问题,都跟妈妈说,我一定尽力帮你。”

 

儿子愣住了,没吱声,但眼里的戒备和敌意明显淡了许多。

 

我的状态放松了,儿子也好像卸下了对我们的防备。

 

偶尔会主动走出房间,和我们一起吃饭、看看电视,还会跟我聊几句游戏里的人物角色和剧情。

 

有次他打游戏时,我端着切好的菠萝凑过去:

 

“这游戏里的大怪兽,怎么长得跟你上次画的漫画似的?”

 

他头也不抬:

 

“这是BOSS,血条厚得很,你不懂......”

 

话虽硬,但语气里却没了之前的不耐烦。

 

从那天起,儿子房间的门就再也没有反锁过。

 

我渐渐发现,他玩游戏的时间少了,偶尔会翻出以前的课本看看,甚至还会主动提出跟着我去超市买菜。

 

有次我故意拿出一道数学题“请教”他,他皱着眉讲了十分钟,最后得意地说:

 

“你什么水平啊,怎么能教好学生,还不如我呢!”

 

我赶紧配合着说:

 

“不愧是我儿子,比你妈强多了!”

 

儿子一下被我逗笑了。

 

阳光从窗户照进来,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后来,儿子特别爽快地接受了我的意见,去到了专业老师的身边接受系统的调整。

 

虽然只有短短半年时间,但儿子却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脸上笑容多了,心态积极了,人也开朗了。

 

最重要的是,儿子不再把游戏当作生活中的全部,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温习功课。

 

整个人变得自律了许多,每天早睡早起,之前黑白颠倒的日子彻底不见了。

 

此刻,窗外的紫薇花又开了。

 

我突然想起儿子刚出生那天,也是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看着儿子在客厅里晃来晃去,一会儿翻书,一会儿逗猫,偶尔还会冲我喊“妈......”。

 

忽然觉得,这样的日子真好。

 

没有名校光环,没有班级排名,只有厨房里飘出的饭香,和孩子实实在在的笑脸。

 

我终于懂了:

 

与其逼孩子成为“人中龙凤”,不如接纳他只是个普通人,看着他慢慢长大,健康、快乐地活成自己本来的样子,才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圆满。

 

 

借用梁晓声在他的经典著作《人世间》里说过的一段话:

 

“孩子若是平凡之辈,那就承欢膝下,若是出类拔萃,那就让其展翅高飞,接受孩子的平庸就像孩子从来没有要求父母,一定要多么优秀一样。”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父母,没有什么优秀的资源和太多的文化,也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

 

那不如就多鼓励他,多认可、多表扬、多理解、多支持孩子。

 

不要把自己的认知焦虑、恐惧、愤怒,委屈转移给孩子,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上一篇
从叛逆厌学到复学,我发现让孩子恢复正常的关键:不是控制手机,不是照顾陪伴,而是这三点
下一篇
11岁女儿从“严重叛逆”变成“懂事上进”,我用了这个策略,成功改变了她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logo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教育局监管 | 一对一心理疏导 | 军事化管理模式

多年专注青少年叛逆、网瘾等问题解决方案

24小时专家咨询热线:1561013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