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你进来的,出去,我不想看到你!”
儿子双手紧紧抱着手机,声嘶力竭地朝我大喊。
早上7点,儿子又熬夜玩了一整晚的游戏。
我刚要推开他的房门,想要叫他出来吃口热乎饭,就被他这样劈头盖脸地一顿吼。
这就是我辛辛苦苦养了14年的儿子。
不仅厌学摆烂,还叛逆得厉害,现在更是连半点上学的想法都没有。
最让我寒心的是,他连对父母最基本的尊重都没了。
动不动就对我大呼小叫,不管我说什么、做什么,在他眼里好像全是错的,没有一件事能顺他的意。
我的温柔和纵容,把儿子养得叛逆又厌学
从小到大,我一直努力做个“温柔的妈妈”。
生活中,我会尽我所能满足儿子的各种要求;
学习上,我从来没逼过他,补习班他说不想去就不去;
考试考砸了,我也不会多批评,还会安慰他:“下次再努力就行。”
我以为,这样包容的爱,能让儿子长成上进又懂事的孩子。
可结果却狠狠打了我的脸。

自从上了初中,他身上的毛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管。
每天放学回家,他第一时间就找手机,一晚上抱着不撒手;
一玩起来就没个准点,作业经常拖到半夜才完成,第二天早上哈欠连天;
每次说他,他要么装没听见,要么盯着手机屏幕,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
催得急了,他立马瞪起眼,冲我喊“你别管我”,每次都闹得不欢而散。
尤其是提到学习的时候,准吵架。
看着儿子一天比一天摆烂,学习成绩一路掉到了倒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我好好跟他讲道理,说玩手机会耽误学习,以后没出路;
也试过发脾气,还气得把他的手机摔在地上,可一点用都没有。
他该躺平还是躺平,一点学习的心思都没有。
有一次,我气到极点,忍不住推搡了他一下。没想到他直接跑到同学家住,一连好几天都不回来。
这次冲突后,我们冷战了很久,一直到初二期末考试结束,关系都没缓和。
没了我的管束,那个暑假,儿子过得更加肆无忌惮: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晚上熬夜玩手机,第二天一觉睡到大中午,饿了就点外卖;
头发几天不洗,澡也懒得冲,整个人乱糟糟的。
好几次我实在看不下去,试着跟他好好沟通,可没说两句,他又冲我嚷了起来:
“你能不能别再管我了?天天唠唠叨叨的,不就是玩个手机吗?你再管我,我就不上学了!”
听见“不上学”这三个字,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
儿子长这么大,我从来没跟他发过大脾气,可这次我实在忍不住了,也提高了嗓门:
“你长出息了?这学是你说不上就不上的?不上学你以后怎么办?吃什么喝什么!”
可他一点都不在乎,撇着嘴说:
“我以后的事不用你管。”
从那以后,学校他是彻底不去了。
天天把自己关在卧室里,除了吃饭、上厕所,根本不出来。
我早上上班的时候,他还在睡;晚上我下班回来,他还在玩手机。
房间乱得像个垃圾场,衣服袜子扔得到处都是,外卖盒子堆了一桌上;
我想进去帮他收拾,结果他直接把门反锁,在里面大喊:“你别进来,我烦你。”
整个暑假,儿子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躺着:疯狂玩手机、作息黑白颠倒、暑假作业一字没动......
暑假开学那天,别人家的孩子都背着书包准时返校了,可儿子却赖在家里,一点上学的打算都没有。
我心里又心疼又无助,天天晚上睡不着觉,头发一把一把地掉。
看着镜子里眼神涣散、没一点精气神的自己,好像一下子老了十岁。
再想想卧室里那个对我冷冰冰的儿子,我第一次觉得,这14年的心血,好像全都白费了。
“温柔”和“尊重”,实则是没有底线的妥协
我实在想不明白:
我掏心掏肺给儿子最好的爱,一门心思为他好,也给了他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怎么就把他养成了现在这副样子?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一位从事心理行业的老师,把儿子的问题一股脑全都倾诉给她。

听完我的讲述,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
我对孩子太好了,我把对孩子的“温柔”和“尊重”,都变成了没有底线的妥协。
在孩子眼里,我这种无原则的退让,根本不是爱,而是在传递“妈妈可以被随意对待”的信号。
父母的责任,不是无底线满足孩子,而是在该立规矩的时候守住边界,在该管的时候做好“管束”。
尤其是妈妈,作为家庭氛围的核心,必须有自己的原则和威严。
而我,恰恰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太低了,凡事都以孩子的意愿为先,看似给了他自由,实则是放弃了引导他的权利。
久而久之,我在孩子心中就失去了权威,因为他知道,就算再任性、再摆烂,我也不会真的“怎么样”,所以他才敢更加肆无忌惮。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边界感”。
没有边界的爱,其实是溺爱,会让孩子失去对自己的尊重,也失去对别人的尊重。
只有当父母明确底线、坚守原则时,孩子才能意识到‘我的行为需要承担后果’,也才能真正感受到被重视。
我才意识到,以前那些我以为的“温柔”,其实都是对儿子的无底线纵容:
儿子不想写作业,我不忍心说他,就陪着他一起熬夜赶工;
儿子嫌我做的饭不好吃,我立马下楼买他最爱吃的糖酥排骨;
儿子发脾气摔东西,我也不敢说他,只会小心翼翼地捡起来哄着。
也正因为这样,儿子才会把我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变得越来越叛逆、越来越没规矩,到最后连学都不想上了。
那一刻,我如遭雷击:
我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温柔和包容,竟然差点毁掉了儿子的未来。
我终于明白,想要改变儿子,必须先从改变我自己开始。
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无底线妥协,得收起过度的温柔,做一个“不好惹”的妈妈。
用明确的边界和坚定的原则,重新帮助他建立对责任、对成长的认知,让他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该承担的责任。
立规矩、守底线,做一个“不好惹”的妈妈
1、别对孩子过度温柔,要学会立规矩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儿子习惯了凡事以自己的感受为先,完全不在乎家人的想法。
我说的话他要么嗤之以鼻,要么当作耳旁风,连对父母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
我明白了,想要孩子尊敬你、真正把你的话当回事,首先得拿起父母该有的“管束权”,学会给孩子立明确的规矩。

于是,我给儿子制定了清晰的规则,并且下定决心要坚决执行:
平时每天只能玩2小时手机,剩下的时间手机由我保管;
晚上10点必须把手机放回客厅,家里也会准时关掉网络;
早上8点前跟全家人一起吃早饭,要是起晚了,就没有早饭吃;
周末可以适当放宽游戏时间,前提是必须完成一件家务劳动,或者打扫自己房间。
一听见这些规则,儿子瞬间炸了毛儿,冲我大喊:
“你凭什么管我这么严?以前你都没管过!”
我没有像过去那样妥协,平静地看着他说:
“妈妈以前对你太纵容了,从今天开始,咱们就按制定好的规则来,没有例外。”
接下来的两天,儿子用冷战、摔东西、故意拖延等方式抗议,但我始终没有退让。
该收手机时绝不手软;没完成任务就坚决取消娱乐时间;不起床,我就真的不给他留早饭,饿了也只能自己想办法。
就这样僵持了 2 天,儿子见抗议没用,只好不情愿地开始遵守规则。
虽然过程不是很愉快,但好在儿子从前那些散漫的坏习惯正一点点有了改善。
2、从“事事代劳”到“学会放手”,让孩子扛起自己的责任
以前,家里的生活琐事基本都是我包了,洗衣、做饭、收拾屋子这些小事,从来没让儿子沾过手。
老师说,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好了,就会在不经意间干扰孩子的自主性和内驱力。
现在,我决定不再事事替他扛,而是慢慢放手,把本该属于他的责任一点点还给他:
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看到他房间乱了就立马收拾,看到他脏衣服、臭袜子堆着就顺手洗掉。
而是平静地跟他说:
“衣服是你自己穿的,洗不洗、穿不穿,最后要承担后果的是你自己。”
生活上也是如此,过去我总怕他饿肚子,哪怕他熬夜到中午才起,我也会把早饭热了一遍又一遍,等着他出来吃。
现在我把三餐时间固定下来:早餐7点半、午餐12点、晚餐7点半,到点就收桌,再也不会额外给他单独留饭。

有天,他熬夜玩手机到凌晨,第二天上午11点才醒,出来发现早饭没有,他一下子就急了,冲我发脾气:
“饭呢?你怎么没给我留?”
我没跟他吵,只是平静地说:
“吃饭时间早就过了,要想吃到热乎饭,要么准时起床,要么自己定个闹钟记着时间,不能总指望别人等着。”
就这样坚持了一周,儿子发现我是真的不再像以前那样“伺候”他了,反而慢慢变得主动起来。
他会主动把脏衣服拿去洗,虽然洗得不算特别干净,但至少肯动手了;
房间虽然算不上一尘不染,但也不会再堆得像垃圾场;
他还会定好闹钟早起,偶尔看到我在摆碗筷,还会过来搭把手。
这时候我才真正明白,父母学会“放手”有多重要。
把做事的权利还给孩子,他才能在一次次尝试里,慢慢长出管理自己的能力。
3、不要失去自我,努力让自己的磁场变强
自从有了孩子,我几乎把自己活成了一个陀螺,什么都要操心。
事无巨细地照顾儿子,他嫌我麻烦;事事关心丈夫,他嫌我啰嗦。
我掏心掏肺做了这么多,结果却是费力不讨好。
现在,我开始学着为自己松绑。
不再每天围着菜市场、超市转,也不再包揽家里洗碗、拖地这些琐碎家务;
干脆给自己报了个心理学速成班,每天跟着线上老师听课、做笔记。
我郑重其事地跟丈夫和儿子讲:家是所有人的,不是我一个人的,每个人都有义务为这个家分担。
慢慢地,我的生活变得充实又有趣,不再总把精力盯在儿子身上,也不会动不动就对他抱怨连连。
儿子看到了我的变化,也深受感染。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我满是抵触,重新找回了对父母该有的敬畏,对自己也有了要求。
在儿子眼里,现在的我虽然变得“不好惹”,但我知道,我有自己的原则和坚守的底线。
他生病时,我依然会细心照顾他;他取得一点小进步时,我也会真心地夸奖他“做得好”。
区别在于,我不再为了让他开心而放弃自己的原则,也不会因为心疼,就替他扛下本该他自己承担的责任。
我要用自己的改变告诉儿子:妈妈爱你,但这份爱有边界。
而这,恰恰是让他从“躺平”中站起来,真正找回内驱力的关键。

现在,儿子的变化让我特别欣慰:
不再像以前一样整日沉迷网络,开始主动规划学习任务;
学会了尊重我和他爸爸,再也不会动不动就大吼大叫;
更让我惊喜的是,一周前,他竟然主动跟我说:
“妈,我想回学校看看。以前的同学都在进步,我也不想再落后了。”
我知道,那个曾经把“不上学”挂在嘴边、用叛逆对抗父母的儿子,终于主动迈出了回归校园的一步。
最后,我想对家里有厌学孩子的妈妈们说:
真正的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帮孩子长出飞翔的翅膀。
做一个“不好惹”的妈妈,不是要让孩子害怕,而是要做他成长路上的引领者。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不好惹”的妈妈,既能活出最舒展的模样,也能给孩子有边界的爱。
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长出对抗风雨的力量,成为一个独立、自信、有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