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案例

千万别把孩子“喂太饱”!女儿厌学躺平,主动复学后我醒悟:真正有出息的孩子,都是“饿”出来的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在过去的一年里,女儿凭一己之力把全家搞得乌烟瘴气!

 

厌学、躺平、沉迷手机,每一项都让我心力交瘁......

 

女儿是我们唯一的孩子,我跟她爸十分疼爱她。

 

生活上,无论是吃的、喝的、用的,只要在能力范围内的,都会尽力满足她。

 

除了学习我替不了她,其他事情都不需要她操心,就希望能让女儿过得快乐一些。

 

每次去超市买玩具,我恨不能把整个玩具架都给她搬回家;

 

女儿想吃网红蛋糕,哪怕三更半夜,她爸也会开车半小时去买;

 

有次,女儿看上了一款联名款的运动鞋,我发动所有亲友帮忙抢,最后在二手平台多花好几百才买到手。

 

亲戚朋友都说我太惯孩子了,我还总开玩笑说“自家孩子不疼谁疼”。

 

 

女儿确实挺给我们长脸,除了脾气有点任性之外,学习一直都是尖子生,中考还考上了市重点中学。

 

就在我们引以为傲的时候,女儿开始闹起了幺蛾子。

 

老师三天两头找我,说她上课走神儿,作业胡乱敷衍,对待学习一点不认真。

 

在家更明显,一提学习就炸毛,每天早上睁开眼就嚷嚷:“学习简直太累人了,我不喜欢!我不想去!”

 

上学坚持不了一周,就缠着我们给她请假,说太累了,要休息。

 

刚开始,我和她爸都没当回事,觉得女儿学习压力大,闹点脾气很正常,过阵子就好了。

 

直到她又一次装病不上学,我和她爸才意识到,女儿问题严重了。

 

那几天我俩轮流哄她,好话说尽,甚至还跟她商量:

 

“等中考完了,爸妈带你去迪士尼玩几天,你不是一直想去吗?”

 

哄了好几天,女儿终于松口答应回学校了,但条件是要我们给她买最新款的华为手机。

 

我合计着一部手机能换她好好上学,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本以为送回学校就万事大吉,谁成想初三上学期期末成绩一出来,我彻底蒙了——

 

150分的英语卷子,她才考了63分!

 

我真是又气又急,觉得自己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没出一个月,女儿彻底“躺平”了,说什么也不肯跨进学校半步。

 

不管我俩怎么求她、劝她,她都跳着脚跟我们吼:

 

“你们是听不懂人话吗!我说了不去上学!”

 

眼看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为中考冲刺,她倒好,天天躺在家里不上学,也不学习,除了睡觉就是玩手机。

 

我心里急得要命,恨不得把她拖去学校:

 

“闺女,你不上学以后可怎么办啊,总不能天天在家耗着吧?”

 

她倒好,一脸不在乎地怼我:

 

“反正有你和我爸呢,我饿不着。上学累死人了,谁爱上谁上!”

 

她爸被气得没了脾气,想跟她讲“坐吃山空”的道理,话没说两句,她就不耐烦地嚷嚷:

 

“烦不烦啊,别啰嗦了!”

 

自打躺平在家后,女儿越来越离谱了:

 

白天睡觉晚上玩,凌晨两三点钟屋里还亮着灯,不是玩手机就是看网络小说。

 

在家跟我们几乎零交流,偶尔张嘴,就是要钱买东西,不是买衣服、鞋子,就是要钱充游戏币。

 

偶尔有一次不满足她的要求,她就劈头盖脸地抱怨,嫌我们没本事,不能给她更好的生活。

 

她爸向来宠她,手指头都没碰过她一下。

 

有次为了上学的事儿,他忍不住骂了两句,爷俩儿吵得不可开交。

 

我忍不住问自己:是不是我真的对孩子还不够好,才让孩子变成现在这样? 

 

 

女儿躺平在家那段时间,我茶不思饭不想,晚上也睡不好觉。

 

经朋友介绍,我去找了一位搞心理的资深老师,把女儿的事情前前后后讲给她听。

 

本以为她会赶紧给我支支招,没想到她反倒给我讲了一个心理学实验——“饿鼠效应”。

 

饿鼠效应

有一只饿得骨瘦如柴的老鼠,面前摆着一个能按出食物的按钮。

 

老鼠每按一次按钮,就会得到一点食物。

 

时间久了,老鼠知道只要按动按钮,就有食物出现。

 

让人意外的是:老鼠开始不停地按下按钮,即便身边堆满了食物,它已经吃饱吃撑,也一直在按。

 

最后,老鼠精疲力竭,倒在食物堆里死去。

 

老师说,对待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过度满足,反而加速了孩子被摧毁的过程。”

 

就像有许多父母,总是抱怨孩子不懂心疼父母,什么事都要父母做,稍微说两句内心又脆弱不堪......

 

其实,这都是被“喂得太饱”所导致的。 

回想我对女儿的教育,跟那只被“喂得太饱”的幼鼠又有何区别呢?

 

从小到大,我总是想把最好的东西一股脑儿塞给女儿。

 

生活上,她的衣服我来洗、吃饭我得端给她,连书包都是我替她收拾。

 

除了学习,家里什么活都不让她沾手。

 

可正是因为这份“过度的爱”,把女儿养得像温室里的花,稍微碰点难处就喊累,受点委屈就扛不住。

 

当初女儿开始厌学的时候,我们为了哄她上学,只顾着迎合她的心意,但却忘了要激发她的责任感。

 

结果就是,女儿把我们对她无怨无悔的付出当成是理所当然,逐渐丧失了感恩之心。

 

尤其上了初三,学习压力大了,成绩下降,女儿就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开始变得焦虑,渐渐失去了自信。

 

长期在这种情绪下,她就选择了逃避,最后干脆躲在家里躺着,想用这种方式来缓解内心的痛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对自己的目标保持一种“饥饿感”。

 

而那些真正有出息的孩子,往往都是“饿”出来的。

 

尤其对休学的孩子来说,比起无底线的安慰,帮他们找回生活节奏和责任感才是关键。

 

父母越是事无巨细地包办,孩子就越容易陷入“低能量模式”,变得被动、迷茫、害怕面对挑战。

 

“饿鼠式”的养法,并不是让孩子吃不饱、穿不暖,而是适当克制你的“过度照顾”。

 

只有让孩子适度“饿一饿”,她才会明白:

 

很多东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得自己去努力去争取;

 

休学不是度假,更不是躲起来享乐,人生也不可能永远有人兜底。

 

事已至此,我后悔也没用,只能按照老师教的“饥饿法则”,慢慢引导女儿走出困境。

 

01

给孩子的物质上“饿一点”。

 

以前,我和老公总是竭尽全力满足女儿的任何要求,哪怕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

 

结果呢?她要的东西越来越多,对我们的付出毫无感恩之心,只知道一味地追求和享受。

 

孩子成长的“苦”一点,“适度饥饿”一些,孩子才会更有出息。

 

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女儿有求必应,当她再次跟我们要“额外消费”的某样东西时,我会直接说:

 

“爸妈负责让你吃饱穿暖、供你上学,这是义务。其它的得需要你自己去努力争取。”

 

我以为女儿会冲我发脾气,可她却呆站在原地愣了半天,然后不情不愿地转身回了屋。 

 

从那开始,无论女儿想要什么,我都让她用自己的零用钱去添置,或者用做家务、学习来换自己想要的东西。

 

刚开始女儿极不情愿,一边干一边摔摔打打。我强忍着,假装看不见。

 

渐渐地,女儿开始养成了一些好的生活习惯。

 

会自觉收拾房间垃圾,早上偶尔会按时起床刷牙、洗脸,出门的时候还会主动帮我把放在门口的快递拿回家。

 

02

给孩子的庇护上“少一点”

 

以前,我总觉得孩子就得捧在手心里护着,小时候她摔了我先骂地板,长大了她跟同学闹别扭,我马上去找老师理论。

 

我现在知道了,我能护女儿一时,但护不了她一辈子。

 

当孩子犯了错或有不当行为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她自己解决或者承担后果。

 

我要学着放手,尽量少干涉女儿的生活,把原本就属于她的责任还给她,我只在她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就可以了。

 

千万不要像以前一样,孩子打个哈欠,我就迫不及待地把枕头给递过去。

 

就说女儿休学那段日子,我就像个“老妈子”似的,天天跟在女儿屁股后面收拾烂摊子。

 

看她袜子掉地上就赶紧捡,见她水杯空了马上倒上水,连她卧室垃圾桶满了都是我主动换垃圾袋。

 

 

有次,我故意三天没帮女儿收拾卧室。

 

她屋里的脏衣服堆成了山,零食袋子散落一地,脏得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我假装看不见,女儿还冷嘲热讽地说:

 

“哪有你这样当妈的”。

 

我淡淡地回了句:

 

“这是你的房间,你自己决定什么时候整理”。

 

女儿朝我撇了撇嘴,扭头回了房间。

 

等我再进到房间的时候,发现地上垃圾全扫进了垃圾桶;

 

床头上的脏衣服也收拾干净了,虽然打扫的不彻底,但总比之前遍地开花强。

 

03

给孩子的生活上“苦一点”

 

我年轻时候很早就离开家了,自己出来打拼,吃过不少苦头。

 

自从有了女儿,我就发誓,要让她过得轻松快乐一点,把自己能做的事都替她做了。

 

结果,女儿连袜子都不会洗,家务活一点也不会干,就连休学在家,都得我把饭菜端到床头她才肯吃。

 

我决定“狠”下心来,让女儿吃一吃苦头,只有这样,她才能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跟她爸一合计,借口去杭州旅游,给她留了一千块钱生活费,叮嘱她“自己管自己一周”。

 

结果第三天,我的手机就被女儿打爆了,说钱花光了,点外卖不够,冰箱里的速冻饺子也不会煮。

 

我狠狠心没去管她,等我们玩够回到家,发现早没了女儿的踪影,打电话一问,才知道她跑去楼下奶茶店打工去了。

 

趁着端午假期,我把女儿送去了乡下老家。

 

让她跟着爷爷学着种菜、喂鸡、插秧,跟着奶奶学着做饭、洗衣服。

 

等我去接女儿的时候,她一下就抱着我哭了起来:

 

“妈,我要上学!这日子简直太苦了,还是在学校舒服!”

 

我看着她晒得黢黑的脸,故意问:

 

“怎么突然要上学了?在家多舒服啊!”

 

我跟老公交换了一下眼神,在心里默默地说:“看来‘饿一饿’女儿还是很管用的!”

 

如今,女儿已经顺利回到学校,申请了复学重读初三。

 

学习之余,她会陪我们在楼下散散步,去旁边超市逛逛、买买菜;

 

还会叽叽喳喳跟我讲班里谁谁谁又闹了笑话,周末还会约着同学一起去养老院做做义工。

 

看着女儿每天拼命学习,我问她:

 

“闺女,你觉得现在累吗?”

 

她笑着说:

 

“累啊,但比以前躺沙发上刷手机强百倍!我现在每天觉得浑身都是劲儿。”

 

说实话,女儿成长的那段时间,对我们全家来说,都是一段特别难忘的日子。

 

我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指导,也感谢当初自己所做的正确决定,更要感谢女儿能够“迷途知返”。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天下却有大把不懂得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的父母!

 

过度满足不是爱,而是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真正的爱,是要让孩子适当“饿一饿”,他才能在破土而出时,拥有拥抱太阳的力量。

 

哪怕慢一点、难一点,也许正是孩子走出困境、重新融入人生的关键一步。

上一篇
“无条件接纳孩子”害惨我全家!越接纳越躺平,我才醒悟:最愚蠢的教育,就是把躺平孩子“当祖宗供着”
下一篇
16岁孩子摆脱叛逆厌学、躺平摆烂后成功复学——这位妈妈的做法让人深思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logo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教育局监管 | 一对一心理疏导 | 军事化管理模式

多年专注青少年叛逆、网瘾等问题解决方案

24小时专家咨询热线:1561013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