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年龄/性别:15岁/男孩
指导老师:桑老师
孩子情况:
暑假玩手机彻底失控,满脑子都是手机,完全丧失学习兴趣;
生活作息混乱,经常熬夜打游戏,为玩手机拿“不上学”威胁父母;
对父母态度恶劣,亲子关系极度紧张,手机成为家庭的主要矛盾点。
现在,孩子不再沉迷手机,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学会合理使用手机,学习专注且主动,与父母沟通变多,关系逐步修复。
儿子今年15岁,读初三,正是决定中考最关键的一年。
可他呢?非但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还总拿“不上学”威胁我,而这一切的起因,全是手机。
事情要从暑假说起。
期末考试他的进步很大,我一高兴,就答应他暑假可以玩玩手机,放松一下。
怕儿子玩起来没了规矩,我还提前和他说好:
每天可以玩2个小时手机,但必须先完成作业,晚上10点以后绝对不能碰手机。
那时候,我还天真地以为,一向自律守时的儿子肯定能遵守约定。
可我怎么也没想到,才过一周,他就完全失控了。
假期刚开始的前几天,他还能勉强照着规矩来。
可几天之后,手机就像块磁石一样,把他牢牢给吸住了。
每天早上,他一睁开眼就要摸手机,连洗脸刷牙都抱在手里;
喊他吃饭,嘴里“嗯嗯啊啊”地应付,身体连动也不动;
饭菜凉了热、热了又凉,我催了一遍又一遍,得到的只有他不耐烦的敷衍;
我劝他下楼活动活动,可他头都不抬,直接回我:“不去,没意思,还不如打游戏。”

后来我和他爸商量,干脆带他出去旅行,正好借着这个机会让他离手机远一点。
结果呢?他全程心不在焉,一上车就抱着手机玩,到了酒店更是连房门都不出,躺在床上刷个没完。
我忍不住朝他发火:
“我们花时间、花钱带你出来,不是让你换个地方玩手机的!你就不能懂点事吗?”
没想到儿子“噌”地一下从床上跳起来,冲着我吼:
“我又没让你带我出来,就你事儿多!要不是你求着我,我才不出来!”
我当时就懵了,心口又疼又凉,整个人僵在原地。
从那以后,儿子好像彻底跟我“杠”上了。
手机成了我们家最大的矛盾点,也成了横在我们之间的一道鸿沟。
我试着把手机藏起来,他总能翻箱倒柜地找出来;
我改了家里的WiFi密码,他就偷偷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流量继续玩。
有一次凌晨3点多,我半夜起来看见他房间还亮着灯。
推门一看,他正对着手机打游戏,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冲啊、冲啊”。
我瞬间气血上涌,冲过去想把手机抢过来,可儿子反应比我快多了,两只手紧紧攥着,我根本抢不过他。
好不容易熬到开学,以为他能收收心,结果更加“摆烂”了。
满脑子都是手机,根本拔不出来。
上课心不在焉,作业敷衍了事;
成绩肉眼可见地下滑,还偷偷把手机带到学校玩。
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办法都快用尽了,气极了也动手打过他,可他要么装听不见,要么就跟我对着干。
我甚至威胁他:
“你再这么玩手机,信不信我把手机砸了!”
可儿子一点都不怕,也没有半点悔改的意思:
“你砸啊,有本事就砸,砸了我就再也不上学了!”
我几乎每天都被他气得浑身发抖,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明明只是一个暑假,儿子怎么就被手机“毁”成了这个样子?
我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把他从手机的“泥潭”里拉出来?
后来,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我才逐渐明白了:为什么过去那些责骂与禁止,对沉迷手机的儿子完全不起作用。
老师的一句话,一下子把我点醒了:
“孩子沉迷手机后,很多父母都会跟手机较劲,其实是抓错了重点。
问题的根源从来不是手机,而是孩子在现实里,已经找不到其他能让自己真正快乐的事了。”

反思我自己,才发现,儿子沉迷手机并不意外,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从小学开始,儿子每天的生活就围着学习转;
怕他输在起跑线上,报了各种辅导班,把业余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满眼都是他的成绩,稍有下滑就严厉批评,却很少说一句鼓励的话;
就算后来答应他暑假玩手机,我也没有真正放下对他的管控。
一旦超时,我就会立刻夺走手机,还不忘数落他:“一点节制都没有,连自己都管不住。”
现在才意识到,在儿子的生活里,学习是必须完成的任务,玩耍要被限制时间,就连用来放松的手机时间,都要被我时刻盯着、算计着。
长期下来,他的压力无处释放,内心的孤独和挫败感一点点堆积,而手机里的游戏却能让他暂时忘记学习的压力。
不知不觉间,手机就成了他唯一能找到快乐的地方。
这种情况,心理学上叫“替代性满足”。
简单说,就是在真实世界里得不到快乐、满足不了心里的需求,就只能去虚拟世界里找补。
老师还跟我说,其实孩子天天躺着玩手机,他自己心里也不好受。
明知道该学习、该努力,也知道再这样下去会耽误自己,可就是管不住自己。
这时,如果父母还一味地管控、指责甚至批评,不仅拉不回孩子,反而会加重他的失控感。
孩子会觉得“反正我已经这样了,再努力也没用”,索性破罐子破摔,玩得更凶。
到最后,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父母越禁止,孩子越沉迷,更加叛逆厌学。
想让孩子真正从手机里走出来,靠责骂和禁止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根本行不通。
最关键的,是要帮孩子学会做手机的主人,而不是被手机牵着走的“奴隶”。
不是骂孩子,也不是抢手机,而是要“赋权”给孩子:教给他规划生活、管理时间、学会与手机共处的方法。
1、放下焦虑情绪,真诚地和孩子沟通,逐渐敲开孩子的心门。
之前因为手机,我和儿子的关系早就闹僵了。一看到他玩手机,我心里就很烦躁、焦虑,第一反应就是责骂、制止。
可每次都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两个人都憋着一肚子气,不欢而散。

想要改变现状,必须先从缓和我俩的关系开始。
我用老师教的方法,当再看到儿子玩游戏时,我不再像以前那样黑着脸,骂他“不务正业”“浪费时间”,而是试着管住自己的嘴,不再贸然干涉。
有一天吃完晚饭,我特意找了个合适的时机,敲开了儿子的房门。
我放低姿态,主动跟他“示弱”:
“儿子,妈妈想跟你像朋友一样,聊聊手机的事情,也想听听你的想法”
儿子愣了一下,一脸防备地瞪着我。
我继续说道:
“之前妈妈用了好多不对的办法让你放下手机,不仅问题没解决,咱们俩的关系还越来越僵,看到你不开心,妈妈也难受。
其实妈妈也不想这样,我们能不能一起想想办法,找个既能不耽误你学习,又能让你玩得痛快的方式?”
我特意把“我管你”,换成了“我们一起解决问题”。
我想让他明白,我不是来“管”他的,而是想站在他这边,跟他一起面对。
大概是我的语气和以前不同,儿子闷闷地说:
“其实我也想好好学,可就是管不住自己……”
聊着聊着,儿子逐渐打开了话匣子,主动跟我说起他心里的困扰。
而我,也为之前对他的忽视和高要求做出了真诚的道歉。
那天晚上,我们聊了很久,最后还一起商量出了双方都认可的手机管理办法。
这次沟通,像一把钥匙,终于敲开了儿子紧闭的心门。
2、明确边界,用“书面约定”分清学习与娱乐的主次,互相尊重,严格执行。
那次长谈后,儿子的心结似乎解开了不少。
虽然他偶尔还是会忍不住熬夜玩手机,但我知道,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和耐心。
之前我们也约定过玩手机的时间,但都是口头承诺,没有明确的细则,执行起来也含糊不清。
这次我特意找来了纸和笔,递到他面前说:
“儿子,咱们把之前聊好的手机规则写下来好吗?
你觉得每天什么时候玩、玩多久合适,学习要完成哪些任务才能玩,都可以写进去,妈妈也会遵守约定。”
我们一起商量着,定了一个详细的规定,目的就是帮他分清学习和娱乐哪个更重要:
每天放学回家,要先把作业做完,再完成一套练习题,之后才能玩1个小时手机;
周末要先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可以玩2个小时,但晚上10点以后必须交还手机;
如果当天有考试,考试的前一天就不能玩手机,要留足时间复习功课。

最后,我们还一起签上了名字,贴在儿子书桌前最显眼的位置。
刚开始执行时,儿子偶尔还是会忘记时间,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冲过去抢手机。
而是轻声提醒他一句:
“儿子,约定的时间快到了哦。”
其实,儿子大多数时候都会主动放下手机。
我想,大概因为这份约定是他参与制定的,他感受到了被尊重,心里也多了一份对自己的约束。
3、丰富业余生活,帮孩子找回“现实快乐”,减少对虚拟世界的依赖。
老师说过,儿子之所以沉迷手机,本质是现实生活里没有能让他快乐的事情。
我反思后发现,儿子的生活里,好像除了上课、写作业、上辅导班,几乎没有其他兴趣爱好。
记得初一时,他跟我提出想学篮球,我当时却觉得,只要跟学习不沾边的都会耽误学习,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
所以接下来,我要充实儿子的现实生活,让他从真实的世界里找到乐趣,把他从手机里彻底“拔”出来。
我主动给儿子报了周末的篮球兴趣班,还特意买了一双他喜欢的新球鞋。
每到周末,我和他爸都会抽出时间,陪他去小区球场练球;
他和同学打比赛时,我们就在旁边给他加油。
慢慢的,我发现儿子有了明显的变化:
躲在房间玩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少,偶尔看看,也是浏览一些和学习有关的网站;
学习时也比以前主动、专注了许多,根本不再需要我反复催促;
到了玩手机的约定时间,他就会主动把手机交还给我;
和我们的沟通也多了起来,偶尔还会陪我去楼下散散步、遛遛狗。
除了这些,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我也有意让儿子参与进来。
比如周末全家去旅行,我会让他负责查路线、选景点;
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我会主动让他安排去哪玩、怎么吃,吃什么,都由他说了算。
目的就是让儿子感受到:“我在这个家是很有用的,是被需要的”。
就这样,当儿子在现实里感受到成就感、归属感和快乐时,手机自然就不再是他唯一的“避难所”。
现在对儿子来说,手机只是学习和偶尔放松的工具,他已经能够自如地在学习和娱乐之间切换。

如今再回想那段焦虑的日子,我才真正明白:
你永远骂不醒一个沉迷手机的孩子,这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想要帮孩子走出手机沉迷,靠的从不是抢手机、断网、怒骂这些简单粗暴的方式。
最重要的是,用理解化解隔阂,用方法代替指责,帮助孩子重新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权。
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