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儿子迷上手机,我这颗心就从来没踏实过,真快被他给逼疯了!
一年前的今天,我记得特别清楚,儿子抱着手机玩了整整6个多小时,眼睛都没离开过屏幕。
当时我实在忍不住了,冲过去一把将手机从他手上抢了过来。
结果,儿子突然变得像一头发疯的野兽似的,朝我扑了过来。
拳头狠狠地砸在了我的胸口,嘴里不停地吼着:
“还给我!你还给我!给我......”
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哐当”一脚,把房门踹出个大洞,那声音震得我心脏直疼,到现在我都忘不了。
这就是我养了14年的儿子,一沾手机就像变了个人,简直六亲不认。
谁要是敢碰他的手机,他简直能跟你拼命!

在儿子和我拳脚相向之前,我一直以为,想让孩子戒掉手机,只有打骂,或是纵容。
直到我亲身经历了帮儿子戒掉手机的过程,我才终于明白:
帮孩子戒掉手机,不是要‘驯服’孩子,而是和他一起对抗手机带来的诱惑,给他一个比屏幕更鲜活、更滚烫的生活。
因为玩手机,儿子和我拳脚相向
一想起儿子沉迷手机的那些日子,我就觉得苦不堪言。
他刚上初中时,每次放学回来都说,班里同学课间都在聊游戏攻略。
放学还会凑在一起组队打游戏,他根本插不上话,在班里没什么朋友。
说实话,儿子从小就内向,我心里琢磨着,或许给他个手机,就能帮他跟同学搭上话,慢慢融入集体了。
被他软磨硬泡了好几天,我实在扛不住了,就把自己之前淘汰下来的旧手机给了他。
他当时拍着胸脯跟我保证,说只用手机查查学习资料、跟同学聊聊天,每天顶多玩15分钟游戏,绝对不会沉迷。
可结果呢?这话说了没几天就不算数了。
学习状态一蹶不振,对学习越来越不上心。
作业也不用心做,一有机会就逮住手机玩游戏。
我一提醒,他还理直气壮地顶嘴:
“你凭什么说我一直在玩?我刚拿起来!”
“我遇到不会的题,不用手机搜怎么做出来?”
后来更是熬到半夜也不睡觉,成绩一路跌到了倒数最后几名。
因为学习和手机的事,他经常跟我大吵大闹,亲子关系越来越僵。
可我们越吵,他越沉迷,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反而更多。
我能想的办法都试了:
吼过、骂过,跟他冷战了三天,甚至把手机都藏了起来,可全都没用。
刚想出一个招,他转头就有应对的法子,天天都在这种“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的拉扯里耗着。
直到那次爆发冲突,我才算彻底醒过神来。

有天半夜我起来上厕所,瞥见他房间里还透着一点亮光。
悄悄凑到门缝一看,不知道他从哪弄来一个平板,正趴在床头,两眼直勾勾地玩游戏呢。
后来才知道,那个旧平板是他偷偷攒了半个月的早饭钱,从二手市场淘来的。
他大概是听见了门外的动静,猛地转过头来。
这次,他的反应比哪回都激烈。
把平板往床上一摔,抓起桌子上的玻璃杯“哐当”一声就朝门口砸了过来,扯着嗓子朝我吼:
“你闲的吧?盯着我干什么!出去!”
我站在门外,火气一下子冲昏了头脑,也顾不上别的,跟他吵了起来。
话赶话,越说越难听。
我骂他“不争气、没出息、成不了气候”,他怼我“不懂他、没资格当妈”......
最后,我眼看着儿子红着眼从床上弹起来,攥着拳头,想都没想就朝我胸口挥了过来。
我整个人都懵了,像被钉在原地似的,动都动不了。
亲手养大的儿子,居然因为手机和我拳脚相向!
他攻击的不是父母
是在现实中处处受挫的自己
为了让儿子放下手机,我看了很多教育专家对手机成瘾的视频解读。
视频里提到一个心理学概念:
“禁果效应”
一样东西越是被禁止,人们就越想得到,越难抵挡它的诱惑。
这让我猛然想起,之前我没收手机、断网,甚至在气头上摔手机的行为。
在儿子眼中,就像是对手机这颗“禁果”的强化,手机变得更有吸引力。
在禁止玩手机的过程中,儿子会觉得自己的自由受到了限制。
原本对手机只是一种消遣的兴趣,却因为我的禁止,反倒变成了一种对自由和权利的追求。
其实,我对儿子一直管教得比较严格,小学时期,为了让他专心学习,从没让他碰过任何电子产品。
上了初中以后,我怕他跟不上进度,一口气给他报了好几个辅导班,可成绩却始终在中游徘徊。
我越是指责他不用功,他就越往后缩,学习与家庭多重方面的压力,让儿子的内心不堪重负。
一想到学习这件事,给他带来的只有“伤害”——无力、挫败、压抑、愧疚.....
久而久之,儿子的抗挫力不断被打击,而手机则成了他唯一的解压阀。
我才明白:
他攻击的不是父母,而是那个在现实中处处受挫的自己。
为了帮他慢慢找回抗挫的勇气,我去请教了一位专业的老师。
在她的建议下,我开始一点点引导儿子回到真实的生活里来。
把儿子拉回现实我用了这3招
为此,我做出了三个调整,方法不算复杂,效果却很明显。

第一步:钻进他的圈子,当个新手队友
我偷偷注册了一个儿子经常玩的那款游戏账号,故意起了个傻气的名字“陪儿子打怪的妈”。
我捧着手机,凑到他跟前:
“听说你在班里是游戏大神?我也注册了一个,你教教我呗。”
他翻着白眼吐槽我:
“你这手速跟老奶奶绣花似的,我可教不会。”
那天,儿子特别有耐心,整整教了我四十分钟,讲得比老师讲课还认真。
我故意笨手笨脚地出错,他急得抢过手机演示,嘴里念叨着:
“你看你看,这样走位才对”。
很明显,当时儿子眼里的光,比之前一直盯着屏幕时亮多了。
这时候我才发现,儿子不是只会沉迷,只是我们从没看见过他“厉害”的样子。
第二步:签一份“不平等条约”
那天,儿子一连打赢了好几局游戏,我趁他心情好,拿出纸笔试探着说:
“儿子,敢不敢跟我签个协议?你定玩手机的规矩,我提学习的要求,谁违规谁受罚。”
他挑了挑眉,不屑地说:
“真的?玩手机我也说了算?”
我点点头,儿子琢磨了半天,写下了两条:
写完作业能玩1个小时,周末多玩40分钟,晚上11点以后不碰手机;
老妈不能突然抢手机,想让我停必须要提前10分钟说。
我接着又补了一条:
每天教我一道你会的数学题,周末跟我去公园打羽毛球,做到了奖励多玩20分钟。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儿子基本都会按照约定好的去做。
虽然有时候会忘记“教我做题”这件事,但我也不催,故意拿着作业本,装作不懂的样子在他旁边走来走去。
后来,他不仅按时教我做题,还主动说:
“妈,今天这题我思路超清楚,保证你一听就会。”
第三步:把手机挤成“备胎”
为了让他离手机再远一些,我开始找各种由头把他从屏幕前拽出来。
知道儿子喜欢打篮球,我和他爸就约了邻居一家,周末一起组了个小型比赛,故意叫他一起:
“少了你这个主力,我和你爸肯定输,要不要助我们一臂之力?”
虽然他嘴上说着“没劲”,但却默默地跑去房间换上了运动服。
五一假期前,他爸特意去车行挑了两辆山地车,回到家故意跟儿子叫板:
“敢不敢跟我骑回老家?30多公里路呢,你可想好啊。”
儿子窝在沙发上刷着视频,头也不抬:
“谁怕谁啊,你别哭着让我给你扛车就行。”
出发那天太阳特别毒,没骑到一半,他的T恤就已经湿透了,嘴里不停地念叨:
“这破车座要硌死我了”。
等我们骑到一片山间小路时,儿子突然把手机揣进背包:
“妈你看,这种感觉真好,比游戏里的特效强多了。”

从那以后,儿子总会找机会拉着我们往外跑。
周末一起去郊外骑行,晚饭后一起去公园打羽毛球,偶尔还会跟着驴友爬爬山......
对儿子而言,这些实实在在的成就感,比手机屏幕里的虚拟奖励要沉得多。
有次,我俩一起去超市买水果,回家路上,他拎着草莓袋子突然对我说:
“妈,其实不玩游戏也没那么难受。”
我心里一暖,原来当现实里有了比屏幕更鲜活的期待,手机自然就成了可有可无的“备胎”。
此时此刻,手机还在客厅的充电座上插着,但多数时候只是安安静静地待着,再也不是儿子生活里的主角了。
朋友问我,帮儿子戒掉手机有什么窍门,我笑着说:
“以前我以为,让孩子不沉迷手机,要么是打骂管教,要么是放任纵容。
现在我才明白,帮孩子戒掉手机,不是要‘驯服’孩子,而是和他一起对抗手机带来的诱惑,慢慢提升他的抗挫折能力。
打败沉迷的从来不是禁令,而是给孩子一个比屏幕更滚烫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