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休学孩子的父母都有过这样的困扰:
原本听话的孩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特别抵触上学。
甚至干脆躺平在家,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玩游戏。
想狠心管一管吧,怕闹得太僵,孩子会更叛逆;
想忍一忍、顺着他吧,看着孩子一天天荒废时间,心里又急又慌;
试着提醒几句,可孩子要么假装听不见,要么不耐烦地顶回来。
最后往往是父母气得胸口发闷,孩子也一脸不服气,亲子间的关系越来越远。
时间久了,父母耗得没力气,孩子的情绪和状态也越来越差。
其实,心理学家早就给出过一个温和又管用的办法,既能不跟孩子闹翻脸,又能帮父母理清楚情绪、慢慢引导孩子。
这个办法就是——“空椅子技巧”。
空椅子技巧:
帮助父母稳住情绪,陪孩子看见内心
“空椅子技巧”由心理学家弗里茨·佩尔斯(Fritz Perls)提出来的,用来调节人们内心的冲突。
佩尔斯认为,人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其根源都在关系没处理好。
面对孩子的躺平状态,父母常常被焦虑、生气、委屈等一些负面情绪所裹挟。
既没办法冷静地跟孩子沟通,也很难真的理解孩子在想什么。
而“空椅子技巧”,就能很好地帮助父母先稳住自己的情绪,然后再慢慢靠近孩子。

具体可以分三步执行:
第一步:找一把空椅子放在面前,把心里的话对着它讲出来
闭上眼睛深吸几口气,试着想象,这把椅子上坐着的就是让你着急的孩子。
他可能是抱着手机的样子,也可能是冲你发脾气的样子,或者是对你爱搭不理的样子。
这时候,不用压抑自己的感受,把心里想说却一直没说出口的话都讲出来:
“你这样天天在家躺着玩游戏,妈妈真的很着急,以后你肯定会后悔的!”
“你到底想要怎么样,看你这样我心里特别难受,要怎么做你才能去上学?”
这一步最关键的是:
让你心里积压的情绪有地方宣泄,不用再硬逼着自己“忍”,也不用因为情绪失控跟孩子争吵。
第二步:坐到空椅子上,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
说完自己的情绪后,站起来坐到空椅子上,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回应”刚才的自己。
不用刻意帮孩子“找理由”,而是想一想:
如果我是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
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了什么麻烦?跟同学处不好还是上课听不懂?
刚才妈妈说那些话的时候,我会不会觉得被骂了、不想听?
比如你可能会“说”:
“我不是故意气你,就是一想到要上学就觉得累,玩游戏的时候不用想那么多”;
“你天天催我上学,我知道你为我好,但我现在真的没有力气,你越说我越想躲着你”。
这一步不是要“原谅”孩子的行为,而是帮你跳出“父母的思维”,看到孩子这样做背后可能隐藏着的需求。
第三步:回到自己的位置,理一理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从空椅子上坐回原来的位置,然后冷静地想一想刚才的“对话”。
你会发现,原来让你生气、着急的那些事情,此时好像多了一点理解。
之前觉得“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慢慢能看到一些可以尝试的方向。
你或许会明白:
孩子总是玩游戏,也许是因为在现实里没有什么能让他觉得“我能行”的事情;
那以后你就可以从他喜欢的事情入手,帮助他慢慢找回信心;
你可能还会发现:
孩子不肯跟你说话,原来是怕被你批评;
那下次再跟他聊的时候,就先别忙着“教育”,改成“妈妈想听听你是怎么想的”。

空椅子就像一面镜子。
不光帮你把情绪释放出去了,还能让你从“只盯着孩子的行为”,变成“关注孩子心里的需求”。
不强迫、不指责
给孩子“愿意改变”的空间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休学躺平,总想着“赶紧把问题解决”“尽快让孩子变好”。
于是就会拼命地催孩子、逼着孩子“听话”:
把手机没收、硬拉着孩子出门,甚至用断网、不给零花钱来威胁。
可是,越这样逼迫孩子,孩子就越反抗。
最后陷入了“父母施压—孩子躲开—父母更焦虑”的恶性循环里。
其实,孩子的改变从来不是“被逼出来的”。
而是要在被理解、被接纳的环境里,自己愿意迈出第一步才可以。
而“空椅子技巧”的核心,就是帮助父母先稳住自己的情绪,再给孩子创造这样的环境。
当你通过“空椅子”能够把情绪梳理清楚,不再带着焦虑和指责跟孩子说话时,孩子才会慢慢放下防备。
可以试着把“你必须赶紧上学,不然以后怎么办”。
换成:“妈妈之前总催着你上学,可能没考虑到你的感受,如果你愿意,我很想听听你现在是怎么想的”;
当孩子再黑白颠倒玩游戏,先不用急着“断网断电”或者“没收手机”。
可以说:“看来游戏的确很有吸引力,可以跟我说说你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样的吗?”
先走进孩子的世界,然后再慢慢引导他平衡好游戏和生活。

孩子的“躺平”就像时钟暂时停摆了,硬拨指针根本没用。
只有找到停摆的原因,轻轻给它上弦,它才能重新走起来。
而“空椅子技巧”,就是帮父母找到“上弦”的方法:
不用跟孩子闹僵,不用自己默默忍受,还能让孩子在被理解中,慢慢愿意主动改变。
毕竟,父母情绪稳定,才是孩子走出困境的最大依靠;能看见孩子的内心,才是帮他找回动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