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案例

不要过度在意你的孩子!休学2年的儿子成功复学后,我悟出扎心真相:复学秘诀就是“拖”,拖着拖着,问题就好了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儿子今年15岁,已经休学整整两年了。

 

休学后的儿子,彻底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每天就是吃、喝、睡和打游戏。

 

拒绝跟我们说一句话,就连吃饭,都要等我们睡了,才偷偷溜去厨房。

 

我每天一睁开眼,看着儿子紧闭的房门,心里空荡荡的,只觉得这个家像一座冷冰冰的炼狱,压得人喘不过气。

 

我心里满是委屈,也满是不解: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我拼尽全力为他好,他却要这样折磨我?

 

 

我和老公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当年挤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又在大城市摸爬滚打了好几年,才算勉强站稳脚跟。

 

我们太清楚,对普通人来说,读书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捷径。

 

也更坚信只有考上好大学,才能拿到通往好工作、好人脉、好生活的入场券。

 

所以,“把儿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成了我和老公人生里最重要的目标。

 

 

为了不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从他上幼儿园起,我就给他请了一对一辅导老师,每天上门教他识字、算数、练英语;

 

生活上我更是不敢松懈,每天都打起十二分精神盯着他。

 

早睡早起、整理衣物,每一件事都要做得“井然有序”,必须符合我心里的标准。

 

在我看来,“严格”才是对儿子的未来负责,心软只会害了他。

 

在我的高压监管和不计成本的投入下,儿子的成绩一直稳居年级前列,成了亲戚朋友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可这份看似完美的平衡,从他升入初中后就彻底碎了,我和他也开始频繁吵架。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做什么都不慌不忙,作业常常拖到半夜才写;

 

只要拿起手机就放不下,一让他学习,就摔桌子砸板凳;

 

成绩从年级前20一路掉到了150名开外,老师的投诉短信一条接一条。

 

学不好就算了,连最起码的家教都没有了。

 

每次批评他,他都毫无顾忌地冲我发火,甚至恶狠狠地指着我,让我“别待在他房间里”。

 

想起这些年为他付出的一切,我又气又委屈,忍不住指着他的鼻子喊:

 

“我每天忙得脚不沾地,花那么多钱给你请老师,做的这一切不都是为了你?你怎么这么没良心,真是个白眼狼!”

 

到了初二,儿子玩手机越来越上瘾。

 

我没办法,只能拉闸断网、定好规则,甚至没收他的手机,还警告他“成绩上不去,就永远别想碰手机”。

 

可就算这样,还是管不住他。

 

为了手机的事,我和儿子整天闹得脸红脖子粗。

 

我终于绷不住了,争吵无果后,把手机直接扔到他身上:

 

“玩玩玩!我懒得管你了,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我倒要看看,你能不能跟手机过一辈子!”

 

我以为这是釜底抽薪,但儿子却一脚踩在我的三寸上——彻底不上学了。

 

我和他爸又打又骂,道理讲得嘴都干了,甚至跟他冷战赌气,可他就是铁了心,不肯跨出家门一步。

 

不上学后,儿子过得更安逸了。

 

晚上抱着手机刷短视频、玩游戏,白天呼呼大睡,眼睛恨不得粘在屏幕上;

 

不洗脸、不刷牙,也不跟我们说话,连房间门都不出。

 

吃饭要我端到床头,就连上厕所,都要把手机揣在兜里。

 

只要我一提到“上学”这两个字,他就像被踩了尾巴的猫,要么冲我发脾气,要么就摔家里的东西。

 

 

现在儿子已经“躺平”两年了,还是拒绝回学校。

 

无数个深夜里,我都崩溃大哭,甚至有过“给他跪下,求他去上学”的念头。

 

我曾经无数次问自己:

 

以前那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去哪了?我不明白,自己掏心掏肺为他铺路,怎么就把孩子养到了这步田地?

 

 

为了让儿子恢复正常,我病急乱投医。

 

找过学校老师,也看过中医、西医,甚至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过算命先生,盼着能有“奇迹”发生。

 

就在我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一次偶尔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基地的心理老师。

 

她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指责孩子“不懂事”,也没有教我“怎么管孩子”。

 

只是耐心听我说这些年和儿子的相处细节。

 

她的一句话让我瞬间醒悟:

 

孩子休学不是厌学,而是在用最极端的方式,跟父母争夺“做自己的权利”。

 

这句话像一道惊雷,瞬间劈醒了我。

 

从小到大,我一直把“为你好”挂在嘴边,可我所谓的“好”里,藏着太多的要求和必须:

 

要求他考出好成绩,必须听我的安排,就连周末的时间,都要按我的标准来规划。

 

孩子小时候没有反抗的能力,只能乖乖听话;

 

可到了初中,他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想争取一点“说了算”的空间。

 

而我却用更强势的方式压制他:

 

收手机、定各种规则,甚至跟他冷暴力,本质上都是在告诉他“你必须听我的”。

 

当他发现顶嘴、吵架都赢不了我时,就只能用“不上学”这种伤害自我的方式来对抗。

 

心理学里有个“55387定律”:

 

人与人沟通时,55%的信息靠表情、动作等视觉信号传递,38%靠语气、语调等听觉信号,真正靠语言内容传递的只有7%。

 

也就是说,当父母急着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孩子时,心里的焦虑、恐慌、不满和愤怒,早就通过语气、表情、说话的音量传递给了孩子,让他先做出了“要对抗”的判断。

 

 

我这才突然明白,儿子的“问题”从来不是手机,也不是厌学。

 

而是我从来没有真正听过他的声音,从来没给过他一点“做自己”的权利。

 

原来,儿子休学不是因为不想上学,而是这场“权利斗争”的延续。

 

 

因为这种原因休学的孩子,要实现复学,其实比单纯解决厌学要简单些。

 

关键就在于用好一个字——“拖”,时间会慢慢治愈他。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试着用了2个方法,没想到儿子的情况很快就有了好转。

 

1、“拖”的第一步:“熬”住自己的情绪

 

以前我总觉得,孩子的问题必须“立刻解决”才对。

 

看到他捧着手机不撒手,就马上要抢过来;

 

发现他熬夜到凌晨,立刻就得吼着让他关灯;

 

哪怕只是看到他把衣服扔在沙发上,我也得当场逼着他收好。

 

可现在我才明白,那些“立刻”的背后,藏的全是我的焦虑和控制欲。

 

这样做不仅没解决问题,反而把他推得越来越远。

 

神经学研究表明:

 

遇到突发事件,情绪处理中心的杏仁核,会比理性分析处理中心的前额叶皮层快0.2秒。

 

就意味着,当我看到儿子做出“不合我意”的行为时,第一反应肯定是愤怒、着急。

 

这时我说的话、做的事,全是被情绪牵着走的“攻击姿态”。

 

比如骂他“没救了”,或者威胁他“再玩就把手机砸了”。

 

而这种姿态,只会触发他的对抗本能。

 

所以“拖”的第一步,是先“熬”住我自己的情绪。

 

再看到儿子熬夜玩手机,我会先回到自己房间深呼吸,告诉自己“别急,等天亮再说”;

 

当他把外卖盒堆的满地都是,我也不再当场念叨,而是默默收拾好;

 

现在,我还学会了“等一等”。

 

等儿子主动说一些学校的事,然后再顺着他的话茬聊;

 

等他愿意走出房间时,顺势再邀他一起煮碗面。

 

没想到,这些不着急的沟通和不起眼的小事,反而让家里的气氛逐渐轻松了下来。

 

 

短短一个月,儿子眼里的冰冷少了很多,说话时也不再带着刺。

 

以前他看到我就躲,现在会主动到客厅跟我一起看会儿电视;

 

以前我递杯水给他都嫌烦,现在反而会主动跟我说“谢谢”。

 

我知道,我成功“熬”过了情绪容易失控的阶段。

 

2、“拖”的第二步:“熬”出习惯的改变

 

老师特意提醒我:

 

儿子之前被我管得太严,现在对“规则”反而特别敏感。

 

越强迫他改变,他越会用“摆烂”的方式反抗。

 

想要帮他养成新习惯,急不来,得“熬”着慢慢来,从他能接受的小事做起,不逼他,也不催他。

 

我照着老师教的方法做:

 

每天早上把早餐做好摆到餐桌上,不管儿子起不起床,我都不喊他,也不抱怨;

 

晚上他熬夜时,我会在客厅留一盏灯,再在他房间门口放一杯温牛奶,附上一张小纸条:“别玩太晚,记得喝”。

 

大概过了半个月,有天早上我突然听到儿子房间有动静。

 

他居然赶在早餐凉之前起了床,还把被褥叠得整整齐齐,跑过来问我:

 

“妈,今天煮鸡蛋了吗?我想吃。”

 

从那以后,他起床的时间慢慢提前了。

 

虽然还没完全恢复到“正常作息”,但至少不再每天黑白颠倒。

 

至于玩手机,我也没再提“没收”或“限时”的事,反而偶尔会找他请教:

 

“我刷短视频总刷到重复的,你知道怎么调吗?”

 

“你玩的这个游戏,怎么才能过关呀?”

 

他一开始只是敷衍两句,后来居然会拿着手机跟我一步步演示。

 

有一次,他竟破天荒地主动跟我说:

 

“妈,陪我出去走会儿吧,屋里太闷了”。

 

这在以前,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

 

我顺着他的话说:

 

“好啊,楼下新开了一家水果店,我们去买串葡萄”。

 

那天,我和儿子走了半个多小时,聊的全是无关学习的琐事。

 

他会安安静静听我说话,也会不慌不忙地讲自己的想法。

 

我们俩身上的“刺”好像都收了起来,相处起来特别舒服。

 

慢慢地,儿子日夜颠倒的日子明显少多了。

 

偶尔会主动拿起书翻一翻,遇到难一点的题目做出来,还会跑过来跟我 “炫耀”。

 

我每次都认真夸他,给他肯定。

 

就这样,儿子慢慢放下了对我的芥蒂,也开始理智地看待他的学业。

 

如今,他已经顺利回到学校,给这2年的休学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而我也终于明白:

 

所谓的“拖”,从来不是放任不管的摆烂,更不是放弃孩子的借口。

 

那些看似“拖延”的时光,其实是给孩子自我疗愈的缓冲,是让亲子关系修复的养分。

 

当父母不再执着于“让孩子立刻变好”,而是接纳他当下的样子,用一件件温暖的小事慢慢焐热孩子封闭的心。

 

孩子反而卸下了对抗的铠甲,主动朝着“正常”的轨道靠近。

 

有时候,慢一点,“拖”一点,反而能让问题在温柔的等待里,慢慢长出解决的办法。

上一篇
告诉所有妈妈一个残忍的真相:孩子快速从休学、躺平中走出来,并不取决于你对他多好,而是学会“3不管”
下一篇
16岁孩子摆脱叛逆厌学、躺平摆烂后成功复学——这位妈妈的做法让人深思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logo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教育局监管 | 一对一心理疏导 | 军事化管理模式

多年专注青少年叛逆、网瘾等问题解决方案

24小时专家咨询热线:1561013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