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案例

告诉所有妈妈一个残忍的真相:孩子快速从休学、躺平中走出来,并不取决于你对他多好,而是学会“3不管”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之前看到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教育孩子时,父母适当‘摆烂’,反而更能激活孩子的自我成长力。”

 

这句话,用在面对休学的孩子身上,太贴切不过了。

 

很多父母面对休学的孩子,真的已经“好过头”了。

 

怕孩子挨饿、怕情绪反复,就包揽所有生活琐事;

 

怕孩子自我否定、怕他彻底放弃,就拼尽全力疏导情绪,想尽办法把他从躺平里拉出来。

 

可正是这份“拼尽全力”的付出,反而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得孩子喘不过气。

 

其实,每个孩子都害怕让父母失望、辜负期待,更不愿意看到父母为自己整天焦虑不安。

 

但当他们因为身心疲惫、情绪崩溃,最终选择暂时离开校园时,心里早已装满了负罪感。

 

这份深深的内疚,会让他们在躺平的低谷里陷得更深:

 

越怕辜负父母,越不敢尝试改变;

 

越想让父母放心,越容易在自我怀疑中停滞不前。

 

 

所以,想帮孩子尽快找回状态、重新找到生活方向,最有效的方法从不是“对他有多好”。

 

当你适当“摆烂”,少一些大包大揽,少一些急切催促,孩子反而更容易卸下心理包袱,慢慢站起来。

 

关键就在于这“3不管”:

 

1、孩子的学习和爱好,不急着管

 

“你能不能学学习,再这样下去就彻底跟不上了!”

 

“整天除了玩游戏,你还能做点别的吗?不行就学点什么吧!”

 

“人家别的孩子都能学,怎么你就不行?”

 

这些话,估计很多父母每天都会跟休学的孩子说。

 

但你可能没意识到,孩子当初选择休学,很可能就是因为扛不住学习的压力。

 

这时候再天天催着他学习,只会让他对学习更抵触。

 

心理学上有个“条件反射”的说法:

 

如果孩子一听到“学习”“成绩”,脑子里想到的全是焦虑、挫败和痛苦,那他只会越来越想躲开学习。

 

反过来,要是你不主动催促、不刻意提学习,孩子说不定反而会自己生出想学的念头。

 

休学在家的孩子,大多和外界没有什么接触,没有任何社交,更没有能让他投入的挑战。

 

有时候就算在玩游戏,也不是真的喜欢。

 

这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逼着他学,而是和孩子一起去寻找能让他重新点燃热情的火柴。

 

先放下“你应该怎样”“我是为了你好”的想法,也别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更别凭着自己的想法就决定“你去学这个”,而是带他多去尝试不同的事。

 

只要孩子能在适合自己的领域里,尽力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等他尝到“我能把一件事做成”的成就感,自然会主动投入进去,这就是内驱力的起点。

 

2、孩子遇到的挫折,不乱管

 

之前有位休学孩子的妈妈来找我:

 

她的女儿从小胆子小,上课不敢回答问题,也不敢交朋友,学校换了一个又一个。

 

一番交流后,我发现问题的根源其实在妈妈身上。

 

从小到大,这位妈妈就像母鸡护小鸡一样,一直把孩子护在自己的“翅膀”下。

 

不管是生活里还是学校里,只要孩子碰到一点困难,妈妈就立刻帮着解决,不让孩子经历一点挫折。

 

到现在孩子休学在家,既怕回到学校,又怕再次失败,什么事情都不敢尝试。

 

 

很多孩子选择休学,可能是因为成绩不理想、或是被同学排挤,也可能是跟老师起了冲突。

 

总之,是碰到了人生中暂时过不去的坎儿。

 

而不少父母的第一反应都是心疼:“要不就先别上了,回家休息一段时间再说”。

 

孩子回到家后,父母什么事都不让他做,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仿佛这样就能把孩子之前受的委屈都补回来。

 

可这样做,孩子真的能好起来吗?

 

恰恰相反,孩子休学在家,正是一个重新建立抗挫力的好机会。

 

不是说要故意为难孩子,而是日常生活里该有的规则不能少,该他承担的责任不能丢,该分担的家务也得让他做。

 

比如洗碗、拖地、收拾自己房间,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能让孩子感觉到“就算休学在家,我也能为家里做点事”。

 

再比如孩子想给游戏充值、想买喜欢的东西,可以让他自己攒钱,或者做家务来换取积分。

 

让他明白,不是所有想要的东西都能立刻得到,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锻炼。

 

如果父母一直管着、护着孩子,替他挡住所有的“坑”。

 

孩子只能接受快乐,反而可能让他失去面对困难的能力,未来遇到更大挫折时更难承受。

 

3、孩子能做的选择,不要管

 

很多父母面对休学在家的孩子,总会忍不住替他安排好大大小小的事。

 

可这种“全方位包办”,恰恰剥夺了孩子最需要的掌控感。

 

休学的孩子,本就因为之前的挫败对自己没了信心,觉得“我什么都做不好”。

 

要是连生活里的小事都做不了主,他会更觉得“我的人生自己说了不算”,也就更不愿意主动做出改变。

 

父母的责任是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与指导。

 

但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有权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不管是兴趣爱好,还是学习安排,父母如果管得太多、干涉太细,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都将受到压制。

 

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和信任,让孩子在试错中成长。

 

父母少替孩子做一次选择,就是多给了他一次证明“我能行”的机会。

 

当他能够在一些小事上尝到“自己做主”的甜头,才会慢慢有勇气面对更大的挑战,比如重新规划学习、思考未来的方向。

 

这份信任,比任何一句“为你好”,都更能帮他找回面对生活的力量。

 

 

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同,复学也不能一蹴而就。

 

父母要做到不预设,尊重孩子的节奏。

 

如果孩子现在还没到能复学的状态,那就先不提学习,先帮他把情绪和状态调整好;

 

等孩子状态好了,自己有了复学的想法,再和他一起商量学习计划、规划下一步的方向。

 

真正为孩子好,从不是推着他拼命往前跑,而是站在他身后。

 

等他准备好之后,再上前和他并肩同行。

 

因为只有当孩子带着自愿和信心出发,他走的每一步,才会更稳、更坚定。

上一篇
当孩子为了手机,威胁你不上学时,不要上当,不要服软,狠心做这3件事,他就会束手就擒
下一篇
16岁孩子摆脱叛逆厌学、躺平摆烂后成功复学——这位妈妈的做法让人深思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logo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教育局监管 | 一对一心理疏导 | 军事化管理模式

多年专注青少年叛逆、网瘾等问题解决方案

24小时专家咨询热线:1561013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