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一见面就跟我吐槽家里的孩子:
自从上了初中,孩子的手机瘾就越来越厉害。
每次一提到要没收手机,孩子就开始威胁:
“不给手机,我就不学了!”
那理直气壮的样子,让她又气又无奈。
朋友总是心软,想着孩子学习重要,心一软就妥协了,每天都顺着孩子的心意。
结果,孩子越来越得寸进尺。
玩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对待学习也越来越敷衍,现在动不动就拿“不上学”来威胁她。
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也觉得很熟悉?
一提到上学就浑身难受,一拿起手机立马生龙活虎;
一旦没收手机,就哭天喊地闹个不停,把家里搅得鸡犬不宁;
说什么都不肯回学校,你好言相劝没用,甚至还拿休学来威胁你。
看着孩子这样,你会生气、会焦虑、会忍不住有怨气,这些都是很正常的。

但你知道吗?孩子敢这样威胁,其实是在试探你的底线。
他们很聪明,父母最在意的就是学习,肯定会有足够的耐心哄自己。
也正是因为抓住了你的“软肋”,孩子才敢拿“不上学”“休学”当筹码来威胁你。
可是,一旦你上当了、服软了,他们就知道这招管用,下一次会更加变本加厉。
结果就是,亲子之间陷入了无休止的拉锯战:
上学成了讨价还价的筹码,孩子越来越任性,父母却越来越无力。
所以,想要打破这个死循环,把孩子拉回正轨,父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
孩子这种“威胁”的思维,而不是手机本身。
父母“狠心”做好下面3件事,就能把手机跟学习的联系分开,彻底断掉孩子威胁你的资本。
1
第一件事:建立新规则,允许表达情绪,但绝不接受威胁。
首先要跟孩子明确:有情绪可以直接说。
比如“妈妈收我手机,我心里有点不舒服”,这很正常,我们可以坐下来一起聊。
但像“不给手机就休学”“不买平板就不写作业”,这不是在说情绪,而是在威胁,家里绝对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情绪沟通规则”。
比如设立一个“冷静角”,孩子要是激动了,可以去那里待5分钟,等情绪平复了再跟你交流;
约定“好好说话的奖励”,如果一周内没有用威胁方法提要求,就可以允许半小时游戏时间。
规则定好后,一定要坚定执行,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放狠话”而妥协。
比如孩子再喊“不给手机就不学了”,你不用生气也不用劝,只需平静地说:
“妈妈知道你想玩手机,但用休学威胁不对,等你愿意好好说,咱们再聊。”
不被他的情绪带着走,也不被威胁绑架。
孩子慢慢就会明白:“威胁没用,好好沟通才能解决问题。”
2
第二件事:坚决不妥协,手机可以玩,但与学习、成绩没有任何关系。
很多父母容易陷入一个误区:
“只要你好好上学,我就给你手机”;
“这次考到90分,就奖励你玩2小时”;
......
不知不觉中,把“手机”和“学习”绑在了一起。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上学是为了换手机,学习是为了换奖励”,完全扭曲了学习的本质。

从现在起,一定要把这两者彻底分开。
要明确告诉孩子:
“手机是用来休闲放松的工具,学习是你必须承担的责任。
这两件事没有任何交换关系。”
具体可以这样和孩子约定:
每天写完作业后,能玩30分钟手机,但前提是作业要认真完成,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抄袭;
周末可以玩1小时游戏,但不管考试成绩是好是坏,这个游玩时间都不会变。
要让孩子清楚知道:
“学习是我自己的事,不是为了换手机才去做;
手机能玩,但要守规矩,和成绩好不好没关系。”
要是孩子再拿休学威胁你,你要做到态度坚定但语气平和地回应:
“上学是你这个年纪必须做的事,就像爸爸妈妈要上班一样,不能因为想玩手机就放弃。”
“手机该给你的时间一定会给,但绝不会允许你用不上学来威胁。”
不妥协、不跟孩子讨价还价,彻底断掉孩子“用学习换手机”的念想。
这样一来,孩子才会明白:“威胁根本没用,学习和手机各是各的事,都得按规矩来。”
3
第三件事:用关爱代替对抗,陪孩子一起面对挑战,承担后果。
孩子之所以会用手机逃避学习,用威胁的方式对抗父母,背后往往藏着一份“无力感”:
可能是课堂进度跟不上,觉得上学没意思;
可能是不知道怎么跟同学相处,宁愿躲在手机里找安慰;
也可能是觉得父母只关心成绩,只有手机能给他带来安全感。
所以,父母除了立规则,更要走进孩子的心里。
比如孩子说“上学没意思”,别着急批评他“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可以试着问:
“是上课听不懂,还是和同学玩得不开心呀?咱们一起想想怎么解决。”
如果孩子跟不上课,就陪他一起整理错题,每天花10分钟补一补薄弱的知识点;
如果孩子觉得孤单,就多带他参加户外活动,帮他认识新的朋友。
同时,也要让孩子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
比如孩子故意拖延作业,导致没时间玩手机,你不用替他着急,只需要说:
“作业是你自己的事,没写完所以玩不了手机,这是你自己选的,下次要记得安排好时间。”
不指责、不包办,陪他面对困难,也让他承担后果。
孩子慢慢就会明白:“逃避没用,爸妈会陪着我,但我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你家孩子也在用不上学来威胁你,别上当,别心软。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坚强,也更聪明。
只要你坚持原则,用爱心陪伴,他们一定能学会自我管理。
记住:
父母的坚定不是“狠心”,而是帮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父母的关爱不是“妥协”,而是帮孩子找回面对生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