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今年15岁,初三,曾经是个“别人家的孩子”。
小学时,他聪明伶俐,成绩就没掉出过班级前三。
我和他爸对他寄予了厚望,觉得他将来肯定能考上重点高中,冲刺名牌大学。
可这一切,在他进入初二后,彻底崩塌了。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看到他抱着手机,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出来。
月考的排名下降了8个名次。
我问他原因,他总说最近太累了。
我有些着急,特别怕中考的关键节点他学习不认真了。
于是,我开始警惕起来。
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检查他当天在校的测验和作业。
随着我把目光都放到他身上,我发现问题无处不在。
写作业时常常走神、抠手,还在草稿纸上画小人。
完成作业的时间也越来越晚,遇到不会的,就用手机查答案。
为了不在中考时掉链子,我决定对他采取严厉的措施:
没收手机、平板、电脑;每天回家写作业我就在旁边盯着。
可这一盯把我气得够呛,这简直成为我们母子俩共同的煎熬。
明明半个小时就可以写完的作业,他能拖两个小时。
好不容易坐到桌子旁边,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找橡皮擦找尺子。
同样的错误,纠正了好几次,还是反复出错。
我内心的火气根本压不住,吼他成了家常便饭。
这时候他要么恶狠狠地看着我,要么把笔往边上一扔不写了。
最后,总在我连哄带骂中,作业勉强写到深夜。
老公也劝我:“整栋楼都能听见你骂孩子的声音,管得太严厉。”
可我听不进去,我告诉老公,我都是为了孩子好。
我心里只有一个目标:成绩必须提上去,考上好高中!
可结果呢?
儿子的成绩不但没有起色,反而像坐滑梯一样,从年级前一百,直接跌到了四百名开外。
老师找我谈话,说孩子在学校要么睡觉,要么就一脸“生人勿近”的样子,完全变了个人。
我崩溃又委屈。我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来的是这种结果?

02
带着痛苦与疑惑,我开始疯狂地寻找答案。
看一些教育和心理方面的书籍、视频、直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才发现,我进入了一个教育的误区。
我所有的“紧盯”,本质上是一种过度控制。
我为了让他在中考中“不掉链子”,剥夺了他对学习的自主权和掌控感。
而他的厌学,正是对这种控制最直接的反抗。
回想我那段时间的口头禅:
“中考迫在眉睫,你不能浪费一分一秒。”
“现在不吃苦,以后有吃不完的苦。”
“上次月考下滑了,下次必须考好,把排名提上去。”
我把他当成了一个必须考高分,必须努力上进的“理想孩子的模型”,而不是一个活生生、有情感、会痛苦的孩子。
这样“有毒”的教育方式,一点点磨灭了他内在的学习动力。
让他变得被动、抵触。
更可怕的是,它引发了孩子的自卑、叛逆和巨大的精神内耗。
不仅摧毁了亲子关系,也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
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过去的自己有多蠢。
我以为的“督促”,实则是在“摧毁”。
我不仅没有把他推向优秀,反而让他最终开始厌学,从而成绩一落千丈。

03
醒悟之后,我决定彻底改变。我按照以下3个步骤,艰难但成功扭转了局面。不仅让儿子重拾学习的兴趣,也修复了我们支离破碎的亲子关系。
1
尊重孩子的节奏,允许他们犯错
“父母之爱子必为计深远!”当我们看到孩子成绩出现波动,容易紧张,是正常的!
我们总怕他们年纪太小,不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重要性。
也怕,在人生关键节点孩子把握不好方向。
当孩子的学习突然下滑,或者学习态度发生变化,我们就很慌张。
但其实,每个孩子成长和学习的节奏存在个体差异。
我们如果掌握了规律与方法或许就没那么难。
初二课程难度加深,知识量增多,学习节奏加快。
孩子会为了尽快完成作业,依赖手机软件给出解题思路。
而且,初二的孩子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渴望独立和自主。
很容易对家长和老师的管教产生逆反心理,通过不认真学习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寻求关注。
这时候,如果充分尊重孩子的节奏,先倾听孩子的困扰,表达理解。
告诉孩子“我知道学习变难了,你很辛苦”。
然后优化学习环境,为孩子创造安静、整洁的学习空间,减少干扰。
并帮助孩子采用高效的学习方法:
如:番茄工作法(25分钟专注学习+5分钟休息),提高学习专注度。
保证孩子充足睡眠,适当安排运动、娱乐时间,缓解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这样会让孩子觉得,家长是真的在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亲子关系也会在宽容的氛围里变得融洽。
2
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
因为我爱儿子,非常希望他能好,所以对他的控制过于用力。
担心他玩手机,把时间用在不必要的娱乐上,我就没收了手机和平板。
怕他写作业不认真,亲子盯着他写作业。
慢慢地儿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对我有了怨恨和不信任。
其实,在当今这个社会,手机已经成了一个重要的工具。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孩子与同龄人交流的工具。
过度限制可能让孩子感到孤立,影响孩子社交和心理需求的满足。
懂得了这一点儿,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引导儿子正确使用手机。
不完全禁止他使用手机软件,但我明确与他做了约定。
软件仅用于查漏补缺、拓展思路,而非直接获取答案。
鼓励儿子先尝试独立思考,实在卡壳时再借助软件。
要求孩子记录解题思路,分析自己的薄弱环节。
3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
之前我对儿子严加管控,是因为我觉得,他本可以更好。
他从小优秀,怎么可以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在我的意识里,只有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才能在冲刺阶段考出好成绩。
我的行为,虽然看似在督促他,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权。
儿子总觉得是在为我学习,越来越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也因为我们亲子关系的恶化,导致他厌学的情绪越来越重。
现在,我放下了控制,转而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了他。
我告诉他学习关乎自己的未来,作业和考试必须认真对待!
时间可以自己去支配时间,让他自己选择是先玩,还是先写作业,还是先吃好吃的!
儿子很激动,他说:“妈,你要是早这样就好了。”
然而,不出所料,他在最开始的时候常常玩手机忘记时间。
我经常看到他作业拖到很晚才写,第二天又昏昏沉沉地去上学了。
我这心里别提多着急了,但我还是忍住没骂他,而是帮他分析最近的表现和一直这样下去的后果。
我告诉他:“初三确实很辛苦,但也真的很重要。如果你需要任何帮助,比如想找个老师补补课,或者需要妈妈帮你整理错题,随时告诉我,我24小时为你服务。但要不要,你自己决定。”
奇迹,就是在这一刻发生的。
他主动把手机交给我保管,说“中考前你帮我拿着吧,我有点管不住。”
接下来我们一起制定学习计划,这个过程中主要起主导作用的是他自己。
我只是给意见建议,同时帮他做评估。
这样,我终于也不用每天和他在书桌前死磕到精疲力竭了。
儿子也能在宽松的环境里发挥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儿子终于对学习重新有了兴趣,成绩也在稳步提升。
最关键的是,终于不再有那么强烈的厌学情绪了,也不再像从前一样上课睡觉了,老师反映他学习的劲儿又回来了。
看着儿子的变化过程,我打心底里觉得开心。
我到现在才真正明白:我们再渴望孩子变好,也要注意科学的方法。
我们完全可以像朋友一样,耐心倾听孩子的困扰,帮助他改进学习方法,使孩子从根源上克服困难。
最重要的是,把学习的主导权还给孩子。
把主导权交给孩子,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指在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给予他们合理的引导,最终让他们自己去掌控学习和成长的节奏。
爱的最高境界,不是掌控,而是赋能。
我们总是高举“为你好”的旗帜,却在不经意间,折断了孩子飞翔的翅膀。
父母最该做的,是把孩子的方向盘郑重地交还到他自己手中。
信任他、陪伴他、为他加油,他自有力量与智慧,去驾驭属于他自己的、充满无限可能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