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注心血的女儿厌学躺平了
老公长期在外工作,我们的婚姻也早就名存实亡。
当时,我选择了冷处理,只希望能给孩子一个看似完整的家。
自女儿上学起,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他从不过问,所有的压力都压在我一个人身上。
我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只盼着她将来能出人头地,让我的付出能有个像样的结果。
每天放学,我会第一时间检查作业;
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错了,也会让她立刻改正;
晚上陪她刷题到深夜,连周末的时间也全被兴趣班、补习班所占满。
我总觉得,多学一点,孩子未来的路就能宽一点。
可结果,这些年倾注的心血,并没有换来期待的结果。

自从升入初一,女儿的变化就越来越明显。
刚开始,她只是回家磨磨蹭蹭不写作业,嚷嚷着说“学习没意思”。
我以为她刚上初中不适应,没太在意,只是加倍地催促她“心思要用在学习上”。
没想到情况越来越糟糕。
她开始频繁请假,找各种理由不去上学,不是头疼就是肚子疼。
就算勉强到了学校,她也坐不住,上课走神、睡觉,成绩从班级前几名一路掉到了下游水平。
老师找我谈了好几次,说孩子在学校“像丢了魂一样”,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更让我崩溃的是,没过多久,女儿开始极度抗拒上学。
就算我好说歹说把她拽到学校门口,她也是死死抓着门框不肯进去,哭着喊着说:
“我不想上学,我不要进去,你再逼我,我就不活了”。
女儿这话把我逼到绝境。
我还能怎么办?僵持几天无果后,还是帮她办了休学。
女儿休学在家的日子,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噩梦。
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除了吃饭、上厕所,几乎不出来。
每天只知道抱着手机玩游戏、刷短视频,经常玩到凌晨两三点,白天就蒙头大睡。
看着她这样,我又急又心疼,忍不住说她几句。
可她要么爱搭不理,要么跟我大吵大闹;
还说“我就这样了,你别管我”,甚至摔东西、砸门。
女儿复学又休学,陷入恶性循环
有段时间,女儿的状态突然好了不少,情绪也稳定了些,偶尔还会主动说“想回学校看看”。
我心里特别高兴,以为女儿终于想通了,日子总算要往好的方向走了。
可复学后的日子,比我预想的难得多。
一周最多去学校两天,剩下的时间要么说身体不舒服,要么到了学校中午就打电话让我接她回家。
还说在学校里,一听老师讲课就头疼,看到同学讨论学习就烦躁,根本坐不住。

回到家,她又变回了之前的样子。
不吃饭、不运动、不洗澡,房间里扔满了衣服和零食袋,每天过着黑白颠倒的日子。
我试着拉她去公园散步、去商场买她喜欢的衣服、去吃她爱吃的火锅,可每次都被她一口回绝。
“我不出去,你烦不烦”“你能不能别啰嗦了行不行”......
手机,已经成了横在我们之间最大的矛盾点。
后来,我趁女儿睡觉时把手机收了起来。
结果她像疯了一样四处找手机,找不到就哭、就闹,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
每天,我们都在“手机”“上学”“出门”这些事上互相拉扯、争吵,家里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我甚至觉得,女儿这辈子可能就这样毁了。
“共生”关系,是扼杀女儿的元凶
为了让女儿好起来,我天天在网上查资料,把看到的各种针对孩子厌学躺平、休学的应对方法全都用在她身上。
结果不仅没有效果,反而让她对我更加抵触,只要一靠近她的房间,她就会立刻关门、上锁。
直到我遇见了基地的陈老师,她的一席话让我彻底醒悟。
原来,我们家“焦虑妈妈+缺席爸爸+厌学叛逆孩子”的模式,早已形成了病态的共生关系。
老公常年在外,婚姻中的委屈和生活上的压力,让我把所有的情感寄托和人生期待,都一股脑压在了女儿身上。
我以为的“为她好”,实则是用自己的焦虑死死地捆绑住了女儿。
而女儿在这样的高压下,既没有地方倾诉,也没有机会喘息,只能用频繁请假、玩手机这些厌学叛逆的行为来反抗我。
女儿其实比我想象中的更加敏感。
我和老公糟糕的婚姻关系,我以为能瞒住她,可女儿却早已觉察到了家里的低气压。
她会认为“是不是我不够好,爸妈才会不开心”,于是开始自我否定。
她觉得,自己既达不到父母的期待,又没法让家里变好,慢慢就失去了面对学习的动力。
最后干脆用“躺平”把自己裹起来。

要想让女儿从厌学叛逆的困境里走出来,我必须先改变自己,打破这种病态的共生关系。
我开始按照老师的建议,从3个方面慢慢调整:
打破共生:3步帮女儿走出厌学泥潭
1、先照顾好自己:排出负面情绪,才有力量帮助孩子
以前我总觉得,作为妈妈,就得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可面对女儿厌学躺平的状态,我自己的负面情绪早就满得溢出来了。
焦虑、自责、愤怒,这些情绪像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得我喘不过气。
父母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绪。
如果我自己的情绪池里装的全是“污水”,那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这些负面情绪只会一股脑倒灌给她,让孩子更抗拒和我靠近。
现在,我开始学着先照顾自己的情绪:
每天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练习瑜伽;
开始尝试写日记,把心里说不出口的委屈写在日记里;
偶尔也会跟闺蜜约着喝喝下午茶,一起吐槽教育孩子的烦恼......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没那么容易暴躁了。
就算看到女儿“摆烂”,也能试着让自己先平静下来。
我这才明白,只有先把自己的负面情绪清空,我才有空间去容纳孩子的情绪,真正帮她走出当下的困境。
2、沟通前先稳住状态:不被孩子的情绪牵着走
以前,我的情绪完全跟着女儿的状态起起伏伏:
她今天主动写作业,我能开心一整天;
她明天说不想上学,我就会焦虑得整晚睡不着觉。
我把情绪的主动权全都交在了孩子手里,结果自己过得越来越累,孩子也变得越来越叛逆。
现在我明白了,每次想和孩子沟通前,一定要先稳住自己的状态。
要是自己情绪不好,得先跟孩子说清楚:
“妈妈今天不高兴,是因为工作上遇到一些事情,不是因为你。这些情绪我会自己处理好,不用你担心,也不用你来承担。”

有一次,我敲门想叫女儿出来吃晚饭,可她却在屋里不耐烦地喊:“别烦我!都说了不想吃!”
换作以前,我肯定会直接推门进去,指责她“天天不吃饭,身体怎么撑得住”。
但那天,我先在门外站着深吸了几口气。
然后在心里告诉自己:
“孩子现在心里肯定特别烦躁,她不是故意针对我,只是现在需要一点自己的空间。这时候她最需要的是理解,不是批评。”
接着,我在门外放低声音说:
“妈妈知道你不想被打扰,那我把饭放在厨房保温,等你饿了记得出来热着吃。要是想找人说说话,我会一直在客厅等着。”
没想到没过半个小时,女儿就自己打开了房门,小声跟我说:
“妈,刚才我打游戏输了,心里有点上火。”
我没打断她,也没急着跟她讲道理,就安安静静听她吐槽游戏里遇到的事情。
等她说完,她自己拿起碗去厨房热了饭,还主动跟我说:“明天想吃你做的红烧肉。”
从那以后,女儿越来越愿意跟我聊天了。
她会跟我讲游戏里有趣的队友,也会跟我吐槽刷短视频时看到的烦心事......
哪怕是很小的事,她也很愿意跟我分享。
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一遇到不开心的事,就用“锁门”“摔东西”的方式来逃避。
3、用放大镜找优点:肯定和认可,唤醒孩子的动力
以前的我,总是盯着女儿的缺点不放,开口就是指责:
“你怎么又在玩手机”、“你到底什么时候去上学”、“你就不能勤快一点吗”......
可我发现,越指责,女儿越叛逆,有时候甚至故意跟我对着干,你说东她偏往西。
现在我懂了,对于厌学躺平的孩子,不能总盯着他做得不好的地方。
要学会用“放大镜”找优点,哪怕只是很小的一点进步,也要及时肯定和鼓励。
现在,我开始试着改变自己的态度:
女儿一直很喜欢画画,以前我总是习惯性地泼她冷水:“画画能当饭吃吗?有这些时间,还不如多刷几道题!”
现在,我会认真地站在一旁看她画画,然后跟她说:
“你今天画的这幅画比以前的色彩都要鲜艳,妈妈很喜欢”。
她以前每天都要睡到大中午才起,现在早上10点就能起床,还会主动把房间收拾干净。
哪怕只是把散落的衣服叠好、放在衣柜里,我也会笑着说:
“你看,房间收拾完多干净清爽,你越来越能干了,妈妈都要向你学习呢”。
“你现在进步好大,妈妈为你开心”。
在我的不断赞美和鼓励下,我发现:
女儿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整个人变得越来越积极向上。
重生:女儿主动学习,顺利复学
经过3个多月的调整,女儿的变化越来越大:
她不再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开始主动走出家门;
偶尔会去附近的书店看看书,或者在楼下的小店喝杯奶茶,还报名学了游泳课;
复学后,上学频率也从每周2天,慢慢增加到3天、4天,到现在已经能正常上学了。
如今,手机再也不是女儿生活的全部。
她能自己控制好玩游戏的时间,会把更多精力放在看书、画画上,还在学校认识了新的朋友。

看着女儿眼里重新有了光,我终于明白:
当孩子出现厌学、躺平的情况,并不是“没救了”,而是以这种方式向我们求救。
作为父母,与其逼着孩子改变,不如先改变自己,打破病态的共生关系,给孩子空间和信任。
当我们学会适当放手,孩子才能真正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动力。
如果你也正在经历和我一样的困境,别一个人硬扛着。
有时候寻求专业的帮助,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也能让孩子更快地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