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小雨今年13岁。
在她小时候,我常年在外地工作,缺席了她大部分的成长过程。
好在女儿从小听话懂事,也没让我和她妈太操心。
当时我一直认为,女儿能体谅我们,是个好孩子。
可是到了初中,我发现苗头不对了。
她的成绩越来越差,基本滑到了班级中下游水平。
让我和她妈着急的是,她对学习也越来越不上心,这可怎么行?
我决定好好督促女儿,帮她把成绩提上去。
本以为,有了我严格的监督,她的学习会好转。
但没想到,督促了一段时间,我们父女之间冲突不断。
她非常磨叽。每次写个作业拖拖拉拉,慢慢悠悠,一会儿拿这个,一会儿取那个。
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效率就更别提了,1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她最起码要做3个多小时。
我可受不了这个,无规矩怎成方圆?我当即纠正她,给她立规矩。
然而她压根就不听,稍微一提醒她,就不理人。
最可气的是,学习成绩那么差了,她整天像没事儿人一样。
手机不离身,微信消息提示音响个不停。
我警告过几次,她还是偷偷地玩。
终于,有一次她写作业时又三心二意地玩手机。
我命令她放下手机,专心写作业。
她顶嘴:“我就是不会写,你别管我,太烦了。”
我的火气噌噌地往上冒!
在我第三次命令她放下手机,专心写作业,可她依旧不听时。
我气急了,一把夺过手机,狠狠砸向地板。
“你看看你现在像个什么样子!废物!”
那一摔,把我们父女的关系也摔碎了。
第二天,她就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用绝食宣告——她不去上学了。
我急得没办法,只好找物业开了门。
我看着她那副油盐不进的样子,气不打一处来。
我强压着火气,用我自己都陌生的声音对她说:“这个学,你必须上。”
面对我的高压,她有些怕了。
战战兢兢拿着书包,去学校了。
然而人到学校了,心思却根本不在学习上。
老师反映她上课不专心,作业也不按时上交,整天闷闷不乐。
她这样下去考高中都考不上,如果考不上高中,这么小的年纪可怎么办?
难道让她去端盘子吗?
我越想越急,第二天我开始全方位监督,想把女儿的习惯抓起来。
我告诉她每天完成作业后,必须多做预习、复习。
早上必须早起半小时,给我背单词,背课文。
但没想到,不仅习惯没培养起来,女儿的厌学情绪却与日俱增。
有一天,我打扫卫生时翻出了一张草稿纸。
上面全是她写的大篇幅控诉我的句子,“恶魔”、“我希望他消失”、“下辈子不要遇到他”。
那一瞬间,我像被一颗子弹击中胸口,浑身血液倒流,手脚冰凉。
我坐在房间的地板上,手里拿着那张皱巴巴的草稿纸,四十多岁的大男人,眼泪毫无征兆地滚了下来。
我这个从没掉过泪的汉子,在自己女儿的控诉里,溃不成军。

02
妻子小心翼翼地周旋在我和女儿之间,疲惫不堪。
我则陷入了更深的迷茫和愤怒:
我拼尽全力为她着想,为什么情况不仅没起色,反而换来了她希望我消失?
一个深夜我失眠,无意中点开了一个家庭教育讲座的音频。
主讲老师说,情绪由对事件的认知引发,而非事件本身。
这是心理学上的ABC理论: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不是由诱发事件A直接决定的,而是由人们对事件的信念B决定的。
当我们改变了对事件的看法,情绪和行为也会随之改变。
孩子顶嘴或抵触时,父母若硬碰硬指责,会强化孩子“被否定”的负面认知,激化矛盾。
此时需先“接住情绪”,如共情孩子,再提出建议,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为解决问题铺路。
对于厌学的孩子来说,家长更应该做的不是说服与训诫,而是理解与共鸣。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什么?就是要和孩子平等对话,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交流。
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向你敞开心扉。
很多家长碰到孩子厌学,就开始批评指责,却不知会适得其反。
质问、说教和失望,最终会将孩子彻底推入虚拟世界或自我封闭的壳中。
关上音频,我陷入了沉思。
我决定,先化解和女儿的矛盾,再逐步解决她厌学的问题。

03
1 家长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交流,跟孩子建立信任,为解决问题铺路
我一心为了女儿好,她最后为啥会疏远我,与我消极对抗呢?
我试着用ABC理论来拆解我和女儿的战争:
· A(事件):就是我催她学习、管她玩手机。
· C(结果):就是她恨我、厌学、对抗。
而那个我一直忽略的B(信念),竟然是我脑子里根深蒂固的想法:“孩子不管就废了!”“我是她爸,她就得听我的!”“她现在讨厌我没关系,将来会感谢我!”
而女儿那边呢? 我第一次试着站在她的角度想:“爸爸根本不爱我,他不停地指责我!”“他只想控制我,什么都管着我!”“在这个家,我呼吸都是错的!”
我们父女俩,就像两个对着吼的聋子,都死死抱着自己那个信念,觉得全是对方的错。我以为的“为她好”,通过我粗暴的信念,酿成了难咽的苦果。
理论易懂,行之则难。
我知道,要打破我们父女之间的隔阂,必须由我主动迈出第一步,而且这一步必须足够真诚。
于是我赶紧行动了,周日的傍晚,我端着切好的水果,再次敲响了她的门。
里面依旧沉默,我叫了两遍都没有回应。
我没有像以前一样命令她开门,而是隔着门,用尽可能平静的语气说:
“小雨,爸爸想跟你道个歉。爸爸以前的方式错了,摔你手机,是爸爸不对。我以为严格就是对你好……对不起。”
门内一片寂静。
我深吸一口气,继续说:“你写的那些话爸爸看到了。爸爸很震惊,也很难过。不是生你的气,是气我自己,竟然把我最爱的女儿,逼到了这个地步。”
我听到里面传来极轻微的抽泣声。
我的心猛地一揪。
“我想好好和你谈谈,可以吗?”
她并没有打开房门,我让妻子把水果送了进去。
从那天起,我强迫自己先不提“学习”二字。
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日常行为——下班后不再检查她作业,而是翻出我落灰的相机,周末就拉着妻子去公园、去郊外拍照。
我把拍得最好的夕阳和妻子的笑脸,发在朋友圈。
变化是潜移默化的。
她会站在我们身后,默默地看我们整理照片。
有一次,我指着一张逆光的照片说“这张没拍好,脸黑了”,她突然低声说:“用闪光灯补一下光就好了。”
我心头一震,强压着惊喜,顺势说:“爸老古董了,不懂这个。你懂的话教教我?”
真正的破冰,是在她妈妈生日那天。
她偷偷问妈妈想要什么,她妈妈按我们商量的,说:“就想要一张我们仨的合影,要好看的。”
我抓住机会,对小雨说:“你妈臭美,手机拍不行。爸爸有个老同学开了个工作室,咱们去拍组正式的吧?也算庆祝你妈生日快乐。”
她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
在摄影棚里,灯光打下来,我们一家三口别扭地站在一起。
摄影师努力调动气氛:“爸爸搂一下女儿的肩呀!”
我的手臂僵硬地抬起来,轻轻搭在她肩上。
我能感觉到她身体的瞬间紧绷,但这一次,她没有躲开。
拍完照,我看着镜头里我们勉强却完整的“全家福”,眼睛有些发酸。
关系缓和后,我找了一个周末下午,家里只有我们俩。
我给她泡了杯茶,像对待一个平等的成年人。
我说:“小雨,爸爸想通了。我们之前的相处模式有问题,我的错误方式伤害了你。”
那之后,我发现她对我态度变了。
“爸吃饭了。”她开始主动叫我。
随着关系的回暖,我把一些觉得有用的资料,整理好放到了女儿的书桌上。
大约过了十天,她主动来到客厅,站在我面前,声音不大,但很清晰:“爸,我数学基础有些薄弱,我想让你帮我叫周叔叔家的那个哥哥周末来家里帮我补补。”
我放下手里的书,心脏跳得厉害,努力平静地说:“嗯,我帮你联系。”
她看着地面,小声说:“爸,我发现,我不是真的讨厌学习,我只是讨厌‘被逼着’学习的感觉。”
她顿了顿,“那张草稿纸,我撕了。”
那一刻,我知道,横在我们心头的那根最深的刺,终于被拔掉了。
2 注重激励孩子,帮助孩子明确目标与规划,优化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自从我们的关系缓和了,女儿的学习态度也端正了,我心里的第一块大石头总算落地了。
但是我知道,接下来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
我从小缺席女儿的成长,妻子一个人忙里忙外,没顾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过去我总是批评打压,认为她这也不行、那也不对,说她懒,能力差。
这些话打击了女儿的自信,让女儿把这些负面标签,内化成对自己的认知,最后她真的就变成这个样子。
一个人只有被认可、被肯定的时候,他的价值感才会得到满足。
从而变得自信、积极、行动力强!
我意识到这点儿,开始想办法激励她。
女儿早起上学,我表示肯定:“这么积极,前途无量。”
女儿快速解出了一道题,我也积极鼓励:“这效率太高了,比爸爸当年厉害!”
同时,我和她一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学习计划:
• 短期目标:本周数学作业全对、背诵10个英语核心单词;
• 长期目标:本学期成绩提升20分,冲刺重点高中;
• 每日安排:早上15分钟背古诗词,晚上花20分钟复习当天知识点。
女儿数学基础薄弱、英语单词背了就忘,总觉得“冲刺重点高中”遥不可及。
我和她一起梳理后,制定了贴合她作息的学习计划,没想到她越坚持越有动力。
她说:“第一次感受到努力就有回报的成就感。”
长期目标被拆成了小阶梯,每次月考定“进步5分”的小目标,避免了遥不可及的压力。
她在书桌贴了分数追踪表,看着每次成绩一点点靠近目标,内心的信念越来越坚定。
一学期下来,女儿不仅稳稳实现了总分提升20分的目标,还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我教她课堂上要紧跟老师的节奏,有疑问的知识点用红笔圈起来,课后问老师。
起初她怕提问被同学笑话,标注的疑问课后也不敢找老师。
总把问题攒到周末,越攒越多越学越懵。
我鼓励她“提问是查漏补缺,不是丢人的事”。
她试着鼓起勇气问了一次后,发现老师特别耐心,同学也没在意,慢慢就克服了胆怯。
这些方法看似简单,但她坚持了下来。
她自己也说,这些技巧不仅让她从“盲目学”变成了“有方法地学”。
更让她学会了面对困难不退缩,越学越有信心。
寒来暑往又过了一年,她的成绩从班级中下游一路冲到中上游。
不仅不用我提醒,还能自己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有一天,她信心满满地说:“爸,我想冲刺一下,争取考上重点高中!”
我笑着说:“爸爸相信你。”其实那一刻,我特别有成就感——我不仅挽回了女儿,更让她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和自信。
现在的我们,更像无话不谈的朋友。
我终于明白,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居高临下的指责和控制,而是理解、陪伴和恰到好处的引导。
愿每个家长都能放下执念,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与理解中,勇敢逆袭人生的每一次风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