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年龄/性别:15岁/男孩
2.心理指导老师:桑老师
3.孩子情况:
厌学,沉迷网络游戏,整天和父母顶嘴、对吼;
连续旷课一个月,学校责令休学;
为玩游戏把妈妈关在门外挨冻,甚至气到妈妈晕倒也无动于衷;
拒绝看心理医生,用离家出走威胁父母。
目前,孩子学会了感恩,懂得换位思考;成功戒除网瘾,认识到游戏对学业的影响;复学后学习态度良好,成绩稳步提升。
因为游戏,我们这个家都快散了!
去年10月,15岁的儿子突然不去上学了。
人生最关键的三年,他却沉迷游戏,怎么管都不听,越管越糟。
他整天和我顶嘴、吵架、对吼,甚至扬言要离家出走,直接躺平了。
看着曾经乖巧的儿子,如今变得陌生又叛逆,我心里那个苦啊,而老公撒手不管的态度,更是让我分分钟绝望崩溃!
有时候,我真后悔当初生了这个不争气的儿子。

我拿命换来的儿子
跟我顶嘴对吼,沉迷游戏躺平了
怀儿子时,我已经36岁,是高龄产妇。
妊娠反应特别严重,吃什么吐什么,整个人虚弱得不行。生产时更是经历了顺转剖,感觉半条命都快没了。
儿子一出生,我和他爸就把他看得比命还重要,什么都宠着他,替他规划好一切。
大到上哪所学校,小到兴趣班学什么,甚至连吃穿用都安排得妥妥帖帖。
为了他的未来,我们早早存了教育金,还计划送他出国留学,长长见识。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儿子对我们安排的一切嗤之以鼻。
去年,他的变化特别明显:
脾气越来越大,动不动就顶嘴,让他往东,他偏往西;
学习状态急转直下,每天一放学就钻进房间,反锁房门,一门心思打游戏;
敲门叫他吃饭,他不耐烦地吼一句“别烦我”,或者干脆装作没听见,作业更是碰都不碰。
曾经乖巧听话的儿子,现在整天和我们唱反调,动辄顶撞,我心里又气又疼。
有一次,我出门买菜,把钥匙落在了家里。回来后,我在门外敲了半天,嗓子都快喊哑了,他在屋里却像没听见一样。
大冬天的,我就在外面干冻着,一直等到他爸下班才进了家门。
我心里憋着一肚子火,冲进他房间,关掉电脑,拔了网线:
“我让你玩!天天正事不干,学校也不去,你就玩游戏有能耐!”
结果他猛地站起来,比我高出一个头,嗷嗷地和我对吼:
“你关我电脑干吗!谁让你不带钥匙的,活该,就不给你开!”
当时我就觉得胸口憋闷,踉踉跄跄,一下子晕倒在地。
可他竟像没事人一样,插上网线继续打游戏,根本不管我的死活。

后来的日子,儿子越来越叛逆,顶嘴、吵架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为了让儿子回心转意去上学,我恨不得天天在他耳边念叨,急眼了两个人就对吼一通。
可每回争吵,他都吼得比我更凶、更狠。他宁可和我硬碰硬,也不肯听我好好说一句话。
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游戏声音开得老大,好像故意气我似的。
学校老师打了好几次电话,说儿子已经旷课一个月了,让我们考虑给他办休学手续。
他爸气得暴跳如雷,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后来干脆啥都不管,摆烂了,把这烂摊子全扔给我一个人。
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一点办法都没有。不管我怎么劝、怎么吵,儿子就是不为所动。
朋友建议我带儿子去看心理医生,我想着,活蹦乱跳的一个孩子,心理能有什么问题?
结果我刚一提,他就像点着的炮仗,一下子炸了:
“你神经病吧,我看你才有病!再叨叨我就离家出走,不回来了!”
看着他情绪失控的样子,我吓得赶紧闭嘴,生怕他真的离家出走。
每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听着儿子房间里传出的游戏声,心里像被刀扎一样。
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全是他小时候可爱的样子,再看看现在叛逆的他,心里真是比吃了黄连还苦。
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也想不明白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以前对他的那些期望,现在都成了泡影……
从“对吼”到“和解”,儿子终于变了
成功复学
在我被儿子的事折磨得焦头烂额,实在没辙的时候,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位有着十几年经验的心理老师,希望能彻底改造这个“无可救药”的儿子。
1、重新认识自己,找到自我价值感,增强自信心。
刚开始咨询时,老师并没有对儿子进行说教,而是通过一些活动,慢慢拉近与他的距离,逐渐打开了儿子的心扉。
她告诉儿子:
“游戏确实很有趣,但人生还有很多比游戏更有意义的事情。”
这种不带批判的沟通方式,让儿子逐渐放下了戒备。

老师告诉我,儿子沉迷游戏的背后,其实是缺乏自我价值感。
在学校里,他成绩下滑,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在家里,他又被我们的高期望、高控制压得喘不过气。
于是,老师通过一系列团体咨询活动,帮助儿子重新认识自己。
在一次“优点轰炸”活动中,老师让其他孩子轮流说出儿子的优点。
起初,儿子有些不自在,但当他听到别人说他“游戏打得好”“很有领导力”时,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老师趁机鼓励他:
“你看,你有很多优点,只是你自己没发现。游戏只是你的一部分,你还可以在其他领域做得更好。”
2、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内在驱动力,儿子重燃学习动力
为了让儿子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老师帮助他制定了短期和长期的目标:
●短期目标:用运动的方式转移对游戏的注意力,多参与一些集体活动;
●长期目标:重新规划学业,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
了解到儿子对游戏设计有浓厚的兴趣,老师便鼓励他:
“如果你真的喜欢游戏,可以尝试学习编程或设计,将来成为一名游戏开发者,而不是仅仅沉迷于玩游戏。”
这种正向引导让儿子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也激发了他的学习动力。
3、复学成功,成绩正逐渐提升,感恩又懂事。
经过短短半年时间的引导,儿子的变化突飞猛进。
尤其是在复学后,他的学习态度明显改善,成绩也在一点点提升。
虽然进步缓慢,但我看到了他的努力。
虽然偶尔还会玩游戏,但他能很好地控制时间,不再像以前一样沉迷网络,自律性大大提高。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儿子,不仅学会了感恩,还懂得了换位思考。不管遇到什么事,他都不会再用对抗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有一次,我和儿子在楼下公园遛弯,他突然对我说:
“妈妈,我知道你为我付出了很多,以前是我不懂事,以后我会好好努力的。”
听到这句话,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那一刻,我明白,儿子真的长大了,以前那个懂事的儿子终于又回来了。
孩子顶嘴,是他在呼救
孩子沉默,才是真危险
当儿子在成长期间,心理老师特别耐心地帮我分析儿子的问题。
每当我有困惑,她都会及时给我安慰,让我心里的烦闷慢慢缓解。
一开始,我完全无法理解:
这些年,我为了孩子费尽心思,把他看得比命还重要,可他不但没有感恩,竟然还跟我对吼起来。
当我一股脑把心里的苦水倒给心理老师时,她的回复却让我大吃一惊:
“你吼了孩子,孩子敢顶嘴,说明这个家还有救;如果你不停吼叫,孩子却一声不吭、沉默寡言,那这个家就危险了。”
看我满脸困惑,老师引导我思考一个问题:
“孩子现在正处在青春期,是最有想法、有主见的时候。你希望他连被骂了、被批评了,都一脸无所谓,什么话都不说吗?”
说实话,从省事的角度,我当然希望儿子听话,我说啥是啥,别跟我犟。
但老师告诉我,很多时候,父母只看到了孩子顶嘴的事实,却从没想过顶嘴背后的原因。

就像我儿子,之所以会和我顶嘴、吵架,甚至厌学和沉迷游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和老公对他的过度控制。
在我们严格的管控下,儿子的自主权被剥夺,内心非常压抑,积攒了许多愤怒的情绪。
久而久之,他的情绪管理能力变得极差,习惯用发脾气来表达不满。
儿子的这些表现,其实是心理上的“自我保护”。
反过来,如果儿子面对我的怒吼一声不吭,或者干脆离家出走,那才是最危险的。
很多孩子在长期的高压家庭中,会逐渐失去表达情绪的能力,选择用沉默来保护自己。
这样的孩子,看似“安静懂事”,实则内心早已关闭了与父母的连接。
说到这里,我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明白了老师的话:
“如果父母态度强硬,对孩子要求高、控制多,甚至习惯用吼叫压制孩子,只要孩子敢顶嘴,就意味着他还有得救,这个家还有变好的可能。”
做好这3件事
比压制孩子管用1000倍
过去的我,第一次当父母,教育孩子全凭经验,也缺乏学习意识。
如今,儿子的成长给我布置了一份深刻的“作业”:在未来的每一天,认真踏实地学习,和他一起进步。
接下来,我决定做好这3件事:
1、努力成为孩子的战友,和他站在一边,给他信任和支持。
先讲一个邓亚萍的例子:
她的儿子一度沉迷网络游戏,决定走电竞这条路。邓亚萍虽然担心焦虑,但还是让儿子尝试。
结果,儿子在了解行业的真实情况后,果断放弃电竞,重新专注学习。
就像我儿子,之前几次提出想学表演,都被我驳回,觉得不靠谱。
其实,他是在传递一个信号:比起父母的规划,我有自己的打算。
与其强行安排,不如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他尝试的机会。
哪怕结果不尽如人意,孩子也会从中学到宝贵的经验。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否定、不打压,用尊重的态度和孩子交流,陪他分析事情的可行性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分享几点我的建议:
●每天倾听10分钟:专注听孩子分享,不打断、不评判。比如问:“今天有什么想和我聊聊的吗?”
●用提问引导思考:当孩子提出想法时,用问题代替否定。例如:“你觉得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制定短期尝试计划:如果孩子对某件事感兴趣,约定一个短期尝试期。比如:“我们先花一个月时间了解这个行业,看看是否适合你。”
●分享自己的经验:用亲身经历让孩子感受到理解,而不是说教。比如:“我年轻时也想过走这条路,后来发现需要很多努力。”
●提供资源支持:帮孩子寻找相关资源,比如书籍、课程或专业人士的建议。
●接纳失败,鼓励反思:如果孩子失败了,陪他一起反思:“这次尝试让你学到了什么?”

2、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不打压、不控制,倾听并理解孩子的心声。
和大部分父母一样,我曾经讨厌儿子顶嘴,无非是不愿被孩子“骑到头上”。
但心理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
“教育孩子的核心不是靠管和控制,而是靠理解。”
的确,儿子已经15岁了,是个半大小子,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如果我总是把他当小孩子看待,用我们的意愿去要求他、打压他,只会让他更加叛逆,甚至产生对抗心理。
既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放下“大家长”的姿态,倾听他想要什么,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分享几点我的建议:
●用“我”语言代替“你”语言:比如:“我有点担心,能告诉我你的想法吗?”
●每天问一个开放式问题:例如:“今天有什么让你开心或烦恼的事吗?”
●蹲下来,与孩子平视:用平等的姿态交流,比如:“妈妈想听听你的想法,你能告诉我吗?”
●给予积极的反馈:先肯定,再建议,比如:“你的想法很有意思,能详细说说吗?”
●设立“无批评时间”:每天设定20分钟,只倾听,不批评,让孩子自由表达。
3、换一种沟通方式,以身示范,引导孩子合理表达情绪
想减少孩子用激烈的方式表达情绪,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先控制情绪,戒掉吼叫。
找适合的机会和场合,用理性、温和的语气和孩子沟通,他更容易听得进去,不至于觉得烦躁而引发冲突。
其实,孩子也不喜欢用情绪跟父母对抗。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先学会好好说话,少一些命令强硬的语气。
这样,孩子也会少一些顶嘴,他们还能从父母的表达中,学会如何合理说出想法和观点,心平气和地沟通。
分享几点我的建议:
●用“我感受”代替“你错了”:当孩子情绪激动时,避免指责,比如:“你这样让我很伤心”而不是“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先深呼吸,再说话:当自己情绪上来时,先深呼吸3次,冷静后再与孩子沟通,避免吼叫。
●用温和的语气表达需求:比如:“妈妈希望你先完成作业,这样你就有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示范如何表达情绪:当自己感到生气或难过时,直接告诉孩子:“妈妈现在有点生气,需要冷静一下。”让孩子学会合理表达情绪。
●设立“情绪冷静角”:在家里设置一个安静的区域,当孩子情绪激动时,可以带他去那里冷静下来,再沟通。

为人父母最大的智慧,就是尊重孩子、接纳孩子。
当孩子顶嘴时,不用生气,也不要大吼大叫,而是和孩子站在一起,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引导他们合理表达自己的看法。
只有在宽松自由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才会走得更稳、更远。